梁彩凤
【摘要】备课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首备教材,初步设计教学流程,锻炼教师基本功;参考课外资源,逐步优化教学设计,强化教学能力;多次复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预设等,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只有在备课中下功夫,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过程,充分细致地做好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所以,备课在教学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书空备课;参考资源;多次复备;形成风格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课堂教学过程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无论是知识经验多么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初出茅庐的新教师,若不进行认真的备课就难以将课本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备课环节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上好一节课的质量,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着数学课堂学习气氛,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事前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因此,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的环节。下面笔者将针对《温度》这节课的备课展开论述。
一、书空备课,初备流程
不参考任何教学资源,根据教科书的内容进行首次备课,初步了解编者意图。每一节课的教学,都离不开课本。过去把“教材”称之为“课本”,“课本,课本,上课之本”!现在叫做“教材”,“教材,教材,教学的素材”。这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教育理念上的变化。因此,在备课时,一定要读懂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分析教材,实际上就是了解编者意图,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理解编者意图,把握教材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是对教材而言的,难点是对学生而言的,关键是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言的。
读懂教材让教师找到教学的方向。例如,笔者在教授《温度》一课中,为了能上好这节课事前并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而是把更多的功夫放在网上的资料收集中,网上的教案设计丰富多样,课堂实录各具特色,教学方法千变万化……面对丰富的网上资源,过多的使用别人的资料,使自己迷失了方向,写出来的教案更是脱离实际。试教的结果可想而知。经过与同事间的交流,笔者意识到自己的失误,重新回归于课本,认真地看读教材。发现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对温度并不陌生,对正负数的感知也是比较丰富的,但他们的方法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经过系统的总结、整合和梳理。因此,本节课就是使学生重温温度的情境,从感性的感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形成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之间的交接和转化,是为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负数做铺垫的,由于“温度”在我们的日常的生活中应用广泛,而每天的天气预报就是本节课的切入点。把握了这点,笔者开始书空备课、读懂教材、理清思路、参透课程。
二、参考“同行”,优化课堂
有了首次备课的前提,教师对整节课的设计形成了清晰的思路,此时,再去参考教师用书、参考别人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同行”资料,来优化自己的课堂。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上资料的不断完善,可以说,打开网络,输入关键字眼,一般都能收集到你所想要的资料,但如何在众多的资料中寻求适合自己的材料,并用于自己的课堂中呢?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结合教学需要,选择适合本班教学实际的资源,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例如,《温度》一课中引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多不胜数。有的用谜语引入温度计,从而导出课题温度,这样的设计有点形式化;有的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实验做引入,这样做虽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但与教材中的天气预报比较难接轨;还有的以听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从而引入“+”号和“-”号的使用,但与本节课温度的联系就拉得更远了……网上的资源特别的丰富,所以就要求教师在参考“同行”资料的同时要懂得“舍”和“留”。舍弃不适合教材本身的,留下适合自身课堂需要的好建议。如,《温度》一课的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
师:你最想去哪里?(北京、上海……)
师:当收拾行装,准备衣服时,我们必须先了解那个地方的什么情况?(天气)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看一则天气预报,看有没你想去的城市,并把其中的1~2个城市的气温情况,用你喜欢的方式简单地记录下来,让人一眼就能明白你的意思。
本环节捉住《温度》中的天气预报,以学生喜欢的旅游打开与孩子们交流的话题,再以旅游前需要了解该地方的天气情况,从而引入了天气预报,简单的谈话,不知不觉把學生带进了数学的学习中来。有了一个好的开头,我们就得把握契机,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文化味。此时有意识地把教学上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使过度更加自然,教学更加流畅。这就需要在课堂上优化教学的过程,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让学生经历听预报,并用自己喜欢的简便方式记录所听到的信息,并让人一看就明白所表达的意思。学生有的用文字记录“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有的直接用以前学过的数字记录;还有的用“+”号和“-”号来记录温度……为孩子们提供施展自己想法的平台,目的是让学生在经历表达方法的多样性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学习需要。到底哪种方法更加简便、更能表达预报中的信息呢?学生通过方法的对比,从而感受到使用“+”号和“-”号的便捷性。这样的设计既能让正、负数自然地出现,又能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比较温度”让课堂精彩继续。
师:说起旅游,老师有几个地方特别想去。(观察图片)
师:老师是个怕冷的人,同学们能帮我找出各城市的最低温度来分析一下老师该去哪里?
师:请同学们在温度计上拔出想去城市的温度。比较这两个城市的气温,哪个气温高?中间该填什么?
引导小结:零上温度,数值越大,温度越高;零下温度,数值越大,温度反而越低。
师:请同学们把这5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 )>( )>( )>( )>( )
师:你会推荐老师去哪个城市呢?
为了让这节课的过渡更顺利,老师以拿不定主义去哪个城市旅游,让学生帮助解决问题,给老师推荐一个合适的城市,并展开了温度比较的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更能带动了他们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备课中参考“同行”是必要的,但要懂得舍留,选择适合设和自己课堂的好建议,优化自己的数学课堂,有意识地把数学课变得更有文化味,统领整节课,焕发课堂教学的精彩。
三、关注学生,多次复备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是基础,关注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关键。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上的主角还给学生。备课中就得考虑:我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了吗?当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时有没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就需要进行多次的复备。备课中的主角是教师本身,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反应。所以在备课时,除了备教材外,更重要的还要备学生。当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学生会出现哪些的回答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进行“换位思考”,进行问题的预设。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能掌控课堂;有了对问题的预设性,就能有更好的应对措施。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就该在备课的时候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让学生自己探究,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温度》一课的设计中,笔者为学生提供几个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的机会,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学生学会读温度时,笔者让他们扮演天气播报员,边读边做动作,报道各地区的气温变化情况,有效检测温度的读法;同时,在质疑“0℃”属于零上的温度还是零下的温度时,为学生提供温度计,让他们在拨温度的同时进行比较,为他们比较温度高低时提供说话的依据。
多次的复备能理顺整节课的流程。通过关注同行熟备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把握有利的教学资源熟备学生,采纳适合自身教学实际的方法,体现以学生主体地位的数学课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轻松的引导,展示美好的瞬间。
四、关注细节,备出风格
面对一个陌生的班级上课,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设计相应的课前热身游戏。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带动学生尽快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如,《温度》课前可设计相反动作游戏:
1.我很矮——高
2.我很瘦——肥
3.我很丑——美
4.我蹲下——起立
5.我出“>”号—— “<”号
6.我很冷——热
师小结:生活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量,例如游戏中做对了+10分,做错了-10分。
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果教师能以自身的魅力带动学生,使他们尽快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课前就要关注备课的环节。备出了详细的教案,还得关注课堂教学中细节的处理,例如,上课前的有趣引入、教具准备、教学设计、时间安排、问题预设、过程的合理性……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使用色彩鲜艳的卡通图画、有趣生动的故事、极具挑战的小游戏等,作为有利的教学材料自然的把学生代入学习数学的课堂;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就得减少这些不必要的图画干扰,让学生勤思考,多操作,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解决问题中总结方法。
夸美纽斯曾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备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备课,深刻理解备课的实质,掌握备课工作的程序,才能打造高效的课堂,提高教育质量,只有做到课前备得累;课中上得醉;課后睡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