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云 桑国元
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职前与职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表明,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需要经历从学历提高到专业素养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路径。当前最紧迫的工作是要确立教师培训的专业地位,使教师培训的各个环节体现“专业性”。
乡村教师培训作为乡村社会建设和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迫切需要乡村教育的振兴,而高质量的乡村教育,关键在于拥有数量足、素质高、能力强的乡村教师队伍。
国务院2015年6月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要把乡村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经费投入,确保乡村教师培训的时间和质量,要按照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專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见,通过专业化的教师培训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教师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教师培训作为促进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专业化是其必然需求。具体而言,教师培训专业化包括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化、教师培训组织机构的专业化与教师培训活动组织实施过程的专业化。
乡村教师培训现状及困境
乡村教师培训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乡村教师素质、推进乡村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资料显示,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着经费短缺,目标设计严重脱离乡村教师的实际、忽视乡村地区教育的特殊性,培训缺乏针对性,方式单一等问题。
培训经费短缺。充足的经费来源是保障“校本培训”顺利开展的基础。有研究指出,农村学校“校本培训”项目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当时国家赞助支持的基础教育项目,随着项目的结束,拨款也即终止。因此,有关研究在进行影响“校本培训”有效开展的最重要因素排序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资金问题是当前需要优先解决的首要问题。
培训目标定位脱离实际。相关调研发现,乡村教师培训目标设计严重脱离乡村教师的实际,培训目标定位不符合实际。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素养以及留守儿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乡村学校与城镇学校的教学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培训者没有考虑到乡村学校教学环境的特殊性,致使培训目标制定脱离实际,培训内容不能为乡村教育发展服务。有研究显示,在“校本培训”中,尽管培训内容考虑了针对性的要求,但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教师们普遍反映,有些内容本身和教师的教学实际相脱离,有些内容虽然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但由于培训者不能很好地将其与教师实践的真实情境联系起来,影响了培训效果。
在教师培训内容上还存在“二少一脱离”的现象,即教育教学科研的内容在教师培训中涉及较少,不能有效地提高参培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水平;学科前沿发展情况以及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师培训中很少涉及,不能有效开阔参训教师的视野;培训内容脱离教育教学实际而侧重理论知识,不能有效地帮助解决参训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国培计划”下院校培训模式存在弊端。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提高乡村教师资源素质的教育培训方案和措施,包括2009年以来开始大规模实施的“国培计划”,但是,这些方案和措施大多是以院校培训的形式出现的,而这种院校培训方式所固有的一些特征,使其在改变农村学校优质教师资源匮乏的状况,推动农村学校教育改革和特色发展方面存在很多的局限。
可能是受环境的制约,目前,乡村教师的培训多采用集中培训,主要培训形式为专家讲座。虽然培训者大多是一些高校教授以及一线教学名师,但乡村教师在接受集中培训时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枯燥的“一言堂”很难调动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同伴之间缺少交流,忽略了乡村教师的主体性与能动性。调查显示,乡村教师既希望有专家、名师的具体指导,教学案例以及课题的分析,也希望能对理念与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乡村教师培训评价方式缺少发展性。培训评价包括对培训项目本身的评价和对参加培训的教师的评价。培训项目的来源选择、过程负责,以及培训之后的修正改进,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但不少“国培计划”在培训之后没有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价。大多数培训负责人只是给老师一个关于项目本身的量化评价表,或者调查问卷,目的是收集关于培训的一些信息,但这些信息没有及时进行反馈,也没有从一个更加专业的角度去修正、改进培训项目。培训对乡村教师的评价仅局限在培训活动,缺乏持续性和连贯性,培训结业证书拿到手,就意味着培训终结,而对培训实际效果“无人问津”,这也严重影响乡村教师的参训积极性,降低了培训评价的发展性。
加强乡村教师培训专业化的路径
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内容专业化,以乡村教育教学实际作为出发点。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乡村教师培训的过程,实质上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在培训过程中,乡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其次,乡村教师培训过程,也是可持续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吸取了先进的理论知识,将这些先进的知识在课堂上转化成教会孩子知识的思维方式,让他们通过知识与书本看到更大更远的世界,从而得到可持续的终身受益的发展。
据此,乡村教师培训需要从乡村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依据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优化乡村教师的培训内容;从乡村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维度出发,全面定位乡村教师的培训内容,使得培训内容趋于专业化;从乡村教师对培训的接受能力出发,提高乡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从乡村教育的需求出发,设置多样化、灵活化的培训内容课,为处于不同学段教学的教师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以乡村教师为培训主体,使乡村教师参加培训的过程成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和成长的一部分。
丰富乡村教师培训方式,增强乡村教师培训灵活性。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有利于乡村教师培训内容的有效呈现,这需要根据参训教师的需求与特点,以乡村教育问题为导向,以乡村教师为中心,采用项目式、参与式、任务驱动式、混合式等研修模式,创造个性化的培训环境,更好地满足乡村教师多样的培训需求,提高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获取和收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将互联网资源平台引入乡村教师培训,优化乡村教师培训方式,建立信息化环境下乡村教师培训机制,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是可行且必要的。例如,充分利用乡村学校现有信息技术条件,开展乡村学校“网络教研”。通过“网络教研”,吸收先进学科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推动乡村学校教研组和学校的整体进步,深化乡村学校校本培训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通过这种新型的培训方式,使乡村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对培训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乡村教师的积极性,提高自我效能感。在专业化方面,使乡村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学会合理且高效使用互联网技术。
优化乡村教师文化资本,完善乡村教师培训制度。在教师行业中,作为个体的教师所拥有的自身文化资本,是决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资源。当我们基于社会学的角度去考虑关于教师自身文化资本时,我们可以利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论来解释我国乡村教师的文化资本匮乏以及城乡教师社会地位严重分化的这一现象,以此进行深刻认识和反思。
基于农村学校教师主体发展需要的乡村教师资源优化的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其宗旨在于完善现有的以乡村教师为对象的教师培训、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努力使各种教师培训制度和方案更加契合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与需求,更加关注乡村教师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意识和功能,从而使这些教育培训的制度和方法更具有实效性。一方面,现有的以院校培训为主的各种农村教师培训方案和模式,在如何发挥乡村教师在教育培训的主体意识和功能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以院校培训为主的乡村教师培训模式,其教学培训的内容与乡村学校教育的现实状况和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之间的这种距离或隔膜,影响着教师培训活动的质量和效应。这里,既有体制性因素的制约,也有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的问题。高等院校进行以乡村教师为对象的教育培训活动,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学术及教育资源优势,有利于乡村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掌握学科和教育领域的前沿知识理论。但是,在高等学校这种特定的教育环境中,高校教师的强势主导地位与乡村教师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弱化无法立刻消除。
针对这样的现实,一方面要继续改革、优化现有的院校培训模式,积极探索自主性、研修型学习培训方式;另一方面,要大胆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案,综合运用多种实用、有效的教育培训模式,以不断激发乡村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功能,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将教师培训与教师科研结合起来。将教师培训与教师做研究结合起来,加大校本师资培训及校本教研的力度,培養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学校应根据本校情况加大校本教研力度,挖掘本校的教育资源,打破学科、年级之间的界限,发挥同伴互助的优势,形成全校教师互相学习、合作研究的良好氛围。在培训中增加教育研究方法类的课程,包括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等课程,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与水平。国内有研究显示,乡村教师科研热情不高、研究状态低迷,亟需构建科研培训课程体系。
此外,要增加乡村教师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在薪资方面建立一定的保障制度,使教师可以安心学习。可以实行轮换制,将培训名额向当地师资培训基地的老师倾斜,加大教师教育机构与当地学校的联系。
增强培训评价的发展性。对乡村教师的培训需要建立起更有效的评价机制,科学有效地评价乡村教师培训工作。乡村教师的培训评价以及考核方式的建构需要基于乡村教师的实际,并能够有效检测出教师参训效果是否达到培训的标准。因此,建构合理的评价体系,增强培训评价的发展性就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对乡村教师培训的评价可倾向于综合性的评价方式。综合考核不仅可以以某次具体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还可以加入对乡村教师学习情况的考核,除平时的考勤、撰写论文之外,也可以采用经验反思、小组交流、经验互享等方式,对乡村教师培训进行等级考核。至于对培训方式的评价,应从乡村教师的角度来制定标准,尤其要从培训内容是否符合乡村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是否满足乡村教师自身的成长需求,教师是否获得了专业上的提升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之后的教学是否有帮助等方面制定考核指标。
乡村教师培训应该是一个连贯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应该注重乡村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从乡村教师的需求出发,关注其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自我自主学习及反思的能力。从培训目标的确立到培训内容的选择再到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和灵活性,以及评价机制的发展应给予整体的关注,才能够契合当下的乡村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提高乡村教师培训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