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岩
【摘要】 阅读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本文以《追风筝的人》为例,以故事发生的背景、阅读问题探究(人物角色关系、故事主题、象征意义)、阅读拓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分析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与能力。
【关键词】 阅读能力 小组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6-173-02
0
高中阶段阅读整本书,主要是以小说为主,那么如何读好一本小说,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思考故事的主要事件: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冲突是什么?有什么转折点?以什么方式讲述的?
2. 分析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场景对故事展开与角色的影响。
3. 分析故事人物:分析情节推进下角色性格的变化、外貌、动作、对话等。
4. 确立主题:找出故事的中心思想,作者想要传达的东西对目前的人的影响。
5. 分析语言:作者运用的手法、结合读书笔记,分析如何引起读者共鸣,作者叙事的基调,语言的铺展,修辞手法的应用等。
6. 找出象征意义:小说中事物元素往往具有作者的主观概念。
下面以《追风筝的人》为例,谈一谈指导高二学生阅读这本书所需要的步骤和方法。
首先,阅读这本书要了解写作背景。可以采取小组PK赛的形式,让学生把该书的背景和人物、故事情节制作成PPT,轮流上台给大家介绍。
一、写作背景
这本书写的是上世纪70年代阿富汗国家的故事。1973年阿富汗共和国成立后,苏联即支持激进的政党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加紧使阿富汗在经济上依赖苏联。1979年12月末,苏联出兵阿富汗导致的长达10年的战争。苏军的入侵,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阿富汗遭到了极大破坏,大约100万人死于战火,600万人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早在18世纪阿富汗国家形成时哈扎拉人与部分普什图人就有矛盾,哈扎拉人是蒙古族的后裔,有很多学者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后留下来的驻屯兵的后裔,普什图人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关于领土历史遗留问题可能也是矛盾之一。语言差异,早期哈扎拉人是讲蒙语而非波斯语,而且面貌着装与普什图人也是一眼就能区分的,比如塌鼻梁……民族的排异心里可能也占据了位置,毕竟哈扎拉是群居在一起的—哈扎拉贾特。阿富汗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普什图还有乌兹别克等约有20多个民族,导致全民族矛盾放大的就是支持默罕默德合法继承人这件事上,观点相左,被分成逊尼派和什叶派。1888年和1892年什叶派哈扎拉人两次反叛,都失败了,随后被政府血腥镇压,1893年哈扎拉人第三次反叛失败后,遭到了几乎灭族的屠杀,有半数的哈扎拉人死于非命,其余被迫流亡。此次事件也造成了后世民族仇恨深重。
在这种背景下,哈扎拉人就受到歧视。在《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中,当读者阅读到哈桑总是因为塌鼻子像中国人而被人骂是哈扎拉的时候,读者就特别难受,不由自主地开始同情哈桑。
二、 阅读问题探究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由教师给出四个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讨。
(一)你认为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是迂腐的吗?如何评价哈桑这个人?
(二)你認为阿米尔作为少爷嫉妒哈桑,并且编造谎言赶走哈桑是可耻的吗?请分析一下阿米尔的性格弱点。
(三)结合故事情节,请分析一下哈桑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书中写道:“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你认为阿米尔最后真正实现了自我的救赎吗?
问题一:“为你,千千万万遍。”最初,阿米尔是哈桑的全部,哈桑却只是阿米尔的一个仆人,一个倾听者,甚至一个衬托自己的卑微民族的人……哈桑为了阿米尔可以牺牲他自己,这份忠诚从他学会说的第一句话“阿米尔”就开始了,阿米尔却在哈桑为他受伤时选择沉默,懦弱,逃避……为了自己的心灵不受煎熬,他设计,陷害并赶走了哈桑。此后,尽管哈桑离开了,但从没有走出过阿米尔的心里,他时常会想起他。后来,他走上了救赎的路,一路上,事实真相显现的震惊,挚友逝去的遗憾后悔,以及直面自己的恐惧,与幼时的欺凌者搏斗……哈桑的孩子,或者说是阿米尔的孩子,由此才能远离战争,贫穷,与血腥,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成长。
问题二:“有时在树上我还会怂恿哈桑,让他用弹弓将胡桃射向邻家那独眼的德国牧羊犬。哈桑从无此想法,但若是我要求他,真的要求他,他不会拒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哈桑是我的儿时玩伴,他出生未满七日就没有母亲,我的母亲死于难产,因而“我”和哈桑命运相似。但是,因为哈桑的母亲和父亲阿里是哈扎拉人,所以哈桑一直和阿里生活在低矮的棚子里。我们每天一起玩耍,到太阳下山,就各自回家。这里体现出阶级差距,少爷和仆人之间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友谊的。出于嫉妒,嫉妒父亲对哈桑的爱护,因此对哈桑心怀怨恨。
在哈桑受欺负时,阿米尔逃跑了,他安慰自己说“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每个人都有贪婪,只希望所有的美好只属于自己一个人。可用背叛换来的这些美好又显得是那么的惨不忍睹,良心的谴责又怎能体会到那种得到的快乐?有些时候正是因为我们自私而失去了面对困难的勇气,阿米尔的懦弱将自己生活了十多年的仆人伙伴赶出了家门,同样他的这种懦弱断绝了爸爸和他伙伴爸爸四十年的感情。你有没有一个朋友,不论发生什么,他都为你遮风挡雨为你牺牲?懦弱的阿米尔做不到。这种为朋友牺牲的勇气在自私的笼罩下是看不到的,抛开私欲,朋友就在身边,一句谎言,一句嘲笑,这都是自私!
因此,阿米尔很可耻,他编造谎言,赶走哈桑,这将他自己的灵魂订在了耻辱柱上。我内疚,但是不能说出这个秘密,因为一旦说出来,会被人鄙视,会被父亲责骂。“我终于得到了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东西。可是现在我得到了,却觉得十分空虚,跟这个我在里面摇晃双腿的游泳池一样。”这段写出了我做了亏心事的愧疚不安。
人性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人性中的虚伪,自私,贪婪,这个是不可能回避的。我们通过此书,也认识人性,告诉学生人性中的贪婪,自私,虚伪等等,应该说是客观存在,不应回避这个问题,应该正视这个问题。
以上是对阿米尔的弱点的分析。阿米尔身上的弱点似乎我们普通人身上也有,例如,碰到坏人行凶,有时我们也会因为害怕而不敢出手相救。
问题三:哈桑这个任务的性格特征:忠诚、善良、正义
哈桑是最忠诚的少年,“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反复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的一句话。哈桑帮助我得到风筝,为了捡到那个蓝色的风筝,在小巷子里被阿塞夫等坏少年强暴,但是哈桑仍然对我表现出“忠诚的奉献”的眼神。
哈桑因为塔利班极端分子的枪杀而死,留下了唯一的儿子索拉博。得知索拉博被送到了孤儿院,我决定去找他。哈桑不识字,幼时他喜欢听故事,后来他学会了写字,给阿米尔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我们看到了哈桑的善良,像金子一样闪光。
“阿米尔少爷,我希望你能见到索拉博,他是个乖孩子。拉辛汗老爷和我教他读书识字,所以他长大成人之后,不至于像他父亲那样愚蠢。”
哈桑对阿富汗被战争毁灭,充满了正义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问题四:我认为阿米尔最后实现了自我救赎,阿米尔的勇气不得不叫人钦佩,他得知自己有机会赎罪后,毫不犹豫地踏上了重返阿富汗之路。家园不见了以往的美好,只有塔利班通知下看不到边际的黑暗。神仙敌巢,他冒生命危险救出了自己的侄子。在与阿塞夫的打斗中,“我浑身发冷,但很快,我的鲜血就温暖了他的拳套。我被甩到墙壁,一颗本来可能挂着画的钉子刺进我的后背。我听到索拉博的尖叫,还有手鼓、手风琴、雷布巴琴演奏的乐声。身子撞到墙壁上,拳套击打我的下巴。”我本来是懦弱的,但是此刻,心中被哈桑为了守护房子而被塔利班開枪打死的痛苦点燃了,所以我被打,肋骨一根一根断裂,但是我却哈哈大笑。“我从不曾觉得高兴,从不曾觉得好受一些,根本就没有过。但我现在感觉到了。我体无完肤——我当时并不清楚有多糟糕,后来才知道——但心病已愈。终于痊愈了,我大笑。”回忆与现实交替出现,我终于解开了心结,过去的阿米尔懦弱自私,不曾为哈桑付出什么。哈桑却为了阿米尔家的房子献出了生命。现在我终于有机会为哈桑的儿子付出什么,因此我感到开心,感到高兴,肉体被打肿,骨折,但是心病已愈。
他解救的不只是孩子,更是他自己。
三、阅读拓展——布置任务,写演讲稿
由书及人,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在学生深入讨论小说主题后,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演讲,并写推荐词。
1.演讲稿指导学生以“我心中的风筝”为主题学写演讲稿。每次课前请两三个学生进行主题演讲,每人演讲时间为2-3分钟。学生演讲完毕,适时进行点评指导。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
“曾经那个愿为我千千万万遍捡风筝的人已经逝去,人生中错过了就不会得到,也许我们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晚了,每当放风筝的那一刻,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是否珍惜过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许多年前读的一本书,如今鼓起勇气重温经典,这本书曾让我无数次落泪,将友情与背叛,战争与和平,欺骗和救赎描写得淋漓尽致。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少年时的友谊总是那么干净持久的。他们总是并肩而行,每当阿米尔被欺负时,哈桑总是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保护,这不是仆人对主人的情感,我看到的,是在他们之间分明有一道友谊的光芒在闪耀着。
可从他们出生开始,他们的命运就注定是不同的。
……
阿米尔也为此付出一生,来自心灵的鞭挞、愧疚、爱和谴责,是人性、是觉醒和面对。在一场让我叹为观止的文字交错倒叙文字中,不由得赞叹那从容精湛的文笔。
小说的结尾安排独具匠心,一个人要经过多少苦难与折磨,才能慢慢将棱角抹去,丢掉执拗与自私,学会忍耐,学会接受遗憾与不完美,似乎每个人都在自己做的枷锁里不停地挣扎。
结尾又提到了风筝,从风筝中来,又从风筝中去。
“为你千千万万遍”。没有万语千言,哈桑用几个字为我们阐述了最真挚的友谊。(高二15班陈茵茵)
2.手抄报制作
可以给学生一个周末的时间,制作手抄报,随后择优进行展出,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读书活动全员参与,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活动形式较为丰富,适时设置一些小组PK赛,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采取读后感或手抄报、演讲等多种展示形式。
2.结论性评价:针对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等重要内容,让学生制作PPT和手抄报,学生通过手抄报展示比赛、课堂讨论掌握了小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