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模仿:践行读写迁移的全新视角

2019-09-10 13:22徐媛
当代家庭教育 2019年17期

徐媛

摘  要: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不能将核心停留在文本内容的理解层面,而需要紧扣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打通阅读与表达之间的通道,以动态性的模仿实现读写之间的交融与互通,在读写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本文提出要提炼点化:在关照写作目的中学会提炼;对比整合:在紧扣文体特征中确定中心;删除洞察:在彰显素材特征中学会梳理,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提炼点化;对比整合;删除洞察;动态模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7-0031-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不能将核心停留在文本内容的理解层面,而需要紧扣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打通阅读与表达之间的通道,以动态性的模仿实现读写之间的交融与互通,在读写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

1.提炼点化:在关照写作目的中学会提炼

以动态化视角为学生的读写结合指明方向,就需要从不同学段教材文本中开掘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范例。苏教版很多教材都以记人叙事为主,在中低年级,很多课文在叙事之后往往并不会对事件进行提炼和点化,而是将自主感悟的权利交换给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很多叙事性文本的最后,作者会运用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在画龙点睛中揭示事件蕴藏的道理,提升人物的内在形象,这就为学生动态性地模仿事件提供了资源。

如《厄运打不跨的信念》一文主要讲述了谈迁精心编著的《国榷》书稿被盗,年老体弱的谈迁发愤图强,付出更多的精力写出了更加详实的新《国榷》。在课文的最后,作者针对事件的情节和人物的表现这样总结: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一定会驱散绝望之云。教师则引领学生紧扣最后的语段与具体的事件与人物的言行对照。为此,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形成方法之后,针对《天火之谜》和《诺贝尔》的事例进行点化和提炼描写。

很多时候,学生语言表达总是习惯性地停留在肤浅的认知层面,对事件的感知也只能触及其皮毛,这种需要深度思考的提炼式练笔不仅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着积极的锻炼作用,同时也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起到较大的作用。

2.对比整合:在紧扣文体特征中确定中心

进入高年级之后,阅读教学对于文体的关注越发重要。即便是相同的素材,但由于写作目的不同,撰写的文体特征不同,作者所处理的方式也是完全迥异的,无论是素材的重点选择,还是表达的语言风格都应该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为此,教师就需要引领学生在文体视角下,充分整合两篇不同体裁的文本资源,以动态化视角进行语言实践,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作为一篇说理文,作者先后选择了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的案例,以更好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但对这三个事例的处理,作者并没有展开细节描写,而是紧扣事件中与中心论点相关的内容进行整体概写。这就成为了说理文对事例处理的独特个性的特点。对照同在一个单元的人物传记《诺贝尔》,两位作者在选择事例、处理事例的方式上就有着很大不同。为此,教师则为学生设置了这样的练笔平台:第一,尝试将《诺贝尔》洋洋洒洒近1000字的内容转化成为150字的事例,作为《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的事例,以能够胜任论证中心;第二,尝试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中三个事例,以细节描写方式展现他们从事自己领域研究时的表现。

这样的实践练笔首先不是教师凭空强加给学生的,完全来自于教材中;其次,两篇课文的文体迥异,教师在学生深入感知了事例处理的不同方式之后,让学生在实践练笔中进行置换和表达,有效地感知了事例描写的不同风格,使学生的身心在动态化的模仿实践中起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3.删除洞察:在彰显素材特征中学会梳理

许多教师在利用文本时,所关注的常规性思维是:作者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的教学思维诚然是正确合理的,但并不是开掘教材文本范例的唯一价值来源。为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以逆向性思维思考:作者还有什么没有写?为什么不写这些内容?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和梳理素材。

还以《诺贝尔》的教学为例,作者以正向思维主要描写了诺贝尔一生中发明不同类型炸药的过程,并着重描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以及自己是如何面对的。但从生活经验来判断,诺贝尔所经历的事件肯定不止这些,比如在遭受巨大创伤之后,诺贝尔依然决定坚持下去,他的親人一定会有所劝说,很多教师也会引导学生运用这一环节进行想象练说,以显示诺贝尔的执着,但为什么作者不把亲人的劝说直接写出来呢?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发现,因为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需要以真实的经历来展现人物的特点,而亲人们的劝说并没有明确记载,作者更不会亲身经历,所以没有写出来。为此,我们在选择素材时,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实践考察。为此,教师就可以相机拓展补充:如果要表现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怎样的事例才能有效地凸显人物的特点呢?教师补充了相关的资料之后,引导学生选择并尝试对事例进行处理,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引领学生在洞察思维下学会对素材进行删减与剔除,在凸显特征中吸取处理素材智慧,在动态性模仿过程中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读写结合是发展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我们不能始终局限在一篇文本中,而需要以动态性思维方式,找准阅读与表达之间的内在关联,才能让学生在练笔实践中提升语用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