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策略

2019-09-10 07:22周琼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迁移能力必要性数学

周琼

摘 要:迁移能力指的是对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动机在一个新的情境或者学习任务当中拥有广大的、创造的、支持的、使用的能力。迁移能力对于学习来说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是完成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每位老师的责任所在。

关键词:数学;迁移能力;必要性;策略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有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有自我再教育的能力。义务阶段的课程应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態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目光长远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而且要善于将推动数学学科发展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展现给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迁移的作用在于不断地推动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严密的数学思维逻辑训练,在生活当中就可以利用较好的逻辑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并且进一步解决问题,使得迁移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迁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课程的生成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所学内容的特点,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应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以便逐步实现本学段的学习目标。按这种方式编排的有关内容,既要注意其间的承继关系,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数学学科知识结构环环相扣的严谨与逻辑,决定“迁移”是探索数学学科学课奥秘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迁移规律与原理,让学生亲身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策略和良好的情感态度应用于不同的环境,从而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基于此,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数学学习的规律,我们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数学学习的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小学数学迁移能力培养的主要策略

迁移理论认为,提高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从较高的层次揭示新旧知识共同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概括化的原理,培养和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原则的迁移。

(一)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需要用到引入问题情境这一环节,如果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创设有利于迁移的情境,控制住所有影响迁移的条件,积极提高迁移发挥的效果,便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主体性。所以,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迁移的产生。学习之间的迁移是属于将已有经验知识的具体化或者新旧知识的协调融合过程,先学的知识为后学的知识做准备,后学的知识则在新知识基础上不断完善且充实。这些知识相辅相成使得经验知识形成一个客观的科学系统。我们认为正确处理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使得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迁移活动。迁移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掌握得越是扎实,对知识的理解越是透彻,对新问题产生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这时引起的迁移是大规模广泛的,而对新知识的掌握速度也会更加快速。

(二)建立数学认知结构模式。积极采用变式练习,“变式”是将问题变换模式或者样式,目的就在于转换问题的表现情境和模式,使其更加接近学生已拥有的认知模式。如果在实践当中发现变换了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没办法吸纳原认知的结构模式,就必须对这个问题变式进行再次的处理,再继续尝试与另一个认知模式相链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提升对知识的总概括能力,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影响迁移变化的重大因素之一。对已学知识的概括能力越高,思维就越活跃,也更能够理解和掌握某些抽象的数学新知识。把这些新的知识纳入到已学的知识结构当中,从而引发更好的迁移效果。

(三)以生活促迁移。数学课堂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如三年级的“长方形面积”是在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出现的。在教学时,师问:“你们的课桌是什么形状?用什么面积单位来测量比较合适?”生答:“长方形,用1平方分米量比较合适。”接着让学生用分米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发现长、宽分别是5分米8厘米和3分米9厘米,都不是整分米数。这时,师提出把长宽不是整分米数的8厘米和9厘米割去,余下的就是一张长宽都是整分米数的桌面。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去量这张桌面的面积,之后师问:“量桌面面积所使用的1平方分米的个数与这桌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由于这一教学过程遵循了“长方形面积”产生于生活的规律,学生较容易的从生活体验迁移到数学新知。

总之,掌握迁移规律,探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迁移策略,能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以终身学习为目的、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西海.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 《中外交流》2018年45期.

[2]冯育花.关注学习迁移 有效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8年004期.

[3]成莉.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上旬》2018年1期.

猜你喜欢
迁移能力必要性数学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高中化学学生知识迁移学习力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大学生就业路径分析
促进学习迁移,提高教学效率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