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关注的战略问题。我国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一系列诸如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矛盾。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结构问题,不仅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中共中央领导班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进而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些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了“从敌人到榜样,从榜样到对象,从对象到伙伴”的过程,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由于人类的认知受主观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人们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得出结论,认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届党中央委员会根据国内外实际情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科学认识。随着生态文明观念的不断完善,这些认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一、历届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
十六大到十七大的认识提升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并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的战略计划[1],这为未来近20年中国的发展目标和挑战奠定了基础。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因此,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方面发展目标的任务,从社会布局和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还没有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要建立生态文明发展目标,这无疑反映了党中央对生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化和理论创新。同时,这也标志着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政治生活和国家战略的开始。
(二)十八大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定位
2012年11月8日,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不仅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且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3]并且,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及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所确立的五个方面的目标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确立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不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科学定位,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同时,还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十七大以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思想的不断丰富。
(三)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让我们的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代价。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环境需求不断提高,优美的生态环境正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强烈生活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造了世界闻名的中国奇迹,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长期以来,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类文明发展,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法律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先后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确立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五年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生态文明体系的“四梁八柱”已形成,能源消耗强度大幅度下降,土地和空间发展得到系统规划,生态环境治理得到明显加强。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首先,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发展战略中,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特征、本质以及建设途径科学认识的必然结果。如果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和质的改善,就很难说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也充分证明,如果不有效地控制和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不仅无法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而且中国的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
其次,着力加快建立生态文明体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制度。从中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来看,始终存在着一种落后于国家政治要求的保护和建设实践,其中一个原因是尚未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4]为此,需要依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现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度体系的基础上,不仅从国家和地区的两个层面上,对现在的环境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以环境保护体系为中心的生态文明体系,此外,我们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支撑体系,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以“建设美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社会整体和整个过程的各个方面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整体战略,也应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今天,中国经济在中国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它对全球资源和环境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一些西方国家用恶意批评中国的依据。合理,公平地使用和保护全球资源是每个国家进行国际交流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中国的生态环境作为全球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好坏不仅关系着中国人民的福祉,也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福祉。[5]为此,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解决中国自身的环境问题,建设美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全球生态,改善环境,维护全球安全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牛文浩. 生态社会主义研究[D].南开大学,2013.
[5]余克弟.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 求实,2014(03):13-16.
作者简介:宋娇妮;1995年8月;女;汉;山西;学生;硕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