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
摘要: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分析古代散文时,合理灵活地运用情景联想教學法,能够使学生鲜活感受古代散文中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有效提高鉴赏能力。
关键词:教学法 情景联想 古代散文
现在大家都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追求平等和谐,但笔者还是想强调一句——教师更是师生平等关系中的首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可避免地在扮演着引导学生的角色,能够循循善诱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那么,引导学生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情景联想法。
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六单元《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所鉴赏的角度是古代散文中最能显示其纯文学特征的一些方面,例如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不拘一格,等等。这些特征,散文较其他文体体现得更为充分一些。那么,在这个单元教师执教时就应该运用情景联想教学法,使学生能够鲜活感受古代散文中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有效提高鉴赏能力呢。
那究竟什么是情境联想呢?联想是人脑的一种“类本能”的思想活动,是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相关性的一种反映。之所以说是“类本能”而非本能,是说这种思维过程是在本能与自觉能力之间的能力,既是人脑的一种神经功能的反射,同时又可以通过外界的引导和塑造上升为一种社会性活动。而联想,因为是由此及彼,所以必然是经过了人脑逻辑思考之后的情境转移和对比。因而,联想往往就是情境联想,是在此情境中获得的外在信号而向彼情境的一种思维印象的转移。情境联想教学法,情境是一个关键性标识;而教师的引导和塑造则是关键的一个环节。使用情境联想法,教师就可以将文本中运用文学语言营造的、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情境转化为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熟悉的情境,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变换角度、设身处地地立足于文学创作者这样的全新角度去理解文本、鉴赏文本,而且对这样的感受方式印象深刻。
这个单元的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可以采用情境联想法。师生之间对话的场景可以说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出现的太普遍了,学生不会对此感到陌生。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如果你即将要与你的老师对话,那么你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这个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由于学生认为老师无论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还是在人生阅历与思维模式方面都是高于自己的,所以就根深蒂固地认为既然自己与老师是有差距的,那么在心理上与老师也就有了距离、老师是难以亲近的。故而,学生在与老师之间的对话中最大的顾忌是不敢说!
那么《侍坐篇》中的老师——孔子有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到这个问题呢?他是有的,并且在第一时间内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应对,他对自己的四个学生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这样就不说了!我们都说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这是很有道理的。孔子的这句话,我相信不仅打消了众弟子的顾虑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了一个轻松、亲切的对话环境。
孔子的第一句话打消了学生不敢说的顾忌,然而作为学生还是有顾虑的。之前是不敢说,现在则是不好意思说,因为学生在老师的面前总是显得不成熟,那么会不会存在自己说的话老师并不想听也不认同的情况?面对学生的这个顾虑,孔子又想在了学生的前面。他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翻译一下就是:你们平时总说“没人了解我啊。”那现在我想试着了解你们,你们要做些什么呢?孔子的第二句话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这个教育理念,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他们是想了解自己的学生的;同时这句话也将这场师生对话的话题限定在言志这个范围。
孔子作为老师,他的发言既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又体现了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他的两句话打消了学生顾虑、引导了学生关于人生志向的思考、营造了活跃的讨论环境。
学生通过情境联想法不仅重新认识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对孔子这位良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那么关于孔子作为老师,他的人物形象,学生不难总结出:态度和蔼、温和自谦、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等等这样的答案来。
学生学习古代散文时,总会因为语言、时代、思维的差距很难真的吃透进而达到鉴赏的程度。然而文学总是来源生活的,而我们每个人都真实真切地在生活着,所以我们应该、可以欣赏文学的!通过情境联想法,文本中的情境就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文学离我们就不远了,这样才能真的做到欣赏而不是仰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