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基地: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

2019-09-10 07:22徐海娇
教育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劳动基地教育

徐海娇

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当前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却非常薄弱。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两会”代表、委员呼吁加强劳动教育,为学生补上劳动这一课,劳动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基础和保障,是学校劳动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有效整合劳动资源、拓宽和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和载体的有力抓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平台,在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场所,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一方面,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形成了良好的宣传效应;另一方面,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大投入,给予政策支持,打破资源壁垒,加强区域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在省市区教委的统筹规划下,部分地区的中小学积极探索,建立起“北京模式”“诸暨特色”“富阳样板”等一批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同时,经过劳动体验,许多老师家长切实感受到了学生身上的变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活动受到学校师生和家长的认可。

警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异化

虽然我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是也需警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异化。

劳动教育娱乐化。当前,我国很多学校偶尔组织学生到田间、工厂车间或者劳动技校参加的所谓“劳动教育”,参加诸如“乡村生活体验营”“下乡营”“农耕嘉年华”等各类研学活动。这固然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劳动的快乐,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然而这一类型的“劳动教育”,如果缺少有力的教育引导,可能就失去对于劳动、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及劳动者的起码敬畏。这种浮于表面的劳动教育实践实质上是一种少爷小姐式的“劳动观光”,与有价值引领的“劳动教育”相距甚远,很难真正触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细致的体悟,多了“观光”的娱乐,少了教育的厚重。

劳动教育形式化。一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内容空泛,形式单一,常常混淆劳动教育和技艺学习,热衷于五花八门的劳动技术教育成果展,热衷于展示学生的手工艺作品,如金工、木工、篆刻、陶艺、剪纸、沙画、手工制作、航模……缺乏对于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育,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在效应。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真正意义的劳动体认,学生可能会认为劳动是很轻松的事情,长大以后,绝不会像父母一样,做那么重的体力劳动,甚至还会认为父母是没有本事的。

劳动教育功利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过分追求外显的劳动成果,以成果作为衡量学生劳动实践的唯一标准,是当前我国部分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这种理念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在急功近利地追逐劳动成果以及各类成果展的荣誉称号时,忘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创造感以及对于劳动向往和热爱的初心,甚至不惜投机取巧找人包办代劳。这种功利化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与愉悦,而是感到不幸与挫败。名利追求使得学生不是感到自由自觉的创造所带来的享受,而是感到无处不在的束缚与挤压。这样的功利化,达不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加快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扭转重外延轻内涵的发展路径,向多层次、多形式、高质量发展,建立长效、常态机制,以劳动教育体验为基本途径,设计并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当下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迫切需要。

深化劳动内涵,挖掘地域特色,推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多形式发展。主要可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深化劳动教育实践载体内涵。以往大家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局限于工农业生产为背景的基于体力付出的物质生产劳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形式往往局限于学工学农、家政实训等体力劳动形式。新时代随着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加、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形成,劳动教育应不断活化劳动教育形式,整合劳动教育资源,突破传统认识,与创造性劳动、虚拟劳动、创客思维、大数据、云计算服务等进行新的结合。第二,充分发掘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地域特色,避免“千地一面”,突出当地特色产业、传统文化、资源,把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融入到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课程。

重视队伍建设,加强师资培训,助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师资队伍以非专长兼职教师为主体,稳定性不强,整体水平不高,所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能力强、讲奉献的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专业指导教师队伍是确保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提质增效的根本保障。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教师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支持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专设流动岗位,吸引一批具有专长的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建立符合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德才兼备,全面考核;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完善培训保障机制,创新培训形式,不断提高专业指导教师的育人水平。

完善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保障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规范化发展。一方面,规范各级各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规划、建设、运转、保障制度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积极探索“购买服务”“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模式创新,建立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促进学校阵地与社会实践基地的衔接互动,推动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构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质量监测制度,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管理、目标实现、任务完成等制定衡量指标,加强督导,推动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防范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娱乐化、形式化、功利化,全面保障和提升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育人质量。

总之,新时期加强劳动教育,重视劳动教育實践基地建设,拓宽劳动教育实践载体,扭转重外延轻内涵的发展路径,促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向多层次、多形式、高质量发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杨静

猜你喜欢
劳动基地教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