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文 罗序盛 龙周瑾
摘 要: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当中,对于事业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转变工作理念与模式,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转型的要求,提升社会服务质量。而人才是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开展的关键,通过培养大量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能够为事业单位的工作注入强劲的活力,带来更多的创新发展理念。在培养过程中应该以青年人自身的成长规律为基础,重视其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共同提升,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本文将对事业单位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培养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事业单位;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养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社会热点问题频出不穷,这给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挑战。党政干部应该以身作则,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满足新时期事业单位工作开展的要求。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也刻不容缓,这是实现工作模式改革创新的关键。青年人才的思维更加活跃,而且精力旺盛,能够为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注入生命力,满足我国社会转型的要求。在事业单位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以党的先进思想为基础,提升青年人才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其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为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提供充足的人才。
1 事业单位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对于事业单位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在实际工作要求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当前社会面临转型与升级的考验,而且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青年人的思想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除了应该增强其理论自觉性之外,还要重视其实践品格的培养,严格遵循党和国家的发展要求,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服务水平。
2 事業单位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的培养策略
2.1坚持榜样示范作用
在培养事业单位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带动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工作中表现优异的青年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并在事业单位宣传其先进事迹,增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1】。在选拔工作当中,应该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让优秀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充分发挥其带头引导作用,为其他青年工作人员做好示范。
2.2遵循青年人的成长规律
很多青年人才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应该在其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对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2】。根据其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与特点,对培养工作模式进行逐步优化与调整,推进各项工作有效不紊的开展。增强青年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防止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良思想的诱惑。
2.3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新时期事业单位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其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较高,这是提升事业单位服务管理水平的关键。在培养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首先,应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加强人才的理论学习。深入学习党的重要工作会议内容,提升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与此同时,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要求,增强其团结协作能力与组织能力。可以邀请党政领导对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开展辅导讲座,讲解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事业单位面临的挑战,深刻剖析社会热点问题,增强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岗位奉献精神。
2.4加强制度创新
针对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积极开展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通过合理、科学的制度,对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在岗位管理当中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满足当前事业单位工作开展的要求【4】。除了应该在内部设置良性的竞争机制外,还应该推行聘用制,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事业单位的工作当中,实现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3 结语
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的培养,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新时期事业单位工作开展新要求的重要工作。应该根据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与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中坚持榜样的作用,并遵循青年人的成长规律、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制度创新,为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开展与创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思林.论高校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12(04):144-146.
[2]杨旺尊,陈义彬,邱国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的实践与探索——以嘉应学院为地方培养“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2012,30(06):38-40.
[3]翁永卫.经济欠发达山区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启示——以梅州“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2009,27(01):27-31.
[4]冯敏,种晓丽,白国华.事业单位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研究[J].河北企业,2019(03):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