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芮
谷雨排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虽然已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但从谷雨的民间习俗和历史文化来看,仍旧离不开一个“春”字。
从古至今,中国的“吃春”文化源远流长。民间常说的“吃春”,一方面是专指立春节令的食俗,也常被叫做“咬春”;而另一方面,则是北方人,尤其是老北京常说的“食椿”,也就是谷雨吃香椿的习惯。
谷雨节气源自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说。汉代纬书《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记载,“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正所谓“雨生百谷”,谷雨之后,寒潮退去,雨量增多,是农作物生長的大好时节。
关于谷雨节气的由来,古代民间多种说法都与“仓颉造字”有关。据《淮南子》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传说黄帝于春末夏初的时候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在这一天正好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天空竟落下了无数的谷米,于是,后人便把这天定名为谷雨。
为什么北方人习惯在谷雨时节吃香椿呢?民间有句农谚叫“三月八,吃椿芽儿”,是指农历三月,谷雨节气前后刚好是香椿上市佳季。古代民间甚至还流传着“常食椿芽,百病不沾,万寿无边”的说法,非常适合在暮春前后食用。
古代香椿树常常被视为长寿的象征。这一文化典故正是源于庄子《逍遥游》中那句“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意为上古时代的大椿树以人间八千年当做自己的一年,可见寿命之长久。于是后人便常常用带“椿”的词语来形容福寿绵延,如以“千椿”形容千岁,又如以“椿寿”作为对长辈的祝寿,以盼望长辈像椿树一样长生不老。
古人也喜欢直接用“椿”来比喻父亲或其他长辈,将已过耄耋之年的父亲称为“椿庭”。这一说法与《论语》有关,相传孔子的儿子孔鲤因怕打扰父亲思考问题,便在路过庭院时快步走过,即“趋庭而过”,于是,后人就把“椿”与“庭”结合了起来,称父亲为“椿庭”。而古人又喜欢将母亲形容为“萱草”,于是便有了“椿”与“萱”的结合,如“椿萱并茂”常是用来形容父母健在、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