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佳丽
摘 要:陶新知先生非常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其很多教育教学理念都与创造力培养相关,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延续行知思想,推动学生创造力的提升,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力;六大解放
【中图分类号】G 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8-0039-01
创造力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推动学生思维品质完善的基因,也是决定学生未来乃至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纵观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其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是精髓之一,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和六大解放等理念都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做好了铺垫,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传承行知理念,用实际行动来推动学生创造力的生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解放学生,让学生的想法自由延伸
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去尝试,在此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学生才能沉下心来,深入进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当学生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这样的问题一定是有价值的,学生在问的过程中能够展现出不同的思考角度,从而提升他们的创造性。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吨,一个长方形表示3吨,请学生画图表示出四分之三吨。很多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了两个问题是不同的,他们很自然地将第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涂出三份表示出四分之三吨,而在面对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与第一个问题联系起来,先将长方形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1吨,然后再将每个小长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涂出三份,有的学生想到了将长方形平均分成12份,涂出其中的3份,也有学生直接涂出长方形的四分之一,在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做法的时候,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一些问题,有学生就问:“为什么要平均分成12份?”之前这样做的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将3吨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1吨,再将每吨平均分成4份,这样一共就分成12份。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分成12份的不同过程,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深入了。
2.质疑问难,让学生的思维有效发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学习中,深入的思考,反复的回顾,不同角度的揣摩都是重要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追究问题的本质规律中产生疑问,让学生的思维有效的发散开来,这样可以推动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所以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问。”这句话阐明了发问与创造之间的关系,当学生不满足于现状,能够展现出多角度的求异思维时,他们就能够从一个中心发散开来,从一个固有的认知中解放出来。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我创设一个寻宝情境,给学生提供线索:宝物在离你三米处。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刚开始只想到了几个点,比如他们想到了前后左右三米处的点。在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我提出了“宝物是不是一定在这几个点之中”的问题,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更广的范围,很快学生发现除了前后左右还有这些点中间的方向上,然后在进一步的思考中学生发现还有再中间的方向上,按照这样的逻辑,学生最终发现了宝物可能的藏身之处在一个圆周上,这为他们动态地认识圆,体会到圆的特征打下了基础。等到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追问:宝物一定在这个圆周上吗?离你三米的地方就是一个圆周吗?这个问题再一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终于发现之前认定的点都在平面上,而离三米的地方显然还包括上、下等空间上点。
3.融入情境,让学生的想象任意驰骋
陶行知先生对于创造的认识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个理念去除了时空的限制,突出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结合教学实践可以发现,想象力是推动学生创造力生长的根源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创造,在创造中提升创造力。
例如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此基础上学生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后续学习中,我通过几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想象,首先是让学生判断: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三分之一,所以圆柱和圆锥一定是等底等高的。学生面对这个问题展开思考,在想象的基础上,学生发现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柱确实是圆锥体积的三倍,但是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发现圆柱体橡皮泥可以改变形状而不改变体积,这样可以确定,将圆柱的底面积变小,高增加,体积可能不变,这就说明圆柱和圆锥一定是等底等高的条件不是必要条件。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没有模型进行操作,但是借助于想象和生活经验,学生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同时提升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陶行知先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社会的发展也说明了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传承陶新知创新教育思想,给学生以引领和帮助,推动他们创造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石海娟.解除束缚 推动学生创造力的生长——从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说开去[J].名师在线,2019(10):77-78
[2]严俞洁.陶行知创造教育在数学活动中的渗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1):88+6
[3]夏玲玲.基于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下的儿童创造力培养探究[J].成才之路,2014(11):58-59
[4]殷勤.略议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与小学数学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