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究其原因集中在资金供求方的信息不匹配、增信担保诉求不匹配、融资期限结构不匹配及违约成本不匹配等方面。而解决这一困境,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建设目标,普惠金融,尤其是借助了数字技术的普惠金融工作的开展,给予这一问题较好的解决契合点。关键字:数字普惠金融;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一、引言
201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小微企业最新报告显示,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微企业中46%面临着完全或部分的融资约束,融资缺口额达5.2万亿美元。中国目前调研群体的5600万家中小微企业中,41%的企业有融资困境,目前,仅能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57%,融资缺口高达1.9万亿美元(The World Bank Group,2018)。作为普惠金融关注的重点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仍面临较为严峻的外部环境。本文以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困境为始,从普惠金融发展视角,思考数字金融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思路。
二、研究现状
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展开。
(一)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因为体制、经济环境等问题的差异,本研究较多关注国外基础理论及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思考。(Peek&Rosongren,1998)认为大金融企业对小金融企业或大金融企业之间的并购可能会减少小微企业在银行的贷款;(张玉明等,2017)认为小微企业征信系统可以缓解其融资难问题;(姚王信等,2017)认为供应链金融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陈卫东,2018)认为小微企业融资难反映了我国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的不协调,需要配套解决各方面的问题;(黄丁聪,2018)指出推进小微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可以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二)数字金融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分析
数字金融作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研究重点从数据技术应用的价值度展开。(巴曙松,2014)认为在大数据时代的金融机构可在80%的低端客户身上获取不菲的价值。(王馨,2015)认为数字金融能解除“长尾”的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数字金融模式将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新渠道。(景侠,2019)认为数字金融利用信用资本,降低货币流动性偏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缓解了黑龙江省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
相关研究集中在从中小微企业内外部环境,数字金融特性及创新金融工具等视角展开研究,但在数字普惠金融视角,考虑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较少。本文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在“数字”“普惠”领域的专有特性,思考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
三、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成因
研究表明,之所以长期存在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问题,主要是因为融资约束条件较多,而约束条件的产生,集中表现在以下四点不匹配。
(一)资金供求方的信息不匹配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尚未建立全覆盖的打通税务、财政、工商、司法等多部门共享的统一集中征信管理系统。而作为金融市场上尤其是货币市场上资金的主要提供方,在目前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的背景下,银行难以依靠简单的授信调查成本支持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审批,相应的贷款审批成本及贷后管理成本也远高于传统的正常大型企业,在风险与收益对等理论支持下,肯定会做出拒贷或提高利率行为。
(二)增信担保诉求不匹配
中小微企业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初创及成长初级阶段,企业自身固有特性决定了其对于重型固定资产的持有量普遍偏低,更多是以轻资产为主,多强调以人力等无形资产完成价值的创造。而银行等资金提供方所需求的传统抵押、担保等实物资产普遍缺乏,而随着供给侧金融的改革,经营不良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业务逐渐萎缩,发展的缓慢更使其难以通过风险分散,代为补偿等方式实现其良性成长,担保公司等第三方增新机制的有效支持不足,进一步压缩了小微企业的传统融资渠道。
(三)融资期限结构不匹配
中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能力较弱所导致对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构成及使用普遍缺乏统筹规划。小微企业的融资多存在需求急、频率高、周期短及规模小等特点,易陷入“三角债”等问题。而银行传统的审批流程多涉及申报,材料的审核等多环节,一般资金的审批周期较长,申报过程中一系列相关成本偏高。其结果就是中小微企业主动或被迫做出放弃或部分放弃银行这一主流融资渠道。
四、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微企业影响机理分析
(一)数字普惠金融特性分析
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2016)定义的“数字普惠金融”(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泛指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为。普惠金融强调发展中以可负担的成本为社会中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重点强调资金需求弱势群体提供适当且有效的金融服务,其中的弱势群体,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同时,未得到有效金融服务支持的典型代表就是小微企业群体。通过数字技术与普惠的有效结合,基于数字技术的有效使用,在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及成本,引导可快速复制模式及边际成本递减等特性的同时,其需要的技术和配套法律制度环境建设支持,都为中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不匹配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二)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中小微融资问题思考
本文所关注的数字普惠金融工作的开展,在践行普惠金融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聚焦于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水平和金融排斥程度两点问题的解决上。目前,就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水平,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末,本外币非金融企业及其他单位贷款余额93.48万亿元,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0.05万亿元,占比10.75%。而从的实践来看,既往数据显示我国的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其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贡献与小微企业群体所获得的普惠金融服务依然存在较高的不匹配。同时,在金融排斥问题上,一方面,中国长期以来的金融市场都是间接融资为代表的银行间借贷为主,直接融资中的股票、债券等融资方式为补充的融资市场结构,面对到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的途径更为狭窄。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践行普惠工作的同时,在风险和利益等双驱动下,在利用其垄断地位服务于政府融资平台、大型项目的同时,存在主客观放弃部分小微企业群体作为服务对象的现象。另一方面,直接融資领域的全国性直接融资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区域性直接融资渠道不完善且法律、监管机制不健全,也使小微企业难以通过该渠道获得有效服务。加深了小微企业的金融排斥度。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数字金融,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下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小微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的特征,又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在解决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水平和金融排斥问题上都提供了新的思考。
五、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中小微企业融资协调互促机制
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在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上,基于数字金融技术的有效利用,对普惠工作开展的第三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展开考虑,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中出现的四个不匹配。其核心是通过数字技术的工具手段的使用,明确政府、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三方在这一普惠金融工作的任务职能,借助数字普惠金融工作的推进,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发展桎梏。具体来说,作为主导中介的政府,其主要的职能是政策的制定、金融体系建设、信用环境及金融监管;金融机构的职能主要是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数字普惠产品的开发及风险的管控上;小微企业的职能主要是创造资金链接,形成资金流转,建立信息节点的资金链接。构建政府在构建普惠金融环境建设中,在金融机构践行数字金融服务的背景下,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面丰富的数字普惠服务资源的金融体系建设思路。
(一)政府职能的履行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解决信息及违约成本不匹配的问题为重心,依托数字普惠金融工作的开展,需快速构建数字普惠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指定。平台共建以人行、财税、工商、质检、社保、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统计局、工信部等机构信息共享为基础,引入蚂蚁金服等互联网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金融担保企业、保险企业等金融机构,进行平台的信息共建与共享。该平台重点服务之一为中小企业征信管理、披露工作,同时按照参与政府部门的不同分别履行其市场监管职能。
(二)金融机构职能的履行
政府作为数字普惠金融工作开展的引导方,在对金融机构加大对数字科技的开发与利用的举措中给予税收和财政上的相应支持,鼓励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开展技术开发与平台合作,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充分利用,建设中小微企业提供普惠性的交易结算平台,通过对客户细分体系的等功能的开发,实现对中小财务融资需求的精准捕捉及高效转化。
(三)中小微企业职能的履行
中小微企业通过法律、法规的引导与约束,一方面,通过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完善公司内部治理,规范企业的内部资金营运管理,加强企业诚信约束等手段,建立中小企业科学规范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自身加强诚信意识,持久经营理念的树立,确保诚信经营准则,严格按照财经法规经营,自主降低“三角债”风险。
六、总结
总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是长久以来困扰其发展的重要桎梏,也是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健康持久增长的必经之路。伴随着5G技术的全面推广及应用,普惠金融业务在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上必将提供其有力的支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在规范性运营,理财规划方面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梁月,王莉.互聯网金融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411新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9):182-183.
[2]潘水秀.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9(11):69-70.
作者简介:
高菲,西安欧亚学院,陕西西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带一路’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与西安中小微企业扶植互动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9Z21);2019年西安欧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9XJSK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