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高校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

2019-09-10 07:22张慧娜王嘉彦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有效途径高校

张慧娜 王嘉彦

摘要:高校资助育人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事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养。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和大众教育的普及,高校贫困生人数和教育成本不断增长,资助育人政策日趋完善,但实现育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本文坚持以精准扶贫和十大育人体系为指导精神,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探究资助育人的作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2-0073-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为高校资助育人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指引了方向、明确了标准。为了提高高校資助工作的精准化、科学化,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挥和完善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笔者通过收集材料、阅读文献、座谈讨论、走访部分优秀高校等方式,对高校当前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做了认真的分析和探讨,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深入探究了实现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

1 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新时代,随着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资助形式的多样和资助力度的增大,高校的资助工作已经基本上能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可以基本保证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简单的物质贫困和生活贫困,更多地表现为精神需求、心理需求和能力需求的匮乏和不足。

目前,国家已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多元化资助体系,提倡以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学费和住宿费问题,通过勤工助学和国家助学金缓解生活费压力,以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一定程度上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帮扶,但是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仍存在以下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对象识别不准。经过多年的摸索,高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资助体系,但在实际操作或执行过程中,却问题重重。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及贫困程度是开展资助工作的难题之一,部分学生提交家庭经济困难支撑材料存在“失真”或“作假”现象,使得资助中存在“两面人”,难以准确识别贫困生身份。

二是政策宣传缺乏。相对来说,高校比较重视通过资助形式的多样化来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但缺乏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和家长,由于对国家助学贷款或资助政策的认识不足,常常会发生电信诈骗事件或因经济困难而让孩子被迫放弃大学梦。

三是育人效果不佳。随着国家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投入逐渐增加和社会对扶贫工作的关注,资助金额不断增多,个别部门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只要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就一切都解决了,就不存在其他问题了。这种认识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的关爱和个人职业能力的指导,致使资助育人效果未能充分彰显。

2 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的目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是脱贫攻坚、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和举措。

《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指出,2017年学生资助金额突破1800亿元,增幅11.45%,全国资助学生9600万人次,增幅5.09%。其中,财政投入资助金额超过1200亿元,增幅9.15%,学校和社会投入超过670亿元,增幅15.87%。由此可见,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具体体现。新的资助政策已经建立了奖助贷等多元化资助体系,切实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完成学业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但是由于只片面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导致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往往被疏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十大育人”体系指出,要全面推动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努力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教育的公平。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将资助和育人有效结合,通过有效资助手段,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让贫困生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在保障基本生活基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由“输血式”资助向“造血式”自助的目标转化。

高校资助育人作为教育扶贫的关键举措,必须深刻把握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重在把学生实际需求和精神教育相结合,通过不同形式的资助实现育人目的,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强自立、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因此,在全国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探索实现高校资助育人新途径是提高高校资助育人效果的必要选择。

3 推进高校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转变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必须要全面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思想状况,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效途径开展。

3.1 注重思想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

实践证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将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相结合,联系新时代的育人目标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生活,辅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懂得经济贫困不是真正的贫困,要积极改变贫困学生固有的思想观念,改变听天由命、安于现状的想法,正确看待人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

3.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证调查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多都存在自卑、焦虑、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比如贫困生渴望与同学交往,但应自身家庭经济情况而被到自卑,从而自我封闭,不敢主动与人交流。根据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训练、个别心理咨询或团辅心理健康教育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节,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克服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自信、自强、自立的良好心理素质。

3.3 开展社会实践,提升综合能力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促进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意义尤其重大。以勤工助学为例,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通过劳动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得到个人能力和价值的认可;另一方面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提升了职业能力。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社会实践锻炼平台,与勤工助学、志愿活动、能力培训、服务社会等有效结合,让大学生提前了解职业需求,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的劳动和就业观念。

3.4 强化诚信教育,培养感恩意识

大学生信用缺失问题一直是国家助学贷款的主要障碍。为了改变学生失信行为,推动国家助学贷款顺利进行,高校必须要对大学生贯穿始终地进行诚信教育。通过开展诚信主题班会、诚信主题演讲比赛、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助学、筑梦、铸人”宣传教育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識,营造诚信、成才、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尤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进行贷款政策宣讲,强调诚信立足社会的重要性。诚信既是一种品行,也是一种责任。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应将感恩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让受助学生充分意识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一封家书、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形式加强大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意识;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身励志成长故事来影响更多贫困学子;加大资助政策宣讲力度,让更多偏远地区贫困生听到国家资助政策的声音,努力实现美好的大学梦。

4 结语

总之,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任重而道远。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需要经济上资助支持,更需要心理疏导和精神关怀。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从学生实际困难和需求出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做到物质上有帮扶,精神上有支持,能力上有锻炼,才能有效地推动高校实现资助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瑞娜,叶耀鸿.以需求为导向探索高校个性化资助育人平台建设[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11):100-101.

[2]张慢,李维军.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优化路径探析[J].新西部,2018(5):123-125.

[3]李光考,乔监松,张洁敏,辜晓艺,柯雅颖.精准扶贫视域下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7,31(4):25-29.

[4]徐美华,饶志雄.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49-50.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有效途径高校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与时俱进推动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途径探究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