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瑞
等待,其实是一种尊重。尊重幼儿的差异,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尊重他们成为最美的自己。
说到新生入园,亲身经历过的教师和家长们一定会感同身受,一个个初步走入集体环境的孩子们哭闹不止、焦虑不安,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入园焦虑期是孩子们的情绪宣泄期,表现为害怕与亲人分开、不爱上幼儿园。强烈的情绪反抗时间一般持续在一两周左右,情绪就会渐渐稳定,但是受到个体差异、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影响,有些孩子的入园焦虑期会非常长,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一个秋天,风微微凉,新学期开始了,我的班里来了一位名叫妍妍的小姑娘,她是班里最小的小朋友,入园焦虑期整整持续了四个月。从她入园的第一天起,每天都在哭声中度过,并且一言不发,不与任何人交流。在新生入园家访前,我曾了解过,她一直由奶奶看护长大,大多事情由老人帮助,自理能力较弱;由于老人腿脚不好,孩子很少出门和同龄伙伴接触,社会交往经验比较欠缺;性格内向,话语很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对薄弱。前期的调查让教师们心中有数,我们在担心其入园困难的同时也做好了解决困难的准备。我们深知在幼儿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要引起教师的重视,正如许三多所说:“不抛弃,不放弃”, 抓住小班刚入园的关键时期,顺应每一朵花的花期与成长规律,等待最后一朵花悄然绽放,这是教师的执着。
一、幼儿哭闹时等一等,给予其宣泄情绪的权利
新生入园时有焦虑情绪是有原因的,成人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全面分析其产生情绪焦虑的原因,才能理解、允许并等待幼儿宣泄情绪。
客观方面:其一,生活环境产生巨大变化,使其缺乏安全感。3岁之前,幼儿在温馨安全的家庭中成长,身边都是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刚刚步入幼儿园,生活环境变为集体环境,使其严重缺乏安全感。其二,作息时间变化,对其产生约束感。在家中,孩子们的作息相对随意,可以随时上厕所、睡觉、看电视、玩玩具,但是来到幼儿园,集体时间安排让幼儿感到约束,并抗拒在幼儿园的生活。其三,自理能力缺乏,使其感受到挫败感。包办代替和过度溺爱在部分家庭教育中还是存在的,使孩子在自理能力上缺乏锻炼的机会,当孩子走入集体后,如厕、睡觉、吃饭这些生活琐事都需要自己动手,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有些孩子因为上厕所不会脱裤子而整天不如厕;有些孩子因为不会使用勺子就只吃一点饭。这些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经常会产生无助感与挫败感,这也成了其不愿走入幼儿园的原因。
主观方面:其一,3岁幼儿情绪易外露。这个时期的孩子情绪控制力差,又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由于语言还未发展完善,所以常常使用肢体表达。其二,3岁幼儿情绪易感染。3岁幼儿对情绪的感应十分敏感,但是情绪控制力和稳定性却相对较差,所以伙伴以及成人的情绪都会无形地传染给入园时的幼儿,并成为他自身的情绪。其三,3岁幼儿情绪易冲动。这一时期的孩子内抑制发展差、控制力较弱,不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有外界刺激时,情绪就会具有爆发性,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如夏季的雷雨天气阴晴不定。
妍妍小朋友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在入园初期表现为极度抗拒,常常闭着眼睛哭,不允许任何人碰她,非常易怒。但是,教师们理解这是孩子抒发内心焦虑情绪的方式,我们接纳她,并给予她抒发情绪的权利。教师坚持每天用微笑迎接她,和她积极对话,并用拥抱给她鼓励,从不会因为她的哭闹而批评指责,时刻用温暖的眼神给予她爱和安全感。虽然她不爱说话,但是我们总会多问她几句:“要不要上厕所?要不要喝点水?需不需要老师帮助?”每次沟通,她只是用点头、摇头或是毫不理睬回应我们,但是教师的坚持从未改变。面对幼儿的不良情绪,成人不能随之失去理智,要保持稳定,更不能让幼儿为成人的情绪买单。
二、孩子需要帮助时等一等,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
刚入园的幼儿在语言表达能力上还较为欠缺,一是幼儿的年龄特点:3岁幼儿对词语、语法的掌握都还不熟练,往往发音不清、重复、简短、不完整、难理解。二是家庭教育因素:现在家中往往会有好几个大人看护一个孩子,孩子的意愿还未表达出来,家长已经帮忙做好。比如孩子一指玩具,家长立刻拿了过来;孩子一打冷战,就立刻给他穿衣服。这些主动的家长没有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需要的机会,因此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变得滞后。
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主动、积极的语言环境。虽然刚入园的孩子很多地方都需要教师帮忙,但是我们也要在其需要帮助的关键时刻等一等,教他们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妍妍有需要时,我们都会引导其说出“我想上厕所”“我想喝水”“我还要一份饭”,并伴随表扬与肯定,大大地激发她说话的积极性。这些最基础的生活表达虽然简短,但是能减少很多教师猜测幼儿想法的时间,也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孩子遇到困难时等一等,激发其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的衣服脱不下来、扣子扣不上去、頭绳拆不开,这些细小的事情经常会在班级里发生。就在这关键时刻,教师需要等一等,因为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也是激发他们能力提高的良好时机。一个勤快的教师不一定能培养出生活能力强的孩子,但是一个善于等待幼儿解决自我问题的教师一定是会抓住教育契机的智者。孩子在遇到生活困难时会伴随着消极情绪,这十分需要教师的耐心和有利引导,要在这段特殊的时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怕麻烦,给孩子足够的等待,不要让幼儿园集体生活变成一刀切,多给孩子有针对性的鼓励、肯定的眼神、温暖的拥抱,为孩子创设积极的正能量,当他顺利地做完一件事时,成就感和自信心便会油然而生。
妍妍生活中会有很多生活难题,而教师的“等一等”激发了她的主动性。妍妍在第二个月的时候可以较好地完成自主吃饭、如厕、穿脱衣服、摘头绳等事情,因为自理能力的提高,她在幼儿园的障碍越来越少,也使其减少了很多烦躁焦虑的情绪。
四、孩子依赖教师时等一等,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
小班刚入园的孩子经常会拉着教师的衣角,教师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像教师的小尾巴,只要教师一离开或者照顾其他孩子时就会哭闹、生气。只有教师在妍妍身边,她才能内心安稳。在一段时间后,教师认识到一味地贴身呵护会阻碍妍妍与同伴交往,因此妍妍再粘着教师时,教师们都要等一等才回应,鼓励她与同伴交流,也鼓励班上的其他小朋友主动陪伴妍妍,形成良好的同伴交往环境。“同伴交往”是幼儿之间通过接触产生互相影响的过程,能帮助幼儿形成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筛选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价值观念,吸收有益的部分,舍弃无用的部分,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增强幼儿的情感支持,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这样的尝试,班级里产生了神奇效应。虽然妍妍哭声不断,但是其他孩子没有对其产生厌烦、指责、埋怨的情况,即使是午睡时间,妍妍哭泣,别的孩子也能正常入睡,从容安静。可能是孩子们看到了教师的耐心而受到感染,也可能是“等待同伴成长”的小种子也在他们的心中慢慢发芽。教师常常听到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对着妍妍说:“别哭,我帮你。”有的帮妍妍搬椅子,有的帮妍妍讲故事,有的细心擦去妍妍的眼泪,小大人一般照顾着小妹妹。这个入园焦虑期最长的孩子反而成了牵动整个班级的情感线,使整个班辐射性地充满温暖和关爱。看似是等待一个人的成长,其实是所有人的成长。
《管子权修》中管仲曾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见古人早已知道,人的培养和成长是长久等待,而非立竿见影。在集体教育的过程中,“等待教育”变得弥足珍贵,因为这是对教育的一份从容,是对生命的深入思考,是对教育者本身的修行。我愿每个孩子的成长中都不缺少等待,家长和教师能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等待孩子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绽放。
(责任编辑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