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让乡村孩子重拾自信

2019-09-10 20:55吕晖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19年5期
关键词:恒河根雕课程

吕晖

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海岱镇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小镇,镇里的原住民有传承农耕文化的农民,有熟知海洋文化的渔民,也有游走山林的山民,传统的农工渔商等多种形态在这里汇集。镇里大牟家完小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小学,我在这里连续工作十余年的时间里,尝试基于地域资源开展以科学学科为核心的系列活动,构建校本课程的雏形。

考察母亲河

海岱镇内最大的河流是恒河,全长1170米,发源龙口东南部的狗山。河边曾经有烟台境内最大的寺庙——马亭庙,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驻兵停留。这条河发源于龙口东部山区,流经高山、丘陵、平原后在小镇西部奔流入海,大牟家完小就处在恒河的中下流。

不仅仅是孩子,甚至很多大人都不是完全了解自己的家乡,让学生了解生养他们的这一片热土,不仅能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还可以让他们从熟悉的事物拓宽其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我们以考察母亲河为主题,本着浅显、有趣、好玩的原则,由近到远,由浅到深地设计课程内容。

在开展考察前,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确保学生的安全。为此,我们请专业人士对考察路线进行规划,并和专业团队就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设计预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考察地点,我们决定由教师与专业人士先开展实地考察,然后以视频录制、标本展示、故事讲述等形式转达给学生。

1.母亲河边寻找老房子

我让学生在自己的村子里寻找最老旧的房子,让他们用照片与文字的形式记录与描述。等到将学生收集的资料汇总到课堂上时,他们吃惊了,原来他们前辈们住过的房子和现在的房子有很大的不同,海边的老房子是用海草与泥沙建成的,平原的老房子是用麦草和泥建成的,山里的房子则是用石头建成的。

2.了解恒河两岸的农作物与经济作物

组织学生了解村子里的特色农作物与经济作物时,他们又一次惊奇地发现,原来海边、平原、山区的农作物各不相同,沿海的砂土地贫瘠,适合种植葡萄,平原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小麦、玉米、蔬菜,山区则适合种植小米与水果。

了解了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我为学生留下思考题:为什么土地肥沃的平原地带不用来种植葡萄与水果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意识到:粮食种植是安定天下的产业,是解决人们温饱之根本,不光如此,平原地带种植的葡萄与水果产量高、水分大,但糖度太低,没有其他地方生长的好吃。

3.考察母亲河的发源地

要了解家乡的母亲河,必须要了解河流的发源地,经过详细的路线勘察与设计,在学生家长与志愿者的帮助下,我们对恒河的发源地——狗山进行了考察。

狗山处于海岱镇的东南部山区,山顶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如同一只狗蹲在山顶,狗山因此而得名字。狗山上有一片沼泽地,为恒河储备了充足的水源。当地有句俗语:东南雨上不来,上来没锅台。我和学生经过分析与讨论发现,刮东南风的时候,狗山一带山区挡住了云层,所以恒河流域在刮东南风的时候很难下雨,然而如果下起来就会造成恒河流域河水泛滥,淹没恒河下游的锅台。

在我的提示下,学生发现了狗山上的石头有被大火烧过的痕迹,更细心的学生还发现了燃烧过的木炭。当学生陷入迷惑的时候,我给他们讲起了“烧山求雨”的故事……

就地取材的房屋建设、因地种植的耕作方式、流传千年的农谚、祖先智慧的求雨方式……这一切让学生感到即亲切又陌生,既熟悉又神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沿途考察的过程中,学生总爱问为什么,各种各样的问题迎面而来,他们还尝试把考察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故事、手抄报、绘画等形式加以展示,并把农谚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梳理。

通过对恒河沿岸的实地考察,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及思维方式都有了喜人的变化。他们不仅了解了本地植物、农作物的生长状态,还真切体会到水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树立了良好的环保意识,增进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根雕进课堂

龍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2℃左右。温和的海洋性气候与优良的土壤条件,适于优质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为了让学生对本地的植物进行全面了解,同时使我国的传统艺术得以传承,我们精心设计了根雕课程。

1.考察植物根系

根雕课程以考察植物根系为出发点,进行了“根深蒂固”环节的设计。最初我们设置了三个环节:发现植物根系的不同与土壤内含水量的差异有关,推理得出土壤为植物提供水分;感知植物长势差异,推理得出土壤中养分的不同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动手进行对比实验。可是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活动设计超出了乡村学生的已有经验,目标设置偏高,最终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能够完成任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又作了其他尝试:希望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得出相关结论。可是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难题:书中的内容要么过于深奥,要么支离破碎,学生难以理解。

经过反复思考,我们最终综合了前两次方案的优点,重新设置知识关联。一是考察要求具体化,使学生容易理解。例如让学生通过感知拔除不同土壤中同类别杂草用力大小的差异,初步判断根系发达程度的差异。二是阅读资料专题化,运用教师推荐资料查询、筛选和学生分享阅读资料、记录整理等做法确保学生科学阅读的有效性。

最终,学生对海边的砂土、平原的壤土及山区的黏土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对这些区域植物根系的观察,很好地解释了“根深蒂固”现象,知道了当地经济作物分布的原因所在。

2.根雕艺术进课堂

根雕课程的开发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个想法刚一推出,我们就听到部分家长的反对声,他们认为:自己祖祖辈辈与土地打交道,感觉很没出息,不想自己的后代仍与土地打交道。我们立刻想办法对家长进行劝说,并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与村委联手,结合乡村书屋、乡村讲堂等形式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过程虽然曲折,但付出总是有回报,我们的坚持终于打消了家长的顾虑,他们认识到,本土化课程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能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海岱是张峪葡萄酒、长城葡萄酒的葡萄种植基地,因为品种改良、乡村改造等原因,葡萄根随处可见,是本地农家常用的烧材,也是很好的根雕原材料。我们第一批根雕的原材料,选用的就是本地常见的葡萄根材。我们兴致勃勃地经历了清洗、定型、精加工、命名等步骤完成了第一批作品,细心地将作品放在阳光下晾晒脱水,可没有过多久作品就出现了变形、开裂的现象。后来,我向根雕艺人学习,才知道我们缺少了将根材进行蒸煮、脱水处理的环节。汲取了这次教训后,我引导学生重新制作,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第一批成功的根雕作品终于制作完成。

我们将根雕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家长们的态度也从最初的反对,到后来的观望,再到最终的积极参与。我们一方面积极联系有相关特长的乡村艺人,邀请他们参与到相关课程中去;另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使学生不但能动手制作简单的根雕作品,也能对我国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有所了解,同时大大提升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基于地域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能快捷地为乡村孩子们开启科学世界的大门,为他们树立爱家乡的自豪感与优越感,更改变了孩子们的茫然与自卑,他们身上再现了久违的活跃与自信!

猜你喜欢
恒河根雕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恒河边上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幼儿园大班根雕活动的研发与实施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有趣的根雕》
恒河风情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印度邮局提供恒河水快递业务
恒河
根雕艺术品正逐步进入收藏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