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课堂观察和实验细节

2019-09-10 20:55蒋红燕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19年5期
关键词:气球细节科学

蒋红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注重课堂观察和实验细节,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落实细节,就是看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落实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教师认真落实观察和实验教学的细节,就会避免学生的探究活动在“热热闹闹”中开始,在一片混乱中草草收场。因此,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教师必须在诸多细节上下功夫,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观察和实验前材料的精选与改进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笔者深深体会到如果不做好观察和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观察和实验教学难以展开,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将成为空谈。教师提前对观察和实验材料进行精选和改进,是有序开展观察和实验的重要前提。

1.选材精当,凸显“结构”

教师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小学科学的探究实验基本都是解决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那么实验探究所选的材料应该是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教师对这些材料进行取舍搭配,可以保证实验探究的成功率。

如“运动的方式”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振动”的概念,认识到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呈现了弹拨尺子、敲击鼓面上的豆子、吹空瓶中的细盐、发声时摸喉结、敲击音钹轻轻按住这五个活动,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感受到物体发声时的变化。这几个活动中有固体,有气体,但缺少了液体,显得不够全面。这位教师做得很好,他端来满满一盆水,在空中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响,再迅速把音叉放进水中,顿时水花四溅,学生连连惊呼。当音叉声音消失,水面逐渐趋于平静。这一场景直观、震撼,放大了实验效果,学生感受到了音叉发声是由于振动,这个振动传递给了水,水发生振动,引起水花四溅。他们由此得出结论:振动产生声音,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所以,科学实验课精选材料,可以突出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知识。

2.预演实验,亲自“下水”

课堂实验探究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前预设实验需要什么材料,能达到什么效果,学生能掌握哪些知识,但实际操作下来,往往大失所望,不是少了一样细微的材料,就是有些材料有短板,或者所选择的材料根本不符合实验活动的要求。看似十分简单的实验,如果不注重某些细节,往往会出现尴尬的局面。因此,教材中安排的实验,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教师都要预先做一做。

例如在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时,原本设计的实验步骤是在一根木棍中间系一根绳子,在木棍两端各系一个充满空气的气球,使木棍保持平衡。当教师戳破其中一个气球后,空气跑了,木棍的一端翘起,从而证明空气有质量。但在这个实验中存在一个问题:当教师用针戳气球时,气球炸飞得七零八落,气球本身的重量减轻了,因此教师并不能下结论:木棍翘起来是因为空气有质量。如果事先预演过就会发现,这个实验要注意一个细节:在要戳洞的部位必须先贴上一块小小的透明胶,透明胶上预先扎一个小洞。当教师给气球扎洞时,气球不会爆裂,空气从小洞缓缓跑出,木棍慢慢翘起。在这个缓慢渐变的过程中变量只有一个,就是空气。因此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教师要考虑方方面面的细节,把实验预演一遍,排除干扰因素,找出失误原因,提高实验效率,使实验更容易成功。

3.改进材料,优化观察

教学实践证明,观察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观察材料的取舍又直接关系到实验设计的好坏。我们可以对课本上的观察进行改进,但一定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的,如果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实验不要轻易改动。如果观察设计确实好,但只是效果不明显,我们就要动动脑筋,在材料上花心思了。

一位教师执教“液体混合”内容时,原来的观察选取了蜂蜜、水、油,逐个倒入空杯,当三种液体分层叠加时,由于蜂蜜和油是黄色的,水是透明的,学生只能依稀看到水中好像混合着黄色的油,黄色蜂蜜似乎也溶解在水中,這样似是而非的现象不能帮助学生寻找真相。接下来,教师把颜料溶解在水中,使水变得有颜色,实验效果就显而易见:最下一层是黄色的蜂蜜,最上一层是黄色的油,中间则是彩色水。因此,为了使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观察,教师应该对观察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改进。

观察和实验中材料的呈现与使用

材料的呈现要能激起学生兴趣。教师在呈现材料的过程中,除了按照教材上的实验过程按部就班地做,还可以进行创新性的改编设计,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教师多注意细节,有层次地提供探究材料,并故意设置矛盾,露出一些破绽,或者打乱实验的步骤,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会随着材料的不断提供而向前推进。

1.材料呈现,设计矛盾

教师不妨设计一些教学漏洞,让学生在辨错、析错、纠正的过程中关注实验细节。如执教“空气的性质”内容时,需要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教师让学生把气球皮放入瓶内,反套在瓶口,向气球内吹气,他们发现气球吹不大,于是理解了瓶里的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接着教师拿出自己准备的一个瓶子,重复刚才的操作,气球却能吹大,这就与学生刚刚得出的结论背道而驰。此时有学生提出要检查瓶子,他们发现老师的瓶子上有个洞,正因为这个洞,空气从瓶子里跑出来腾出了空间,所以气球又能吹大了。学生在得出结论,推翻结论,再得出结论的反复论证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深度拓展,观察、思考能力大大提升。

2.改变步骤,提升观察价值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有的观察操作顺序不同,可能会导致现象大相径庭,而有的观察尽管步骤不同,但观察现象却是相同的,对于这样的观察,如果教师改变操作顺序,就能提升观察的价值。

以“液体混合”观察为例,教师把蜂蜜、水、油,按顺序倒进同一个杯子里,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接着教师让学生将这三种液体打乱顺序倒入杯中,或者搅拌混合后,再观察现象。学生发现,不管怎么样,这三种液体始终按照蜂蜜在下,油在上,水在中间分层而居。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欢呼雀跃,他们得出了“油比水轻,蜂蜜比水重”的结论,还想到了液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教师通过改变观察步骤,增加观察的广度,引导学生从表象看到本质,很好地“催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1.充分交流,深度思考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总是希望学生能一问即答,不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这限制了他们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影响了他们学习自主性的发挥。

在执教“观察水”内容时,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拓展性活动——运水比赛,各小组合作,选择适当的用具,在不搬动桶的情况下,将一只桶里的水运到1米外的空桶里。学生热情高涨,有的小组用杯子一杯杯地舀水,有的小组用注射器吸水,有的则用软胶管的两端分别放在两只桶中忙碌着。规定时间一到,学生放下手中的工具,开始汇报情况。

用软胶管的小组提出了疑问:“我们组没成功,可我明明看见我爸爸就是这样做的。”

我让他们再演示一遍:“好好想想,你有什么地方做得和你爸爸不一样?其他同学也可以思考。”

不一会儿,有学生说:“应该把空桶放低些,水往低处流嘛!”

“对,到医院挂点滴时瓶子也是挂在高处的。”

“吸水后要马上捏紧管子另一端,将水放进空桶!”

不等我说,学生已经行动起来,只见水源源不断地流入空桶。“还有其他运水办法吗?”我继续提问。

有学生说:“把几节管子连起来,形成管道,用杯子取水倒进去。”

“还要把管子接口密封,不能漏水。”另一个学生补充道,我连连点头,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考虑问题也越来越周密。

可见,教师与其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不如把问题抛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激起创新思维的火花,感受探索知识的快乐,使课堂呈现出无限的精彩。

2.无限空间,拓展延伸

科学探究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可以在室外、家中、大自然里。教师要将科学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

如在执教“沉浮”内容时,教师通过把橡皮泥放入水中,使学生认识到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使下沉物体浮起来,再适时引导学生从橡皮泥的沉浮联系到铁船的沉浮。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成船的形状,看看谁做的船的载物量最大且不沉。学生各显神通,都知道尽量把橡皮泥做大做薄,邊缘要微微翘起,这样载重量才会大。教师进一步提问:除了改变形状,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联系课外知识想到:可借助漂浮物或改变物体的排水量。教师抛出最后一个问题:渔民捕鱼的渔网用什么办法在水中立起来?通过这个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眼界,使他们感受到科学的奇妙,思路由此打开。

观察和实验记录要求真实简单

通过实验后的交流和查看学生的实验报告单,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纠正学生头脑中错误的前概念,这比教师的说教要有效得多。所以,实验的数据必须保证客观真实,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纠正。多种记录方法并用,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1.客观真实,及时准确

实验探究后数据记录要求客观真实,切不可为了迎合先前的假设或者大家共有的结果而修改数据,这样就失去了科学记录的价值。学生及时记录也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教师要时刻巡视确保学生准确记录不作假,有假必究,究则必验。

如有的学生在测量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拉力的关系时,假设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拉力成正比。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小组的数据并不是成正比的,他们在没有再次实验的情况下修改了数据,以达到他们的“预期结果”。教师到各组巡视指导时,发现有的学生读数的时候眼睛没有和指针保持水平,导致数据不准确,有的学生钩码不够用橡皮凑,导致拉力不是成倍数增长。

错误的形成有多种,但真相只有一个。教师通过学生真实的数据记录,刨根问底,找出问题,生成精彩,让学生真正地从探究中掌握方法、求得真知。

2.多种方式,简单清晰

如果记录形式单一,对小学生来说难免枯燥乏味,所以记录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利用示意图、图表、表格、照片、实物张贴等。在探究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学探究上,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记录过程中简洁精练,养成清晰的思维能力。

如让学生记录天气符号时,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趣味性,往往让学生准备五颜六色的水彩笔,符号也是画得栩栩如生,把科学课上成了美术课,大大占用了科学探究的时间。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用一到两种颜色的笔画出天气符号,简洁明了才是科学记录的关键。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细节虽小,却关乎教学进程的顺利展开,关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关注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广度、深度、真实性和高效性,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让科学课堂更加高效,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猜你喜欢
气球细节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找气球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气球
科学拔牙
时尚细节
一样多的气球
有趣的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