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丙成
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习作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可如今,对于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来说,习作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习作时冥思苦想却无從下手,即使勉强写来也是语句不通、内容空洞。如何改变这种现象,让孩子喜欢上习作,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历,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1.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寻求习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只有亲近生活,亲近自然,才能唤醒学生心底里的那颗写作的种子,慢慢发芽,并开出美丽的花朵。因此,只要有时间我就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来到美丽的校园、广阔的田野、充满亲情的社区,在游玩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游玩之后,我和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回到教室后,我就有意识地激励他们:“孩子们谁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告诉老师?”于是乎,孩子们兴趣盎然,奋笔疾书。写下的习作真实、质朴、清新,读后让人如沐春风。
2.博览群书,在书海中积累语言
要想写出好的习作,还应该多看书,从书中汲取营养,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我所教过的班级都设立了“图书角”,从图书室借一部分书放到图书角,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书带来,经过筛选,放在图书角里,供大家随时阅读。学校规定,每班每周都有一节阅读课,我就带着大家走进阅览室,一块读书,共同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知识
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在关注课文内容的同时,还关注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这样试着去欣赏、品味文章。
如在教学《珍珠鸟》时,我先让学生动手在书中把写小鸟在室内活动的几个动词画出来,再读句子,看看从中体会到什么。然后师生交流,共同体会“落”“站”“撞”这三个动词,用得准确、奇妙。“落”的轻巧与胆怯,“站”的胆大与放松,“撞"的放肆与挑逗,准确地写出了这三个词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别,恰如其分地体现鸟儿逐渐胆大的过程。课后,我让学生仿照着文中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三、勤于动笔,提高习作水平
1.师生互动,唤醒学生写作兴趣
每次习作之前,我都会根据习作的内容创设适当的情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唤起他们写作的兴趣。比如,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编写卡通人物故事》时,我先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卡通人物,并能讲述它的故事;上课时,我让学生把自已准备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学生讲完后,我又接着问:“能不能加上你的想象,让你的卡通人物再鲜活一些?”学生的兴趣又激起来了,纷纷思考、准备,我再指名学生讲出来。最后,把想象的故事写了下来,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高昂的情绪。
2.适当仿写,让习作变得简单起来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平时多读一些同龄人的优秀习作,看看他们是怎么写的,然后仿照着他们的习作,再自己写一写。写时,可以大胆借用他人的构段方式、好词佳句。有了参照物,学生的习作就变得简单了。
3.勤于练笔,方能熟能生巧
实践告诉人们,只有加大训练量,增加练笔的机会,学生的习作水平才会一步步地提高。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对日记的内容、形式不做任何要求,想说就说,内容可长可短,三言两语不嫌少,千言万语不嫌多。只要能把一天中有趣的事,或有意义的事记下来就行。一段时间过后,很多学生已形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习作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四、师生互评,增强习作动力
1.作文评改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讲评时,我通常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师认真修改过的学生习作,供学生借鉴,使学生知道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如何修改,并掌握必要的修改符号,开始自我修改。在自评自改的基础上,小组内互相评改。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把自已作文中的闪光点读给同组同学听,同时也有机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2.教师抽查、点评
在学生自我修改的基础上,教师可有针对性抽查几个同学的习作,进行点评。此时,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一个具体的细节,一个精彩的题……我都会及时表扬,给学生注人更多习作的动力。当然,学生没有发现的不足之处还是要及时指出来,并指导学生修改。
总之,抓好中年级的习作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他们学会习作,学生才会喜欢写作,进而写好作文,为整个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