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菲
批判性思维是以理性思考和客观事实为基础进行客观评估和评价,它要求学生具备解释、分析、推论、评价、解析和自我校正的基本技能,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
本文的“杠精”学生是指经常会在教学过程中对同学、老师甚至书本提出异议的一类学生,他们特别爱较真,善于观察,思维敏捷,敢于否定、怀疑和表达,思维已经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教學中,有的教师因追求进度而忽视对“杠精”学生的关注,甚至随便找个理由搪塞。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将会失去主动思考和质疑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有意识地培养这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案例描述
开学初,我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第五课《国旗怎样升上去》。课堂上学生有条不紊地做完实验并汇报结果,爱抬杠的小任在我总结时提出问题:“老师,1.8 N也比2 N小啊,所以定滑轮也是省力的,怎么能说定滑轮不省力呢?”
他刚说完,课代表小金替我解围说:“老师,可能是小任操作过程中存在误差。”
“没有,定滑轮就是省了力!”小任很委屈地辩解着。
我知道出现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弹簧测力计是反方向测力的,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应该等于钩码的总重力减去挂钩和弹簧的重力。可是这些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我思考了一下,对小任说:“你很爱思考,但是要用证据说服其他同学。”看着“杠精”小任受宠若惊的表情,我又补充了一句:“老师借给你一个定滑轮和一盒钩码课后研究,遇到问题可以及时问我。”
下一节课,小任在我的指导下进行了汇报展示:“我发现定滑轮是不省力的,我没用测力计,而是在绳子的另一侧加了同样数量的钩码,发现它们保持平衡。”
“我又分别挂了4个、5个、6个、7个、8个、9个钩码在绳子上,发现定滑轮提升它们需要用到的力总是小0.1 N的样子,因此我估计这0.1 N是弹簧测力计本身的重力。”
此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原因分析
其实科学课堂中像小任这样爱抬杠的同学还有很多,通过在课堂中的观察,我分析他们爱抬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疑惑
“杠精”学生提出疑问,应该是对某个问题还有困惑或者是有某些深刻的误解,这些疑惑可能是现有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产生的较大冲突,也可能是他们在体验过程中的发现,或者是实验过程中的疑难之处。教师如果知道学生抬杠的原因,就会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策略,追问、引导和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学生的抬杠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点,从而在备课中做好充分的预设,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2.逆反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7—11岁儿童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可以逆转,能凭借实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当学生进入青春期,很多复杂的思维开始形成,其中就包含逆向思维,他们可能会在课堂上用抬杠的方式表现自我。但是他们的表达不一定完善,判断也不一定准确,教师要理解学生这一时期的身心特点,多给予这些学生理解和关爱。
策略分析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培养“杠精”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悉心呵护,让批判性思维的“种子”生根发芽
“杠精”学生能不畏权威与教师发生争执,应该是对某个地方还有模糊的困惑或者是有某些深刻的误解,教师要理性对待,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用心倾听他们的想法,不随意打断或者轻易否定。教学过程中,如果我对小任的质疑不予理睬或者找个理由搪塞过去,会打消其主动思考和善于提问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引导班级的舆论,肯定和赞赏爱抬杠学生敢于否定、敢于怀疑、敢于表达的精神,这样既呵护了抬杠学生的自尊心,还能引发其他学生的好奇心。
比如在执教六年级《做酸奶》时,在做酸奶的活动中,小吴同学对我说的用两勺酸奶作为“引子”加入到纯牛奶这个做法表示反对,因为他之前在家用同样的方法做过酸奶,但是没能成功,而他用在超市直接购买的乳酸菌制作酸奶却成功了。我没有立刻反驳他,而是鼓励他说:“你真能干,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做酸奶的吗?”原来,他选的是常温酸奶,而常温的酸奶里面几乎没有活的乳酸菌,要选用冷藏的酸奶才行。这节课,因为小吴的抬杠,我带领其他学生一步步推理,帮助小吴找到了实验失败的原因,让学生明白批判性思维并不是简单地否定别人,而需要理性地分析事情的原因,并作出推论和判断。通过这样的引导,让批判性思维的“种子”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2.积极引导,让批判性思维的“种子”茁壮成长
教会“杠精”学生批判思维的方法尤为重要,批判性思维并不等于否定性思维,也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学生产生质疑的同时,还要思考分析,要坚持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课堂中常常会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分析和推理,独立作出判断,比如案例中,我在下课后鼓励小任自己动手再试一试如何验证定滑轮是否省力,并学着思考还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定滑轮是否省力,而没有直接告诉他具体怎么操作和定滑轮不省力的结论,同时指导他把自己多次实验的结果在班级展示,其实就是引导他在质疑后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验证自己的结论,让他意识到否定别人一定要有合理的依据。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言传身教。比如,在提出问题或者总结时再问一问:“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我在训练课堂常规时就指导学生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直接出示握拳的手势,方便我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当学生表达不同意见时,我会追问:“你的理由是什么?”这样,学生慢慢就会形成实证意识,学会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3.科学史教育,让批判性思维的“种子”开花结果
科学史是指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教师可以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史的教育,可以根据教学进度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让科学史来引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比如在执教五年级《七色光》一课时,我先介绍牛顿通过把三棱镜放在太阳光下发现白光并不是当时人们认为的单色光,而是由七种色光组合而成。然后问学生:“如果你是当时的人们,你会对牛顿的这个结论提出什么质疑?”“杠精”学生往往最先回答:“我不相信,白光的色散肯定和三棱镜有关。”我会继续启发他们:“这么具有批判性的结论,牛顿还真做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实验,你知道他怎么做的吗?”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既学习了光的色散知识,又训练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课堂上用好科学史,能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比如,我在执教《心脏和血液循环》一课时,先介绍古人眼中的心和血,然后介绍亚里士多德观察到鸡胚的血液是运动的、盖仑发现心脏有左右两室、达·芬奇实验发现心脏分为四个腔、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法布里休斯发现的手臂和腿部静脉瓣膜是血液单向流动的调节器,以及被处以火刑的塞尔维特的故事,最终哈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实验提出血液循环系统理论,从而让学生发现科学是在发展变化的。通过科学史的渗透教育,可以锻炼学生客观评论事物的能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科学教师应该结合课堂教学悉心呵护“杠精”学生主动思考以及敢于发表异议的品质,积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并强化批判性思维的意识,用科学史来引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