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莲
【摘要】 梳理探究,是实现学生语言建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语言建构,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所以,学生自觉地通过梳理探究去学习,就成了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用梳理探究的方式去阅读古诗词,或许能够突破学生的阅读难点。通过题目呈现学生的阅读所得,可以衡量古诗词梳理探究学习模板是否有效的。
【关键词】 梳理探究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2-104-01
在本人寫过的论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梳理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探》中,通过课堂实践,诗歌版块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学完各首诗歌的基础上,按照三个层次来梳理。这三个层次是:第一层次,理解每一句诗句所表达的意思;第二层次,每句诗写了什么形象,此形象有什么特点;第三层次,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和表达了诗人什么想法。第四个层次,明确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种操作方式,当年是在高二两个文科班进行,今年对高一学生采用却遇到了困难,学生很难接受。当然,两届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当年的两个文科班(一个重点班,一个普通班)和今年高一两个理科普通班,入学分数有差距,文理分科不同,学段不同。所以,今年高一学生在用这个模板时就出现了比较多的障碍。他们的障碍表现在:
首先,是学生情绪上的障碍。理科班的学生偏向于理科思维,学习的兴趣也在理科。而诗词是语文学习中文学性最为浓厚的文体,学生有天然的抵触情绪。
其次,是学生学习能力上的障碍。体现在这个操作模板上,第一层次,理解每一句诗句所表达的意思。诗句理解和文言文翻译的底子有密切关系,高一的学生,初中的文言诗歌学习停留在背诵上,学生还处在初中和高中学习方式的过渡中,对于诗句理解是相当困难的。第二层次,每句诗写了什么形象,此形象有什么特点。学生不知道“诗歌形象”的概念,更不知道“形象特点”的概念。这些都需要讲解。第三层次,诗人的情感和想法,学生归纳明显没有方法,概括时有套模板的嫌疑。第四层次,诗歌的表达技巧,学生对“表达技巧”的概括模糊不清。
最后,因为学生关于诗歌鉴赏的知识基础存在比较大的缺陷,必修三的诗歌单元进度非常慢。而且,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相当不明显。
如《唐诗五首》中的《从军行》的教学,运用古诗梳理模板,如下:
第二天用问答题“诗歌写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满分20分)进行检测,平均分竟然只有5分,梳理之后,笔者认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已经相当透彻,但是第二天做题就不行了。为什么呢?当然,这个与学生没有及时复习也有一定关系,但是,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从诗歌阅读理解到答题,学生还是需要老师去帮助他们去转换。
后来,笔者尝试再建立一个梳理模板,还是用“梳理探究”的学习方式。之前所探索的模板,着力于让学生掌握阅读诗歌的规律,下面的模板着力于学生掌握答题的规律。
内容有些是重复的,但是对于现在的两个理科普通班,就必须要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一小步的跳跃,后来在教学《山居秋暝》时,两个模板都让学生做,后来小测时,效果就好很多,学生的平均分可以达到9.8分。由此证明,第二个模板的建立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
当然,仅仅限于这两个模板,还不足以让学生能够应对考试。考试的题目不一定都按照这个标准的模板来出,但是通过这个模板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诗歌阅读理解的规范思维模式,建立起一个诗歌主观题的规范答题思维模式。当然,要能真正提升古诗词的鉴赏能力,需要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光有课内的古诗词的梳理,远远不够,所以,也只能是建立起一个规范的思维模式。如今,学生的高中诗歌学习才只是一个开始,如果在练习中碰到的诗词都能够坚持用上这两个模板,能够坚持到高三,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应该会有一个提升,为此,笔者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