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柳
一、初始的美好
人教版的必修五节选了《边城》的第三章到第六章的内容,在这些章节里,小说的重要人物傩送、天保刚刚出场,主要人物翠翠的爱情悄悄萌芽,一切才刚刚开始。在这里,我们领略到了各种美好:
边城地处两省接壤处,几乎与世隔绝与世隔绝,“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同时,这里一直保留了传统的端午节习俗,妇女小孩穿新衣、用雄黄酒蘸酒画王字,全家出城看划船、赶鸭子,这里喧腾热闹,洋溢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烈和人与人之间的和乐。边城的环境是美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边城的人也是极美的。节选里的文字讲述了翠翠和傩送、天保相遇的故事,以及翠翠和爷爷之间的谈话。在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翠翠,正是那“豆蔻梢头二月初”的年纪,身上既有着孩子的好奇、任性、天真、淳朴,又有着女子的娇羞、细腻,这是与生俱来的,她不谙世事,未曾受过半点世俗的污染,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翠翠身上,流淌着自然的少女之美。翠翠在偶遇二老后,情窦初开这份爱情是甜美的、梦幻的,同时也是隐秘的,就像春阳里的一株含羞草,轻轻一碰,就会羞涩地卷起来。爱情之美悄然盛放。同时,在翠翠和爷爷之间,在爷爷和顺顺、城里的老人、过渡人之间,我们也感受到淳朴的亲情之美和乡情之美。
这里的一切都是自然的、淳朴的,仿佛一个世外桃源,唱着一曲宁静而浪漫的田园牧歌。
二、隐伏的悲伤
边城处处都美。环境美,人也美,为什么最终却是一个悲剧故事呢?读到这里,很多读者都会生出疑问。在整个故事的结尾,天保意外死亡,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悲剧的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精妙的小说,一开始就已经暗藏玄机。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这美好的故事的开端,就已经透着一些哀伤的影子了。
翠翠最终的悲剧可以总结为两个,一个就是爷爷的去世,她形单影只;一个就是傩送的出走,她痴心地等待。她失去了生命中最紧要最美好的两样东西,那就是亲情和爱情。可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呢?其实作者早在故事的开端就暗自巧妙地布置好了伏线,交代了结局作为悲剧的因子,待读者一一发掘。
1.生命的必然
在《边城》节选里,有好几处地方提到了爷爷即将老去的生命。当翠翠在河边等爷爷来接她时,“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当她听到杀人的故事的时候,“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便仍然占据到心里有一会儿”;当爷爷弯曲着手膀子力显自己年轻时,“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由于父母早逝,翠翠从小由爷爷养大,爷爷对翠翠的爱再多,也抵挡不了生命老去的现实。最后爷爷的去世,固然和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操心和担忧有关,但“死是一件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生老病死,生命的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逃脱。然而,作者已经在故事的开端就让读者做好了心理准備。翠翠注定要失去身边唯一的、至爱的亲情。
2.相遇的偶然
翠翠最终的爱情悲剧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整个小说的核心矛盾——亲情和爱情之间的矛盾。傩送的最终出走是因为哥哥天宝的意外死亡,而哥哥当时下滩是为了成全傩送和翠翠。然而,天宝死了,成了傩送心中打不开的结。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亲情总是高于爱情的。那是谁设计了这么一个绝难的问题,让两兄弟同时喜欢上翠翠呢?在《边城》节选里,作者已经悄悄地告诉了我们答案。第一个端午节,翠翠邂逅了二老,暗生情愫;可偏偏在第二个端午节,“但这次不见二老,却是认识了大老”,爷爷还拿走了大老送给他们的鸭子。也许,这就是天意吧。我们的生活不仅充满了必然,也到处是偶然。正是这相遇的偶然,诞生了这一主要矛盾。就如作者在《水云》中所写的,“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良善与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这个“不凑巧”就是偶然。不仅翠翠和大老、二老的相遇是偶然的,后来大老的死也是偶然的。正是这些偶然组成了悲剧的必然。
3.祖孙的隔阂
在《边城》里,爷爷和翠翠相依为命,互相取暖,似乎应该是心无所阻的。“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情不高兴,祖父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含糊。”“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然而,爷爷真的明白翠翠的心思吗?其实,爷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明白翠翠那份羞涩的少女心,所以极力避免尴尬,于是通过唱歌或讲趣事来转移话题;但是他不懂得翠翠心心念念的那个人是谁,“两人皆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一个止于大老,一个却止于二老。爷爷对翠翠的心思,小心翼翼地呵护,不忍心让她有一丝尴尬;可另一方面自以为明了翠翠的心思,一心想要为翠翠找个好人家,就自作主张。于是,这祖孙之间的隔阂就更扩大了翠翠偶然碰到二老和大老的影响,以致在两兄弟之间形成了矛盾。当然,祖孙之间隔阂的产生除了爷爷的原因外,翠翠也是负有责任的。翠翠从未向爷爷吐露过自己的心声,总是沉默着、遮掩着。但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自然产生的懵懂的美好的感情,自然是内敛的,隐秘的,难以言说的,这本身是爱情初始的美好。一边是作为爷爷的对于孙女的热烈的、细致的爱,一边是作为少女的翠翠情窦初开的美好模样。谁又有错呢?这种隔阂不仅发生在祖孙两人的身上,在小说的后文,大老和二老之间,顺顺和爷爷之间,二老和爷爷之间,也无处不在。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常态,哪怕再亲密无间,隔阂也会存在,孤独是一件必然的事。正是这些无法消解的隔阂,造成了翠翠的爱情悲剧。
三、人类的困境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悲剧有三种:第一种,它可能来自‘一个特别坏的人’。第二种悲剧,它可能是盲目的命运造成的,即偶然的机缘与错误。最后,它可能仅仅是由于‘剧中互相所处的地位不同,由于他们的关系造成的。’” 第一种是最简单的,只要消除了“坏人”,就有希望转悲为喜。第二种和第三种却是最无奈和最无解的,《边城》的悲剧恰是这样。作者笔下的边城,并非是一个桃源。“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即便是如此“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也因为生命的必然和偶然,也因为自己所处的位置,时刻可能与悲剧相遇。
《边城》是一首美丽而忧伤的田园牧歌,唱出了人类的各种美好,也唱出了人类无法走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