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今时代背景下的世界城市快速发展,艺术融入景观成为一种常见现象。由于公共艺术的样式是依据城市这一特定环境所发展,公共艺术的众多特征也与城市特有地域形态、发展历程等存在密切关联。由于城市的社会架构、人文环境、历史走向及发展方式与其他社会形态均有不同,因而,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孕育产生的公共艺术,必然也与在其他社会形态下成长起来的艺术样式有所不同,这是独属于城市这一社会空间所持有的。作为衡量城市文明与发展的重要参数指标,公共艺术发展还受到诸多外在因素影响,其中包括现代大众对社会美学的认知,公民民主意识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近年来,建立符合地域城市发展的公共艺术项目运行机制已成为规划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成为城市发展必须要制定的法律规定。
关键词:公共艺术;社会形态;民主意识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众多规划建设不合理的畸形现象出现,现今城市应有的独特魅力被削弱,城市文化空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底蕴差距加大,此情况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担忧。与世界上众多城市相比,我国城市发展具有时间跨度长、空间地域广,文化底蕴丰富等诸多特征。然而,在近三十年的城市建设中,我国城市发展却出现了城市形象趋同,缺乏城市特色等问题,而且此问题还在逐步加深。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文化脉络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反而在新旧文化融合与碰撞的激烈交锋下,逐渐断裂、扭曲、消亡。人们无法再通过对城市文脉的认知了解这个城市的真实面貌,感受这个城市特有的精神气息。笔者通过对公共艺术在中国城市的发展境况进行描述,并结合相关材料加以分析,简单阐述了关于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在当今时代下存在文化缺失所产生的诸多问题而引发的思考。
1 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现状
1.1人文情怀缺失
近年来,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绿地面积覆盖城市建设化比率逐渐成为衡量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除此之外,城市雕塑也成为衡量城市人文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这种趋势下,公园绿地、喷泉广场、景观大道等诸多精心设计的公共区域比比皆是。但是大多精心设计的区域并不受到人们青睐,大众仍然缺乏丰富的公共娱乐。这种情况的产生大多因为其设计理念过于追求视觉效果,而不考虑“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没有真正认识到人们所需所求,缺少细腻体贴的细节设计和针对不同行为类型展开的场所设计。
1.2历史文脉断裂
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是伴随着城市发展而缓慢积累的,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历史文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土地所孕育的山川水土都将在人的身上加以体现,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逐渐的形成这一区域内所特有的人文性格、文化风景以及风俗习惯。2005年10月,山西平遥古城南城门城墙坍塌。近20年来,山东泰山被过度开发,植被被破坏,景区内有违法建筑164处,违法别墅21处。北京世界著名景点如故宫、天坛、颐和园均因各种问题整改。
1.3城市特点模糊
当今时代是一个公共艺术大跃进时代,各种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艺术设计以一种迅不可挡的姿态席卷中国。在诸多艺术作品中,其设计不符合该城市的社会结构、人文环境等情况的比比皆是。例如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加入南方如侬软语的设计风格,使其建筑成品看起来不伦不类。前些年,风行一时的城市建筑是被网上称为“球系列”的圆形公共艺术品,近几年,在城市美化运动的推波助澜下,仿真人雕像开始取代“球系列”在城市建设中地位,逐渐占领各大中小城市的公园、街道。由此看来,中国城市的公共艺术大多采用雷同手法,趋同风格来完成城市建设,不仅没有突出本城市該有的独特魅力,还在一次次跟风改造过程中使城市特色逐渐泯灭。
2 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建议
2.1增强社会参与度
公共艺术所涉及的主体是市民群众,它是一种由市民广泛参与并反映社群意志与利益的艺术方式。市民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人,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上应该更多倾听市民对城市规划的畅想与建议,使之能真正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中来,行使应有的公民权利,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例如,西安市政府搬迁就是一个当代公众参与的范例,西安政府有关部门分别通过网络、手机短信和报纸问卷调查种形式征集公众意见。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2.2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福州三坊七巷是著名的历史街区,由于坊内公共设施落后,不能很好满足居住者的基本要求,国宝级、省宝级等建筑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福州市相关领导和文化保护部门决定于2007年开始,投资40个亿人民币修复和保护三坊七巷。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保有文化底蕴的古建筑,人们应该善待它们,在保护的基础上去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去进步。
2.3突出城市特色
艺术景观是一种多目标设计,它是对城市公共区域进行全面性规划设计,而不是单独一处领域的个性化设计。它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类对高质量生活需要,因为,在当今时代下,人们所追求的不再是身体的温饱,而是对精神文化高品质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并不是单独的艺术,它的完整体现是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社会结构、发展水平等相结合,在原有基础上将其美化、优化、升级,丰富城市公众生活的同时提升该城市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魅力。
参考文献
[1]翁剑青 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
[2]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作者简介:
韩帅芳(1998-),女,山西吕梁人,民族:汉,学历: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