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体验。教材中的文本都是作者价值认知和丰富情感最集中的体现。语文课程有着浓烈的人文情愫,对于人的内在精神有着重要的熏陶作用。教师就需要充分开掘教材文本中丰富的情感元素,运用多种策略撩拨学生的情感之弦,获取文本语言蕴藏的情感和意蕴,与文本人物、与作者本人形成认知上的共鸣。
一、在可感情境中深化体验
情感不会凭空而生,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形成的。语文教学需要根据文本内容创设鲜活而可感的认知情境,契合小学生形象化思维特点,借助浓烈的真实情境,触景生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生动而愉悦地展开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择的古诗文都有着悠远而深刻的意境,是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创作而成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鲜活而可感的情境引领学生感悟古诗之大意与情境,体验诗人蕴藏其中的情感。如在教学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春天来了,田野开满了茫茫一片的油菜花,一群天真烂漫的儿童正追捕着黄蝶。你们在田野中捕捉过蝴蝶吗?你觉得这几个孩子在追黄蝶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情况呢?有了情境的浸润和生活经验的支撑,孩子们表现出高涨的热情,纷纷调动自己的生活储备,他们描述了黄蝶在油菜田中胡乱飞舞的情景,描述了孩子们在田野中“急走”的状态和内心的激动愉悦,描述了儿童们寻不到黄蝶时的无助与失落……诗人所描述的乡村春景在孩子们的描述中逐渐铺开,诗人所意欲的儿童活泼场景也就在学生的描述中和盘托出。
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比如角色扮演、激情演讲、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教师需要根据文本体裁、主题和内容的不同,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将文本所展现的情境展示出来,让学生的身心意识浸润其中,切实激发学生情感的内在体验,让每位学生都能借助情感来促进内在思维,找准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解读文本。
二、在角色感知中深化体验
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同时也是这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全心参与的身体力行,就难以形成心灵上的共鸣和震撼。教材中很多故事性极强的文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文本人物的心境,借助动作、神态和语言感知角色的内心活动,与文本同呼吸,与人物共命运,强化情感的深切体验。
如教学《掌声》时,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小英内心从忧郁走向自信的心路历程呢?在学生初读文本、感知大意的基础上,笔者可以相机设置“如果你是小英,这时候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等一系列的角色参与性的问题,诱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将教材中关于他人的“彼情彼景”置换成“我情我景”,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探寻人物情感的内在变化。他们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不仅解读了文本,丰富了想象,同时也升华了内在的情感体验,思想认知。学生所获取的已经不再是教材文本中有限的内容。
这一案例的教学,教师正是借助于开放性极强的问题,给予了学生广阔的驰骋空间,促动了他们内在的情感宣泄与表达,驱动了他们心灵意识的内在觉醒,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语言智慧。学生的精神、情感和思想都在优美而适切的语言文字中得到了浸润与启迪。
三、在丰富联想中深化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悟”就是对文本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整体性把握。其中,想象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感悟和体验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想象中进行整体性感知,不断再现文本中并没有直接言明的内容,在对接文本、补充文本的過程中深化学生的认知体验。
以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一文为例,学生在阅读文本、体悟人物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情感趋向,对美丽善良的嫦娥充满了好感,而对于奸诈贪婪的逢蒙则是义愤填膺。为此,在教学“保护仙丹”一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威逼”“周旋”一词展开了合理想象,具化逢蒙是如何“威逼”的,嫦娥又是如何“周旋”的,在两人对手戏的想象再现中,依循着人物的个性特点,将彼此之间一来一回的缠斗细节展现了出来,同时也让学生对两个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感和盘托出。
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了文本人物的内在世界;另一方面又在想象的过程中有效拓展了文本内在的丰富意蕴,准确把握了文本的内在形象,同时自然地将人物所秉持的情感倾向表达出来,形成了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就应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情感元素,充分关注学生的内在情感,帮助学生打开自己的情感之门,活跃学生内在的情感因子,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语言与情感共融共生的认知,促进人心与文心的有机交融。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教材、走进语文,感受语文课程内容的人情之美、语言之美、形式之美,让语文课堂充溢着浓浓的活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西区校 (2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