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瑞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课文教时有限,课堂教学形式需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因此,相对以往无效、繁杂的满堂提问,教师设计提纲挈领、统领教学的主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主问题的思索、交流、碰撞、梳理、整合和总结,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真真正正地经历深入有效的学习过程,扎扎实实地培养阅读能力。那么,略读课文主问题设计的路径应该如何导入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课例谈谈思考与实践。
一、综合运用,承载多样学习任务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略读课文更是放手让学生去经历学习过程的课型。主问题的设计中考虑的语言文字运用,蕴含多种内涵:既有对本单元主题直至该文本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涵泳感悟,也有对文本言语表达范式的积累、内化、运用;既有对文本文体特点的体悟与琢磨,也有阅读策略的具体应用操练。既可以有小而深的切口挖掘,也可以有大而广的整体推进,当然教师在设计时,要视文本实际特点解读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可一以贯之。
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主问题是:“用小标题说说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既指向对课文内容的梳理,答题时又对表达形式做了要求,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学生的小标题各具特色有:①偷拿方糖;②贮存冬粮;③晾晒蘑菇;④烟囱垫窝。还有:①偷方糖;②存冬粮;③晾蘑菇;④忙垫窝。老师又追问:“还有吗?”学生继续概括:①偷糖;②存粮;③晾菇;④垫窝。
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主问题:“本课写了哪几幅小珍珠鸟与‘我’逐渐亲近的画面,请用小标题概括,通过品读谈谈体会。”学生经过合作谈论后,归纳出了:①吊兰掩映图;②自由穿笼图;③小屋活动图;④陪伴写稿图;⑤肩头入睡图。教师在问题设计时突出了“画面”这一元素,起于作者冯骥才具有画家身份,这篇散文以画家的眼睛捕捉精彩镜头,以作家浓墨重彩的笔触加以细致描绘画面。为此让学生通过画面来描绘课文内容,用细的腻语言感悟文本情怀,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叙述中抒情,在描写中寓理的文体特色。
五年级上册《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课文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的主问题是:“请至少提出三个问题,和小组同学进行关于读书话题的模拟访谈。”这样的主问题,既让学生对文本主旨——季羡林老先生的谆谆教诲:儿童要从小读书、广泛涉猎有了进一步深化感悟,又指向课文文体——访谈录的操作练习,“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这样的主问题学习使学生走进文本,揣摩文体,感悟语言秘妙之处,形成对话,领会文本主旨。
五年级上册《假如没有灰尘》主问题“围绕着课题《假如没有灰尘》,课文写了几部分内容,都是怎样写的?题目为什么不改成灰尘的作用?”这个主问题以课题为发散点,指向三个训练点:1.指向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理解课文结构为:对灰尘的误解—三段并列式结构阐述灰尘作用—总结灰尘优点;2.指向了解文本采用假设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灰尘的巨大作用;3.指向学生掌握联系上下文,前后串联的阅读策略。
通过以上几个课例,不难发现教师在主问题设计时,不仅体现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文本中感悟的人文情怀,还涉及文本的写作特色、写作方法以及通过文本学习掌握阅读能力,使主问题尽可能发挥最大化的效用,但又不是杂糅无章的“一锅炖”,这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和主问题设计能力。
二、板块整合,学习环节简洁明晰
略读课文的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起着引领学生经历完整学习活动的巨大作用。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要有教学过程板块化的意识,通过主问题的探尋轨迹,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独立与合作的探究过程:接触问题,产生想解决问题的亢奋应激情绪;思索问题,反复品读课文,寻找、整合答案;小组交流问题,在思维碰撞中梳理答案;汇报问题,条分缕析地综合答案。通过以上板块式的学习,学生思维是清晰而简洁的,学习是整合而高效的。因此不能只采用传统一问一答式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更应提倡学生采用合作探究、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既有学生独立的静思默想,也有同桌之间学习共同体的讨论,更有学习小组成员合作的思维碰撞。
略读课文主问题教学的基本流程为:
1.提出主问题,学生独立默读课文,在课本上进行圈画、做简单批注。
2.由小组长组织组员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讨论,对于重复或错误的答案进行修正,并确定发言顺序和内容分工。
3.教师安排小组进行集体汇报,每位组员发表观点,最后由组长进行总结综述。
4.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发言,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及总结。
因此,相对于高质量的略读课文主问题的设计,必须辅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模式,在此过程中,学生成为思考者、倾听者、交流者、吸收者,在不同的角色变换中,使主问题的价值最大化,使学生学习的效力最大化。
三、思维助力,促进素养整体提升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核心。这二者的发展是交织螺旋上升的,思维的训练对于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至关重要。教师在主问题设计时,也要有一种“大语文观”,既着眼于语文能力,也关注思维品质,才能和谐共赢互生。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形成思维冲突,“向思维纵深处漫溯”,而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认识和能力的过程。在教学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回答问题时可以分观点叙述,提出多维观点,从而保证思维的完整与全面。在多个学生进行单点回答时,提倡学生认真倾听,进行以上回答的汇总式综述。
课例:六年级上册《我的舞台》中的主问题是:“课文中并没有写我在舞台上的表演,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何以《我的舞台》为题?”这样的一个问题非常具有挑战性,教师提出问题时,同学们都引发了深深的思索,大家情绪兴奋起来,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课堂学习过程如下:
1.全体学生独立快速默读课文。
2.小组长组织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
组员1:“我”的母亲是演员,“我”还没有出生,在娘胎里就“登台唱戏”,说明了“我”受母亲的影响很深,是我走上舞台的原因之一。
组员2:“我”刚会走路就模仿母亲“演戏”,母亲学生忘词要向“我”请教,说明“我”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演戏,天赋极高,兴趣和天赋也是“我”走上舞台的原因之一。
组员3:“我”从小练功没叫过苦,喊过累,坚持不懈是“我”走上舞台的原因之一。
组员4:“我”演戏时不满观众议论,态度认真是“我”走上舞台的原因之一。
组长总结:所以这样的题目说明了要取得成功,就要从小做起,兴趣、天赋、刻苦缺一不可,才能从小天地走上艺术的大舞台。其他组成员补充:课文写小吴霜由于自身努力才能走上艺术的舞台。给我的启示是每个人都应该从小处认真做起,才能走上属于自己成功的“舞台”。
从以上教学环节可以看出,学生的答案中既有个性化的解读,也有组长汇总式的综述,所有答案的来源都来自于对课文内容的多角度品读与感悟,特别是最后一位学生的回答,跳出了课文之外,思考更高远的人生目标,的确是走向了思维的深度与高度。
四、运用教学智慧,适时调控主问题
主问题的设计是教师在备课时通过文本解
如教学《小桥流水人家》时,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呈现:
1.教师提出主问题:“课文描写了几个记忆中家乡的场景?请用小标题概括,并说说你喜欢哪个场景及原因。”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抓住以下场景:小溪图、长桥图、茶园图、老屋图谈感悟。
3.生质疑:老屋潮湿阴暗,为什么我“非常爱它”?
4.教师及时发现学习契机,及时追问补充:看似矛盾,能否联系课文或实际谈一谈体会?
5.学习小组展开谈论。
6.组一发言:“联系《桂花雨》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在我心目中,故乡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哪里也比不上。”
7.组二发言:“联系自己的经历,每次我回老家都特别兴奋开心,农村虽然比不上大城市的繁华热闹,但由于对家乡的热爱,觉得它特别美好。”
8.组三发言:“联系古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因为对家乡的特殊感情,所以就算是简陋普通的事物,在自己的心目中都是最好的。”
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可以看出,教学时教师要有敏锐的教学反应,准确的及时追问,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发学生更深层的学习。
综上,高质量的略读课文主问题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它将引领学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金山小学(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