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淑娟
摘要:捉迷藏就像有魔法一样,捉与藏,消失与出现,时而紧张,时而欢快,孩子们身陷游戏的漩涡之中,如此反复,乐此不疲。为何孩子们对“捉迷藏”情有独钟?捉迷藏对孩子的成长有何帮助呢?
关键词:游戏 幼儿 发展 成长
炎炎夏日,树影婆娑,虫鸣阵阵,三五个小伙伴正在玩捉迷藏,其中一个小朋友双手捂着眼睛,大声喊着:“1、2、3……”其他小朋友一哄而散,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藏起来……这是我们小时候常见的一个场景,它也将会定格为永恒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里。自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从蹒跚学步的婴儿到活力无限的小学生,几乎所有孩子都喜欢捉迷藏。这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游戏,经过“优胜劣汰”的社会规律的洗涤,依然“存活”下来,并且“经久不衰”,在儿童游戏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说明它一定有其存在的道理。这个游戏就像有魔法一样,捉与藏,消失与出现,时而紧张,时而欢快,孩子们身陷游戏的漩涡之中,如此反复,乐此不疲。为何孩子们对“捉迷藏”情有独钟?捉迷藏对孩子的成长有何帮助呢?
今年过年的时候,亲戚家的几个孩子在家里玩起了捉迷藏。儿子最大,于是他自告奋勇:“你们藏吧,我来找!”“1、2、3……”儿子用手捂着眼睛,趴到沙发上大声数了起来,数完10的时候,儿子问道:“时间到了,我要找啦!都藏好了吗?”“藏好啦!”年龄最小的悠悠马上回应道,大人们听了都笑了起来,悠悠妈妈提醒她:“别出声了悠悠,要不然哥哥会找到你的,”“好的妈妈!”悠悠奶声奶气地回答道,引得大家一阵大笑。儿子循着声音马上就找到了悠悠,她藏在了沙发扶手后面的墙角处,她跪坐着,缩着脖子,不安分的小脑袋时不时地探出来,两只小手却始终搭在沙发扶手上。被儿子找到后,悠悠高兴地跑到妈妈怀里,显得异常兴奋。
年龄小的孩子好像并不擅长玩捉迷藏,尤其是“藏”的技巧,可是不论孩子们藏在什么地方,能否被找到,都阻止不了孩子们对这个游戏的喜爱,因为孩子们在其中收获了无限的快乐,也收获了自身的成长。不同年龄的孩子对捉迷藏这一个游戏的理解是不同的。儿子4、5个月的时候我经常会陪他玩这样的游戏:让他躺在床上,跟孩子交流一会儿之后我会用双手挡住自己的脸,然后问他:“宝宝,妈妈呢?”儿子会一动不动的盯着我,表情也会瞬间凝固,当我慢慢把脸露出来的时候,儿子就会高兴地手舞足蹈。对于婴儿来说,看不见了就等于没有了,不存在了,消失了,所以当孩子看不到妈妈的脸的时候,就会认为妈妈消失了,不见了。当妈妈把挡住的脸露出来的时候,孩子会以为消失的东西又重现了,所以他会格外兴奋和惊讶。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一个名为“物体恒存性”的规律,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并不懂得这一规律,他们需要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反复实践、积累经验,才能慢慢建立起“物体恒存性”这一观念。而捉迷藏这个游戏恰恰帮助孩子认识到这一规律的存在,也让孩子明白了这个规律的根本原理:看不到不等于消失。即使你看不到它,它依然存在。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探索空间逐渐变大,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勇敢,可以藏身的地方越来越多:沙发的靠枕下、窗帘后面、桌子底下......都是他们所钟爱的“藏身之处”。案例中不到2岁的悠悠很快就被发现了,因为她不僅通过声音暴露了自己的行踪,而且在躲藏的时候只把脑袋藏了起来,双手却露在外面。在她的意识当中,我看不到你,你也就看不到我了。心理学家经过试验发现:在幼儿的思维里,“看见”这个动作是需要双方眼神交流的,他们认为“当我看着你,同时你看着我的时候,我才能看到你”。反之亦然,如果双方没有眼神的交流和注视,就不会看见对方。皮亚杰也曾经得出这样的结论:“6岁内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缺乏观点采纳能力”幼儿以为自己所看到的同别人看到的是一样的,自己能看到的别人也能看到,自己看不到的别人也看不到。这就解释了孩子在捉迷藏的时候只“藏半身”的做法了。就像悠悠一样,她以为沙发挡住了自己的视线,看不到哥哥了,无法与哥哥进行眼神的交流和对视了,所以哥哥就看不到自己了。捉迷藏可以帮助幼儿走出“自我中心”,学会从别人的立场出发去看待事物和考虑问题。比如在玩捉迷藏的时候,为了不被找到,他就会考虑哪些地方可以藏?哪些地方不可以藏?哪些地方是安全的,不易被发现的?这也就促进了幼儿可逆性思维的发展。
2-3岁是幼儿空间感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喜欢跑动、跳跃、攀爬、钻躲、垒高、敲打物体等,以此来观察、感知、探索和衡量空间,通过事物与空间的关系,形成自己的空间感。捉迷藏也可以帮助孩子轻松地认识各种方位关系,如果单纯地向孩子讲述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的概念是非常枯燥乏味、过于抽象的,如果借助于捉迷藏的游戏,你会发现孩子会轻松懂得这些空间关系,空间意识也会得到增强。孩子在捉迷藏的时候,时而藏到宽阔的窗帘后面,时而藏到狭小的墙角里,有时藏到封闭阴暗的衣柜里,也可藏到空旷明亮的花园里。从“大空间”到“小空间”,从“阴暗”到“明亮”,孩子不断地用自己的身体去仗量着每一个空间,感受不同空间的神奇与特别。同时也认识了不同的空间,增强了他们的空间感。
参考文献
[1] 埃姆森,伊尔克著;崔运帷译,《你的2岁孩子》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
[2] 玛利亚.蒙台梭利著;一凡译,《麻烦的3岁,关键的6岁前》朝华出版社,2011.10
[3] 皮亚杰著,王宪钿译;《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