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摘 要 文章研究的是自我效能理论在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自我效能理论的概念与内涵,然后又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了自我效能理论在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在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策略,希望对篮球教学训练活动的科学化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自我效能理论 篮球教学训练 应用价值 应用策略
自我效能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合理解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论。如果能够在篮球教学训练中进行运用,对于篮球教学训练质量的提升将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就针对自我效能理论在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一、自我效能理论的概念与内涵
“自我效能”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指的是“人类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题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人类个体在完成某一任务或者是某一活动时,对于自己在自信心和胜任感方面的感受。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越高,那么他在完成某一任务或者是完成某一活动时,自信心和胜任感就越强;反之,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越低,那么其在完成某一任务或者是某一活动时,自信心和胜任感也会越低。
基于“自我效能”的概念,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即:人类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不仅会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同时还会对个体在活动和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产生影响,是个体选择什么活动,付出多少努力,坚持多长时间的重要决定因素。自我效能理论作为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学术研究领域现有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那么其通常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就更为主动、更为努力,也更能够坚持。由此可知,自我效能理论在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而这一点也正是本文尝试将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篮球教学训练的理论依据。
二、自我效能理论在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结合自我效能理论的概念与内涵,和篮球教学训练的实际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自我效能理论在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价值,主要可以概括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影响学生篮球学习行为的选择和坚持性
自我效能理论在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会影响学生篮球学习行为的选择和坚持性。这是因为:不同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个体,在学习行为的选择和坚持上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中,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缺乏自信心,所以,在学习行为的选择上通常会偏向于一些简单易行、没有难度、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并且在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会觉得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没有办法胜任这项任务,进而消极放弃,很难坚持下来,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学生篮球运动水平的有效发展与提升。而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则不同,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由于自信心和胜任感比较强,且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所以,在学习行为的选择上,通常会选择契合自身能力水平,且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并且在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会积极看待困难,努力坚持,并竭尽全力的去解决困难,最终完成学习任务,收获成功。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在开展篮球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采取合适的自我效能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篮球学习过程中学习行为的选择和坚持性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影响学生在篮球学习中的努力程度
自我效能理论在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会影响学生在篮球学习中的努力程度。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实施过程。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尤其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往往会表现出比较消极的学习态度,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犹豫不决,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没有办法完成,甚至没有努力就直接放弃。反之,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尤其是比较困难、比较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则往往会表现出比较积极的学习态度,而积极的学习态度也直接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行为实施的过程中会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能动,努力程度相应的也就会更高,很少会出现不努力就直接放弃的情况。因此,如果能够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应的就会提高学生在篮球学习中的努力程度。
(三)影响学生在篮球学习中的学习效率
自我效能理论在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会影响学生在篮球学习中的学习效率。这是因为: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或者是学习任务时,更容易出现消极的思维方式和自卑、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等负面情绪和状况,使得学生始终将关注点放在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上,却很难集中到学习任务上,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质量;反之,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由于具有較强的自信心和胜任感,所以会更好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任务上和如何解决问题上,不但注意力更为集中持久,思维也更为积极活跃,在这样的状态下开展学习活动时,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显然会更高。因此,通过在篮球教学训练中合理运用自我效能理论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篮球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自我效能理论在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策略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自我效能感不同的学生个体在篮球学习行为中会出现诸多差异,自我效能理论在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具有多个方面的重要价值。因此,以下就结合篮球教学训练的实际提出了两点在篮球教学训练中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具体策略:
(一)注意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
成败经验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班杜拉在自我效能理论中指出:“自我效能感与成就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成就行为越多,一般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就会越高,而自我效能感越高,成就行为也会越来越多,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也正是因此,增加学生在篮球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体验,就成为了在篮球教学训练中运用自我效能理论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法,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如下几种做法:
一是,在教学训练的初始阶段适当降低教学训练内容的难度。根据学生的年龄、身体素质基础,以及现有的篮球运动水平等,在教学训练的初始阶段适当的、有针对性的降低教学训练的难度,例如:降低篮筐的高度,以提高学生投篮命中率,让学生在教学训练的初始阶段更多的去体验和积累成功的喜悦,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起学生篮球学习训练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篮球学习的欲望。但是,在操作的适合要注意,降低难度时“度”的把握,应基于学生当前实际制定契合学生当前水平或稍低于学生当前水平的学习任务与教学内容,切忌大幅度降低难度,以免学生因为教学内容和学习训练任务过于简单,产生“没有意思”等消极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之后,要注意梯度增加教学训练内容的难度和强度,逐步提高技术要求,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去体会更高层次的成功,实现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进一步培养。
三是,注意设置适宜的教学训练目标。可以通过目标设置法来组织开展篮球教学训练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的设置不同的学习训练目标,让学生通过目标的完成更好、更快、更充分、更清晰的去体验成功,进而实现自我效能感的有效培养与发展。
(二)重视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
班杜拉在自我效能感理论中指出“语言和社会劝导是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之一”。因此,要利用自我效能感理论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优化学生的篮球学习行为,还要重视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例如:在开展篮球教学训练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或教练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有点,并及时的给与肯定和表扬,如“这次做的很好,动作非常规范!”;要注意关注基础比较差或者是表现不够理想的学生,及时给与帮助、指导和激励,如“最近一段时间又进步,如果能够在投篮上再强化一下肯定会更好!”;在学生出现错误或者是消极情绪时,通过教学语言的运用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信心,如“以你现在的水平肯定能够完成,再坚持一下!”等等,通过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发挥语言和社会劝导在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方面的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四、结语
总之,作为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效能理论在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优化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如果能够在篮球教学训练中加以合理运用,对于篮球教学训练质量的提升将会大有裨益。因此,籃球教学训练工作者应积极开展关于自我效能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以拓展篮球教学训练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A.班杜拉(AlbertBandura).自我效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陶曙红,龙成志,郭丽冰,陈艳芬,沈志滨.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与自主学习绩效的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心理研究,2019,04.
[3]童星,缪建东.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学习乐观的中介作用[J].高教探索,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