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清
摘 要:文言文承载中华文化。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误区,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厌学。如何抓住文言文教学中的“三点”,引入竞争,加强积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是文言文教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误区;对策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而文言文正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学习这些浅显易懂的文质皆美的文言文,正是这一目标的体现。这既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又能从学习中收获古人写作的方法技巧,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修养。然而,由于时代的久远,字词的障碍,使得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觉困难,缺乏兴趣,再加上教师的理解偏颇,致使文言文教学陷入了一些误区:
一是教师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为了考试,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去疏通字词句的意思,学生倍感枯燥无味,学习效率较低。
二是对新课程改革认识偏差,非常重视课堂的形式,讲求课堂的热闹非凡,而基本的文言知识却未落实到位,使学生学而无获。
三是缺乏对文本本身的解读或是肢解课文,学生不能感受文章的美及中华文化的博大和智慧。
四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不到位,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差,造成学了很多文章,背了很多翻译,却没有形成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基本能力。
那么,如何既做到落实文言文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呢?通过多年的文言文教学,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抓住“三点”,形式内容完美统一。
所谓抓住“三点”,即抓住美点、分散难点、落实考点。
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都是历史文化中的精华,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独特之处,或道理深刻,或故事精彩,或语言生动等等,这个独特之处就是文章的“美点”。文言文教学应以这些美点为基础和突破口。教师要巧妙地设计导语,设计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寻求答案,自然会遇到字词困难,这时教师在顺势归纳总结,落实重点的字词句的學习。有的文言文故事性强,可以让学生表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时,就可以让学生表演,很快就能让学生掌握文章的情节内容。总之,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既能感受文章之美,又能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美,达到较好的效果。
所谓难点,就是那些较难理解的字词句和文章的深刻主题、语言技法的理解等。教师要在教学中分散难点。主要应研究如何找到学生知识建构上的“最近发展区”,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区别,注意比较,设计好问题予以引导。
考点当然就是重点的知识和能力,这也可以说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不能为了考试而教学,但也不能只图形式而不管考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牢牢抓住重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注重积累。如文言词汇、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以及文章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没有这些基础的知识,肯定会对文言的学习带来困难,所以必须加强积累,从而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奠定基础。
文章的美点、考点和难点的教学,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可截然割裂。
二、课堂引入竞争评价机制,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好之者不如乐之。初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浓,我们在教学中如何采用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其参与意识是文言文教学非常重要问题。初中学生都有一种表现自我的欲望,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比如可以将诵读、常识的记忆、字词的积累、句子的翻译、中心的归纳等环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对抗竞赛的形式来完成,学生兴趣较高。此外还有课堂辩论、文章续写等形式。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落实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一是朗读能力。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能力培养,要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对文章的诵读应该贯穿教学全程,不能将诵读和讲解等割裂,弄成拼盘式的。
二是筛选信息,及时识记并巩固的能力。特别是字词和文学常识,可结合竞赛活动,及时掌握并巩固。如文学常识部分,可让学生自读后勾画重要信息(主要是时代、名号、作品名称及作品常识等)然后马上进行记忆。
三是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我们阅读一篇文言文的步骤口诀是:通读懂大意,逐句来翻译,如遇不懂处,文中猜语义,注意多联系(联系所积累的字词)。有的同学不按步骤去做,造成始终提不高阅读能力。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并结合上下文来猜读文义的能力。
四是变通的能力。其实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诸多方面是一样的,要教会学生与所学的类似的现代文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的特色。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效率。但要注意,多媒体的运用要适时、恰当,主要应为选取一些重要的图片和文字板书和课堂测试题等,教学中不能被多媒体所累,因为课堂教学是生成的,不能完全按预设的内容来进行,否则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