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
摘 要: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各个学校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适应新课改发展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不仅践行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还能够使学生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基于此,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应用展开探究,以期给广大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合理、有效的运用小学合作学习这一方法带来一定启发与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学合作 应用策略
对于学生而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进步。对于老师而言,小组合作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管理,并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但是就当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应用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了小组合作教学的质量。因此,本文从这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创新小组合作教学方法,提升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性。
一、当前小学合作学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较重,小组学习过于形式化
受长期影视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一时间难以转变,在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不佳,即使教师在极力开展,但依然效果不佳,甚至存在着形式化的现象。比如很多教师为了省事,往往利用学生的座位进行随机分配小组,导致小组成员分配不够科学;小组讨论的问题往往也是对与错的辩论,很少涉及到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的学习的往往不是在讨论问题,而是在玩笑聊天,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
2.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小组合作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学生交流,取长补短。当时由于当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分组方式,造成很多学生无法融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中去,有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其他同学的思路,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知识成为小组内的一个听众,降低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合作教学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其教学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1.科学、合理的分配学习小组
科学、合理的分配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基础与前提。所以,数学教师要详细深入的了解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水平、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和学习能力等各个因素,在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之后,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既实现小组成员的多样性,又增加了各学习小组之间的可竞争性。首先,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和数学成绩是分组时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过程中,小组内数学基础较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通常会对数学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一个帮助和带动的作用,从而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其次,学生的性格因素与性别因素也是分组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性格比较活跃的学生可以带动整个小组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氛围内开展对问题的探究。将性格活跃与性格内向的同学分在一组,既能避免因过于活跃而影响学习的情况,也能避免因学习氛围过于沉闷而丧失学习兴趣的现象。另外,一般情况下男生在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一定优势,而女生则比较善于表达,使男生女生在能力、性格方面实现互补,共同学习与进步。
2.更新教学理念,培养教学技能
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我们应当在理解与尊重学生之间个性差异的同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获得一定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自主学习,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首先,教师要合理的设计学习步骤。教师应当在对教学内容深入分析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精心挑选具有一定争议性、价值性、且难度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与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散自己的思维。其次,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小学生年龄较小,其自身的合作意识、合作学习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在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合作探究与课堂授课有效的结合起来,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3.设计有效的探究任务,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
小组合作教学无法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所涉及的探究任务不够合理、有效,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造成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设计合作探究的任务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点。所以,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任务的设计时,应当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启发性、趣味性”为原则,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使小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相关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去。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中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方式时,首先我带领学生一起回忆了长方形、正方形以及三角形等已经学过图形的面积推导方法,那么圆的面积求法也与这些图形的求法具有一定的关系。然后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方格纸、空白纸和剪刀等,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能否将今天所学的新图形——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然后进行面积推导”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于是,大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想象着圆这个图形怎么会跟这些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边角分明的图形有关系呢?通过对他们探究过程的观察,在不断的尝试中,有的小组终于发现将圆从圆心按照相同比例组成长方形的办法。这时教师要及时对这个小组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再次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使同学对圆的面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4.合理调控学生合作学习过程,提升合作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对于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所以,尽管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仍然需要教师在他们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合理调控和有效引导,弥补学生在思维认知方面的不足。比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内容时,首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当先让他们对平移、旋转、轴对称这三个概念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学习,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的意见。然后再让他们就平移、旋转的特征以及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合作探究。避免他们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偏离学习的主题。其次,教师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合作与交流,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并由其他成员进行点评,以便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最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表现给予合理有效的评价。对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积极、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且有能够带动小组学习氛围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对于表现不好的同学,我们不要急于批评和指责,而是应当给予相应的指导,不能因为他们的一次失误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将学生从僵化的传统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成希国.小学数学课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9(19):108+110.
[2]邵秀芹.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及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9(19):148-149.
[3]吴良灿.小学数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式研究[J].名师在线,2019(1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