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菁 张遵融
每当得知外孙女考试丢了几分,女儿总是以求全责备的标准对其数落一番。丢分确实反映孩子在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吗?
一天,我特意拿到孩子的几份语文试卷,对上面打叉扣分的题反复琢磨,回答得没错啊!当得知标准答案(下简称“标答”)后不禁哑然失惊。原来试题本身或标答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几分,有的丢之无憾,有的丢之胜得,有的丢之可嘉。何出此言,有感而发?让我撷取几题一一道来。
一、判断题
用部首查字法查“丸”字,可先查“丶”部,再查二
画( )
标答: “√”。孩子答“×”。
问孩子为何打叉,答曰: “我这本《新华小字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笔者)上, ‘丸’字在‘丿’部,不在‘丶’部。”再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当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均按《GB13000.1 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一字一部归入“丿”部。《〈通用规范汉字表〉使用手册》也认定“丸”归“丿”部。而小学生陌生的、用传统习用归部法的《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却将“丸”字归入“丶”部。《现代汉语词典》为方便读者查检,采用“多开门”方式将“丸、至、尘、思、将”等字分别按一字两部或多部检字,并在其“部首检字表”的“说明”中写道: “收在‘传统习用部首’的字右上角加上‘。’的标志。”如“蠲”字既归入“丷”,也归入“皿、罒 、虫”部。(对此,成人有多少人知道?不知道又怎样?)这就是说,对中小学生而言,纵然不知“丸、思、将”字还可分别归入“丶”或“心寸”部也能在他们所使用的字词典中查到这些字。至于“传统习用归部法”,作为教学中“了解”的内容,用几个典型字告知学生,不谓不可。但这毕竟是部首检字法的“化石”,没有“焐热”的必要,学生对此不知,绝不会影响他今后的学习、工作、深造和创新。此题分值,得之无义,失也无妨。问题出在命题者将其当作须“理解、掌握”的教学内容引入考試,实乃笔走偏锋,且有“增负”之嫌。
二、填空题
先把成语补充完整,再填空。A.( )( )力尽
标答: (精)(疲)。孩子答: (筋)(疲)。
其实, “筋疲力尽(竭)”才是真正的成语。语出《何典》: “众阴兵杀了许久,都已筋疲力尽。” 《官场现形记》: “日夜忙碌,早已弄得筋疲力尽。”而“精疲力尽”出自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两种词形《现代汉语词典》均收,释义微殊,离开语境单摆浮搁,难分轩轾。孩子只知其一,无可厚非!
三、选择题
“举世闻名”中的“闻”字释义为:A.听见 B.听见的事情 C.名声
标答: (C)名声。孩子答: (A)听见。
问孩子为何不选(C),答曰: “闻名中的‘名’不就指‘名声’吗?”言之有理!《新华成语词典》对“举世闻名”的释义为: “全国或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名字,形容名声很大。”其他词典的释义大同小异,唯“知道”二字均有。在无纸笔的年代,听与说是最广泛的信息传播方式,故, “闻”由“听见”引申为“知道”。(《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通用规范汉字表〉使用手册》《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闻”均有此释义)。如,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闻道有先后” (《师说》)。
闻名:听到名声,即知名(引申为著名、有名)。若按“标答”选“(C)名声”,则“闻名”便成为“名声名”。其与“举世”搭配岂不成为“天下名声”?显然,标答是错的。孩子能如此分析判断,采用排除法选择,可谓难能可贵,丢分可嘉。如原题增加一个选项: “知道”,就完美无缺了。
四、改病句
1.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之一。
标答:删去“之一”。孩子答:删去“首位”。
问孩子为何删去“首位”二字。答曰: “她不是获得此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完全正确!李政道、杨振宁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类奖之一),1957 年杨振宁在瑞典颁奖宴上即兴演讲道: “我以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感到骄傲。”当时他和李政道均未加入美国国籍,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杨振宁 1964 年才正式加入美国国籍。)所以说李政道、杨振宁是在屠呦呦之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的中国人。李远哲 198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4 年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另外,如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钱永健、高琨等诺贝尔科学类奖得主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从此意义上讲,说他们是中国人并不为过。如果说“屠呦呦成为首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人。”是无懈可击的,可谓没有“之一”。孩子虽然不知道这么多背景知识,但其开放思维难道不值得赞许吗?
2.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一次试验。
标答:删去“一次”二字。孩子答:将“一”改为“多”。
判定孩子错答的理由是,《现代汉语词典》: “[反复]副词,多次重复。”故“反复”与“多次”不能搭配!果真如此?《现代汉语词典》中“一而再,再而三”的释义为“反复多次”;《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三复斯言”中对“三复”的释义为“多次反复”;《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三番四复”释义为“形容反复多次。”歌曲《一生不变》: “反反复复多次失恋……”反复: “重复,不止一次。” (《辞海》)它既可与概数搭配,如“这个动作他反复做了上百次。”也可与确数搭配,如“此话他反复说了三遍。”诚然,标答是对的,而孩子的修改又何错有之?正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但从音韵、节律看,孩子的修改比标答读起来更顺口。故此分“丢之胜得”矣。
3.奶奶家养了许多鸡、鸭、鹅、牛、羊等家禽。
标答:删去“牛、羊”。孩子答:将“家禽”二字改为“动物”。
诚然, “动物”不是“鸡、鸭、鹅、牛、羊”的最近上位概念(属概念),应修改为:将“家禽”后补写“家畜”二字。对小学生而言,将“家禽”改为“动物”二字,比“标答”不是最好,而是更好。(若将“家禽”后填写“家畜”才是最好)删掉“牛、羊”二字实属“字删而意阙”(刘勰《文心雕龙》),因为原句明明写道: “奶奶家养了牛、羊”。删去,有悖事实,丢失了原文的语言信息,此乃修改文章之大忌。孩子能意识到不能删掉句中提供的语言信息,值得点赞。
4.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事业。
标答:改“事业”为“传统”。孩子答:去掉“和发扬”三字。
问孩子为何删去这三个字。答曰: “说‘发扬事业’听着别扭。”说明她靠语感看出动宾搭配不当(两动一宾,照应不周)。 “标答”是正确的,但在句子没有前言后语的情况下,孩子的修改也是对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孩子虽还未学过相应的语法知识,却能运用平时阅读习得的感知语句的能力对症下药,在此丢分,无损学习成绩。我认为,面对修改病句题,学生能找准病因病源,知道在何处动刀施治,就应充分给予肯定,因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爱因斯坦)尽管改得不好甚至不对,但与茫然不知其错者相比,学习成绩不是量的差异,而是质不同。若分值全扣,有失公允。
凡此种种,无不折射出当下语文教学“被标准化”。本来答案是多元的,解答是多维的。而我们学校的考试,却用标准答案限制孩子,让孩子的头脑成为标答的跑马场。这样的满分不值得追求!毛泽东曾曰: “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一见孩子未得百分就不悦,进而责怪孩子。因与标答相左而被扣的分数中,没准儿就具有智商高、能力强的含金量。这恰是他日后成才的储备金。放眼孩子的未来吧,诗魔白居易诗曰: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责编 张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