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茂连
“自组织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回归人本性的学习方式。相对于传统的他组织学习而言,初中生信息技术课堂自组织学习要求教学目标从“技术”转向“学生”,教学组织从“松散”走向“协调”,教学实施从“程式”走向“生成”等。通过自组织学习,能让初中生深度学习信息技术。
当下,初中生信息技术学习存在着被设计、被控制、被决定的倾向,这是一种“他组织学习”倾向。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开放性、非线性的教学研发、实施,能促进初中生信息技术课堂由“他组织”向“自组织”转变。自组织课堂,要求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从“技术”转向“学生”,教学组织从“松散”走向“协调”,教学实施从“程式”走向“生成”。在自组织学习的课堂上,学生能全身心地进入信息技术学习中。
一、教学目标:从“技术”转向“学生”
传统的他组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秉持着一种技术理性,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学生生命本体被遮蔽、遗忘或缺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总是难以落实。自组织信息技术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内容只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逻辑起点,而学生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现实起点。脱离了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就不会取得应有的成效。以学生为中心,规避了教学手段僭越教学目的的问题,同时为教师合理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有效路径。
比如教学《公式与函数》时,着眼于技术,教师往往一个公式一个公式地进行教学,学生跟随教师,亦步亦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但这种教学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时往往比较机械。学生习惯于听从指令,而不善于独立思考。着眼于学生,教师就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更要让学生能独立判断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运用什么样的操作。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期中考试”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研讨:运用Excel表格时要统计些什么?有学生认为,应当统计班级总分,因为班级总分能显示出班级的实力;有学生认为,应当统计班级的平均分,只有比较平均分才公平;有学生认为,应当去掉一些极端数据,尤其是去掉几个学困生的极端数据,因为这些极端数据影响了班级的整体水平,因而不具有代表性;有学生认为,应当统计班级中的优等生人数,因为这些优等生人数在中考时往往最能代表一个班级的整体水平等等。从不同的视角产生了不同的统计需求,不同的统计需求衍生出不同的统计量,比如求和公式SUM、平均数公式AVERAGE、排名公式RANK、分段统计人数公式COUNTIF等等。这样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在情境中从问题的本质出发选择适合的统计量对其进行研究、操作,使学生变成一个主动的实践者。
自组织教学的聚焦点由“技术本身”转向了“人的存在”,消解了传统信息技术教学“见物不见人”的尴尬。这样的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潜能。教学中,教师将技术嵌入背景,情境下,有助于实现技术与学生生活的深度融合,对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意义、把握技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组织:从“规约”走向“协调”
从时空视域来看, 自组织课堂教学既包括狭义的课堂教学,也包括广义上的学生之间的组织关系,还包括打破时空的、在线的虚拟关系。这里,我们主要探讨课堂教学。他组织的课堂往往是控制的课堂,其中教师是主控、学生是被控。比如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一人操控主机,决定学生的操作流程,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处于规约状态。自组织学习要求教学组织由“规约”走向“协调”,只有协调、合作,才能推动整个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系统良性运行。自组织课堂教学的演化过程遵循着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教学《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时,按照教材的要求,是分版块进行教学的,比如围绕主题、思考结构;梳理要点、提炼标题;整理内容、加工素材等,这样的设计制作要求显得非常古板。我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设计、制作的主体性作用,首先给学生提供了两组演示文稿,其中一组有文字、图片、动画、背景等,非常吸引眼球,另一组只有简单的文字,而且形式十分呆板。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演示文稿的制作如何才能吸引人,达成了一些审美性的共识。在此技术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制作演示文稿,并且给学生提供了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导学单,要求学生按照导学单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遭遇各式各样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我给学生提供了“锦囊袋”,给学生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可以参考导学案上的提示;二是遇到困难可以求助于网络搜索;三是可以展开小组间的学习、研讨、交流等。这样的自组织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自发地建构学习内容,而且能让学生主动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从而展开协作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发挥着调节作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学生的自组织学习是一种非线性关系的学习,既包括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包括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信息技术学习外塑与内化的关系,寻找平衡点,从而让信息技术教学诸要素相互耦合而产生一种协调。这种协调减少了教师对学生主体的过度干预,能让学生与同学自然协作,自主建构、生发学习内容。
三、教学过程:从“程式”走向“生成”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总是处于从“不平衡”到“平衡”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当中。“突变理论”认为,系统从一个状态到达另一个状态会发生某种跃迁,形成质的改变。“协同理论”认为,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演变过程,其本质就是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这些理论为自组织课堂的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组织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往往是程式化的,而自组织信息技术课堂则从程式走向了生成。
比如《引导层动画制作》是学生在学完逐帧动画、运动渐变动画、元件制作及图层应用等知识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层动畫制作是Flash动画制作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其教学重点、难点内容是层的添加、线的绘制。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两个动画——“火花前进(直线运动)和火花沿导火索前进(曲线运动)”,并说出动画的异同。通过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要实现曲线运动动画,需要做些什么? 通过研讨,学生自主进行层动画的制作。他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制作“掷沙包”(抛物线路径)的动画,有的制作“旋转陀螺”(类似于椭圆轨道)的动画,有的制作树叶飘落的动画,有的制作月球公转、海鸥飞翔的动画等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了不同的动画,有的简单,有的复杂。通过生成性的教学,学生的信息技术不再机械化、统一化、程式化,而是走向了多元、灵动、个性,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了解到了动画设计的思想、制作方法等。生成性的教学赋予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能自己决定自己的学习,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绽放出美丽和精彩。
自组织课堂教学强调诸要素的共同参与,包括师生、生生群体,也包括有着无限外延的虚拟群体,教师要尽可能地让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协调运动、流演互育。尤其对于学生这一主体性因素,更要解放、舒展他们。只有解放、舒展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作用,通过媒体互动、网络互动、线上线下参与互动交流,改善学生的学习机制,激发创造性,从而培育学生自主建构、合作探究能力,让信息技术课堂绽放熠彩。
自组织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变革,这种变革并不是将原有的做法彻底推倒重来,而是采用一种积极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学生的自组织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回归人本性的学习方式。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完全可以以一种自我组织方式展开,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学习。作为教师,要创设条件,以便让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堂自组织学习真正发生、深度发生。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