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2019-09-10 07:22何自军
天津教育·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法治道德

何自军

新课改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改革有机结合,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工具和学习的方式,建构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变“单一式”教学为“综合性”学习方式,变“教师主导”为“交互式”学习方式,变“封闭式”课堂为“开放式”课堂。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课改的深入,电教媒体已在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它集文字、图像、声音为一体,为课堂教学创造立体化环境,使学生协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新颖生动,感染力强,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合理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我试着在课前准备时发掘课程资源,在课中实施时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

一、充分利用IT技术和网络平台,开发教学资源

计算机能够高质量地处理各种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信息技术信息,甚至可以将事物发展的过程十分逼真地在课堂上同步模拟,这样不仅揭示了用语言无法描述清楚的许多抽象内容,还能给学生以视、听等多方面的感官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习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我在上课之前针对不同教材制作了许多信息技术课件,并实际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文本,制作幻灯片,开发教学资源

研究表明,直观形象的图片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学以说教为主的局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不经意中愉快地接受了知识。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制作幻灯片。例如第六册第四课《远亲不如近邻》,课文中穿插了多幅图片,把这些图片整合在一起就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扫描课文图片,加以组合、连接,并配以课文录音,这样一幅形象逼真的连环画就形成了。只要是富有故事情节的教学材料,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制作幻灯片。

(二)结合生活,摄制录像,开发教学资源

图片的制作和展示只是停留在静态的事物上,较为表象化。在一些课文的讲解中,增加一些动态的特别是学生熟悉的场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思考、体验,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平时就很有必要用摄像机记录自己身边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人、物、事等素材,运用于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如在教学《爱护公共设施》一课时,可以将摄像机镜头对准学生们都很熟悉的生活、学习环境,并对其中的游乐设施、电话亭、路牌、水厂、邮筒等等做“特写”处理,展現一派欣欣向荣、富有美感的繁华景象。随后,摄制一组禾苗枯菱、街面漆黑、井盖缺失等镜头,最后制作骑车人在缺失井盖的路上跌倒、血流满面的画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这一组组生动形象的镜头展示和声情并茂的解说,使学生身临其境,与学生幼小的心灵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公共设施”需要大家共同爱护的道理。这种以身边的人、事、物、景为背景的教育方式,相对于空洞的说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符合学生感知事物、认识事物的认知特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网络和影视素材,制作课件,开发教学资源

课文图片的剪辑、身边事物的摄制记录,由于教师本身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素材资料的限制,往往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互联网的兴起,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如果需要什么样的素材,只要在百度上面输入相应的关键字,一般就会搜集到想要的信息。

如,在设计《行行出状元》一课时,在开课部分,我在百度搜索后将一幅幅精美图案下载链接到课件中。又如我在上《工农业与我们的生活》这一单元之前先剪辑了跟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段,再在课中向学生一一展示。然后,我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课的延续顺理成章。这些相关的网络资源和影视作品中,它的知识性及育人角度和教学是相通的,只要合理运用,能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合理运用媒体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如在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一课时,为了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在课的开始部分,我设计了“你怎么看待生活中的风雨”这一问题,并把课前制作的连环画作为引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帮助了学生学文明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情景、引入故事这样的开篇教学,既创设了良好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运用信息技术,深化明理

运用信息技术,能较为直观地展现“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和认知事物,并内化为指导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

例如:在教学《在成绩面前》时,由于学生认知的局限性,他们对“在成绩面前应该怎么做”的认识往往只是停留在“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口号的层面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其中的道理,也没有在自己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为了让学生了解、认识在成绩面前怎样表现最正确,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最有帮助,结合课文内容,我提出“常胜将军为什么变成逃命将军”这一思考题后播放了《骄傲的将军》这一录像片段,形象地展示了这位将军从“常胜将军”变成“逃命将军”的过程,栩栩如生的画面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再经过小组讨论,使学生真正明白:胜利不是静止不变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取得胜利后,骄傲就会转胜为败。

(三)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导行作用

信息技术激发了兴趣,深化了道理,那么提高导行作用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上《都有一份爱》一课时,我利用优质的视听设备先在大屏幕上播放一幅幅展现残疾人生活、学习、工作情况的影视资料,从视觉上吸引了学生,同时配以凄美的《二泉映月》,让学生在听觉上再一次受到感染,视觉和听觉的双重震撼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从那一张张稚嫩而颇显凝重的脸上,我看到了要为残疾人“送温暖”的强烈愿望,我读懂了一种叫作“爱心”的美好情愫已在他们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我适时地向他们提出问题:面对残疾人、有困难的人,我们该做些什么?学生们纷纷表示,要用自己的行动力所能及地去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课后反馈的实际情况表明,学生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就是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效果,它把抽象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强化了学生的感知,使教育内容化成了学生自己的自觉行为,也给道德与法治课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发掘课程资源,其精美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感人的故事情节能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意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脱离时空的束缚,接受道德法制教育,并受到健康情感的陶冶,使之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但我们提倡的是:运用信息技术,并不是为了形式新颖而刻意生搬硬套,而要实实在在地为课堂服务,使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课堂。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