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变“莱檬”:英汉学术翻译中的同形词之误

2019-09-10 07:22谢国先
三峡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石灰

谢国先

摘要:英语和汉语都有各自的同形异义词。由于语境对单词的含义具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性,所以荚汉学术翻译中的同形异义词本来不应该成为一个需要专门讨论的问题。但是,由于译者在专业能力和学术态度方面都可能有所欠缺,因此,同形异义词被误译的情况也不罕见。将本该译为“石灰”的“lime”误译为“莱檬”、“酸橙”,将本该译为人名“彭妮”的“Penny”误译为“一便士硬币”,都是这类误译的典型。

关键词:荚汉学术翻译;同形异义词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2-0034-06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同形异义词,英语中的同形异义词与汉语中的同形异义词并不对应。在进行从英语到汉语的学术翻译时,如果遇到同形词,译者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判定这个同形词到底是表示何种含义。同形异义词在英语词典中作为独立词条分别收录,为了表示区别,就给它们标上了1、2、3……的序号。

翻译活动体现译者的综合能力,语言能力(原语和目的语能力)、专业素养、学术态度等都会影响翻译质量。不管哪一方面有所欠缺,都有可能造成千奇百怪的误译,包括同形异义词的误译。

笔者在进行人类学、民族学翻译批评的过程中见到因为混淆同形异义词而产生的一些误译,现将它们提出并略作分析,或许可以提醒译者对此多加留意。

一、从“石灰”到“莱檬”

石灰是用石灰石、白云石、白垩、贝壳等碳酸钙含量高的原料煅烧而成。石灰在中国和欧洲都是常见物,所以,汉语中的“石灰”和英语中的“lime”(石灰)都是常见词。

汉语中的石灰是一个单义词。石灰就是石灰,再没有别的什么含义。

英语中的“lime”(石灰)却是一个同形异义词。有多个词都采用了“lime”这个书写形式,而且读音相同。其中三个词是:

(1)Lime:石灰

(2)Lime:莱檬

(3)Lime:酸橙

翻译活动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中完成的,换句话说,单词总是出现在具体的语境中,而具体语境对单词的含义具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性。因为存在语境对词语含义的规定和约束,所以我们的交流才能正常进行。

在实际的交际场合下,语境对词语含义的规定和约束具体而实在,所以不容易产生误会。而且,即便出现疑问,正常情况下交流双方还可以通过问答加以确认或纠正。

在进行书面翻译时,虽然语境对词语含义的规定和约束依然存在,但语境本身却有可能被译者忽视或误解。倘如此,语境对词语含义的规定和约束也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翻译中对词义的误解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先以“lime”为例,分析一些较为典型的误译。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著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An Account of Native Enterprise and Adventure in The Archipelagoes of Melanesan New Guinea(《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多次提到“lime”,都指“石灰”。例如:

I stand up,I take my lime pot;I break it.

The lime I throw into the wind.It Wraps us

up 1n mist.Such a mist that no one can see

us.

张云江译《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把这段话翻译为:

我站起来,我拿出自己的莱檬罐;我打碎它。我把莱檬扔进风里。它把我们裹进了雾霭之中,有了这样的雾就没人能够看到我们了。

莱檬是柠檬的一个品种,跟这里的巫术没有关系。独木舟失事,因为害怕会飞的女巫和海中的鲨鱼等攻击遇难船员,船主就做法禳解,撒石灰遮挡女巫和鲨鱼的视线。这段话可以翻译为:

我站起来,拿起石灰罐;我打破石灰罐,把石灰扔进风中。石灰的尘雾笼罩我们。尘雾这样多,没人能看见我们。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3次将“lime”正确译为“石灰”,1次将其译为“灰”,5次将其误译为“莱檬”,1次将其误译为“莱檬果实”。同样,以“lime”打头的合成词尽管也有十来次被正确地译为“石灰……”,却更有五十来次被错误地译为“莱檬……”。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1922出版的节本The Golden Bough(《金枝》),在我国大陆地区有多种版本,都名为《金枝》。其中包括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汪培基校,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金枝》(以下简称民间版);赵阳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的版本(以下简称安徽版);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汪培基校,商务印书馆2012年10月的版本(以下简称商务版)。这3个版本对原著所述嚼槟榔习俗中的“lime”的翻译都错了。原文为:

I bring you a betel leaf to chew,Dab the lime on to it,Prince Ferocious,For Somebody,Prince Distraction’s daughter,to chew.

民间版《金枝》译文为:

我给你带来槟榔叶,

啊,凶猛的王子!

把那柠檬果放在叶上

让她——娱乐王子的女儿——尝尝。

安徽版《金枝》译文为:

槟榔叶被我带来,

勇敢的王子將柠檬果放在叶上,

让快乐王子的女儿一一品尝。

商务版《金枝》译文为:

我给你带来槟榔汁,

啊,凶猛的王子!

把那柠檬果放在叶上

让她—吴乐王子的王子的女儿——尝尝。

“the lime”意为“石灰”,是嚼槟榔所用原料之一。嚼槟榔是我国南方地区和东南亚一带的古老习俗。嚼槟榔所用原料是槟榔子、槟榔叶(蒌叶)、石灰。关于嚼槟榔,我国古代相关文献甚多,此处仅引2条:

晋代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说“槟榔树,高十余丈,……实大如桃李,……以扶留藤古贲灰并食,则滑美下气消谷。”

扶留藤也叫药酱、蒌叶、槟榔蒌等,也就是弗雷泽所说的“betel leaf”。古贲灰即蛎蚌灰。然而,介类动物种类繁多,嚼槟榔所用介壳灰并非出白某种介壳不可。我在海南三亚荔枝沟槟榔摊点了解到,也有用一般贝壳灰者。另外,嚼槟榔时还可使用化学成分与介壳灰相同的其他石灰,也即弗雷泽所用“the lime”(石灰)。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说:“又槟榔生食,必以扶留藤、古贲灰为使,相合嚼之。叶(当作吐——引者)去红水一口,乃滑美不涩,下气消食。”

李时珍的介绍同样说明,与槟榔同嚼者,是石灰而不是莱檬。

此处说马来半岛的习俗是将石灰涂抹在槟榔叶(a betel leaf)上,然后放在嘴里嚼。嚼槟榔与莱檬无关。

这段话可以翻译为:

我带给你一片槟榔叶让你嚼,

凶猛王子把石灰抹在叶子上,

让发狂王子的女儿嚼。

石灰虽是常见物,但石灰可与槟榔同嚼则未必是一个常识。比如,《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betel”条说:

(槟榔是)两种不同植物的总称,在南亚和东印度人们取之咀嚼。估计世界上有1/10的人有嚼槟榔的习惯。……咀嚼时,卷少许于药叶内,加少量酸橙共嚼,以促使唾液分泌和放出刺激性的生物碱……。

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前言》可知,《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合作的产物,“除中国条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由中方撰写外,其他条目包括文、图、表等均照译原书,反映原书的观点。”

这个词条中关于槟榔的嚼法值得注意。“咀嚼时,卷少许于蒟叶内,加少量酸橙共嚼,以促使唾液分泌和放出刺激性的生物碱。”这句话中的“酸橙”是对原文中的“lime”(石灰)一词的误译。酸橙是一种水果,不是嚼槟榔时所用的石灰。已经译为中文的《大美百科全书》“Betel nut”条即说,嚼槟榔时用一片著叶包着槟榔坚果和贝壳灰同嚼。此条与前文所引《南方草木状》和《本草纲目》,均证明嚼槟榔用石灰。这种习俗今天在国内仍流行于云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的部分地方,仍是以槟榔子、蒌叶与石灰同嚼,而与莱檬和酸橙都没有关系。

中国之外的其他地方,嚼槟榔的原料同样是槟榔子、蒌叶与石灰。在新几内亚东部的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上,有一些村落以烧制嚼槟榔用的生石灰而出名:

这些村子中,就包括了雅拉卡、布杜威拉卡和库杜克维克拉这四个村子;它们烧制嚼槟榔用的生石灰(the quick lime),还制作装石灰的罐子。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和《金枝》将嚼槟榔所用石灰误译为“莱檬”,《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将嚼槟榔所用石灰误译为“酸橙”,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译者对民俗本身不了解而又疏于查证。英语中的同形异义词不少,译者稍不留心就会犯错误。

二、“存在”与“欺骗”

英语中的“lie”也是一个同形异义词。具体说来,一个是表示“存在”的“lie”,另一个是表示“说谎,用谎话欺骗”的“lie”。这两个词的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态也采用相同形式,都写作“lies”。在有些译者笔下,表示“存在”的“lie”被误解成表示“说谎,用谎话欺骗”的“lie”。

英国学者阿兰·巴纳德所著History and Theory in Anthropology(《人类学历史与理论》)一书的汉译本中有这样一句話:

他提出,“在生物学留下的空虚中,欺骗整个人类学。”

原文为:

“Within the void left by biology”,as he put,“lies the whole of anthropology.”

这里的“he”,指马歇尔·萨林斯。“lies”是“lie”的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态,是表示“存在”的那个词“lie”,而非表示“说谎,用谎话欺骗”的“lie”。巴纳德的意思是,在生物学无能为力的那些方面和领域,人类学正好发挥作用。这句话可以翻译为:

如他所说:“整个人类学存在于生物学留下的空白中”。

汉译《西方神话学读本》则把表示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态“存在”的“lies”,误解成表示“谎言”的复数形式“lies”。该译本有这样两句译文:

大体而言,为全人类的活动以及在那伟大的初始事件中的显而易见的行动寻找范例和模式是可能的。宗教人士以如下事实参与到这种谎言中,他们在心中保存这些榜样,在心中追随和仿效他们。

《西方神话学读本》是在《西方神话学论文选》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在《西方神话学论文选》中,这两句译文为:

为全人类的行为以及在那伟大的初始中的可感知的活动寻找范例和模式在原则上是可能的。宗教人士以如下事实参与到这种谎言中,他们在心中保存这些榜样,在心中追随和仿效他们。

将这两种译文进行对照可知,虽然译者对文字进行了一些改动,但《西方神话学论文选》译文中最关键的误译,即把表示“存在”这一含义的“lies”误译成“谎言”,在《西方神话学读本》中未得到改正。

原文为:

In principle it is

possible to find exemplars and models for all human activity and all perceptible activity in the events of the great beginning.The religious person’s share in this lies in the fact that he preserves these examples in his mind,he follows and copies them.

“lies in the fact”意为“存在于这个事实中”。可以翻译为:

原则上可以在关于宇宙发端的事件中为所有人类行为及所有可见行动找到范例和模式。宗教人士在这方面的作用存在于下面这个事实中:他在心中保存这些样板,并模仿它们、复制它们。

美国学者斯蒂·汤普森的The Folktale(《民间故事》)汉译本中,有这样一句话:

也许其中最著名的是《格雷兰(Graelent)和拉弗尔(Lanval)的地位》。

原文为:Perhaps best known of these are the lays of Graelent and Lanvel.

“these”指骑士传奇故事。“lays”是“lay”的复数形式。“lay”是同形异义词。这个语境中的“lay”不是表示“地位”的“lay”,而是表示“叙事短歌”的“lay”。另外,“Graelent”和“Lanval”既是两种叙事短歌的题名,也是两种叙事短歌中各自的主人公的名字。“Graelent”和“Lanval”这两个词原文印为斜体,但是这两个词之间的连接词“and”并未印作斜体,表明它们是两个作品,即《格雷棱特》和《兰瓦尔》,而不是一个作品《格雷棱特和兰瓦尔》。

这句话可以翻译为:

也许,这些骑士传奇故事中最有名的就是《格雷棱特》和《兰瓦尔》中的那些短歌。

在格尔茨所著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文化的解释》)汉译本中,有这样一句译文:

这样一个超越了书写材料甚至语言表达的文本概念的扩展,尽管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却与小说完全不同。

原文为:Such an extension of the notion of a text beyond written material,and even beyond verbal,is,though metaphorical,not,of course,all that novel.

“is…not…all that novel”意为“并不那么新颖”,表示如此理解文本早有先例。“novel”是一个同形异义词,此处用的是表示“新颖”的“novel”,而不是表示“长篇小说”的那个“novel”。

可以翻译为:

超越书写材料,甚至超越言语的这样一个文本概念,虽然带有比喻性质,但却并不那么新颖。常见词的同形异义词容易被误译。民间版《金枝》中有这样一句译文:

他的样子是持矛休息,等待一头熊的进攻,她则是坐着,显出忧伤的神态。商务版《金枝》译文与此完全相同。

原文为:He is portrayed with spear in rest,awaiting the attack of a bear,while she is seated in an attitude of sorrow.

这句话中的“rest”就是一个同形异义词。它不是常见的表示“休息”之义或者“其余”之义的“rest”,而是表示“骑士甲胄胸铠上的矛柄支撑处”之义的那个“rest”。骑士把他的矛柄置于胸铠上专门支撑矛柄的地方,说明他随时准备出击。“He”指阿多尼斯,“she”指阿弗洛蒂特。

可以翻译为:

雕像上的阿多尼斯把矛柄支在胸铠上,准备迎接熊的攻击,而她则忧伤地坐着。

上述误解英语中的同形异义词的情况,在同一译本中一般只会见到一两则。有些令人惊讶的是,在译本《当代人类学》中,这种情况却多次出现。

三、“彭妮”与“便士”

美国学者哈维兰的Anthropology(《人类学》)是一本有名的大学教材,已经出版多个版本。该书第3版于上世纪80年代译为汉语出版,题做《当代人类学》。这个译本基本忠实地传达了原著的思想内容,但数量不小的误译(译本634页,误译近700处)也使得该书翻译质量大受影响。其中的一些误译同样也是因为误解英语中的同形异义词而造成的。

在介绍灵长目动物的解剖学特征时,《当代人类学》有这样一句译文:

眉骨保护了井形的眼窝。

其中,“井形的”原文作“well-defined”。“well”不是名词“井”,而是副词“很好地,适当地”。“well-defined”意为“轮廓分明的”。

在介绍科学家对大猩猩“可可”的智力进行研究时,译本中有这样一句译文:

后来,她指出缠在白毛巾上的一小块红绒棉布,足足指了一分钟。

原文为:Koko…held up a minute speck of red lint that had been clinging to the towel.

“minute”也是一个同形异义词。这句话中的“minute”意为“微小的”,修饰“speck”(斑点)。它与表示时间的那个“minute”“分(钟)”不是一回事。

这句话可以翻译为:

可可……拿起此前一直粘在毛巾上的一丁点儿红棉绒给人看。

在接下来对可可智力的研究中,有一段譯文中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我和可可对“咬”这件事作了坦率的交谈。我的盘问在事情发生三天后进行,我们的对话记录如下:

我:“你对一便士硬币做了什么?”

可可:“咬。”(此时可可称之为抓伤)

我:“你承认了?”

可可:“对不起,我把它咬伤了。”(这时我把有伤痕的钱拿在手上给可可看,上面的伤痕实在很象抓伤的样子)

可可:“我咬错了。”

光看中文,这段译文似乎没有问题。但是,一经与原文核对,就可发现这段译文错得很严重。“一便士硬币”原文作“Penny”。这个单词首字母的大写已经表明它所指的不是“便士”,而是一个名叫“Penny”的人或物。“Penny”一般译作“彭尼”,因为本书中它指一个女子,译作“彭妮”亦可。就在印有段话的那一页背面,是一个女子和一只大猩猩的图片。图片的文字说明是“Penny Patterson working with Koko”(对可可进行研究的彭妮·帕特森)。也就是说,彭妮就是这段对话中的“我”(Me)。现将涉及“Penny”的两句原文录出:

Me:“What did you do to Penny?”

……

Koko:“Sorry bite s cratch.”(At this point I showed Koko the mark on my hand—it really did look like a scratch.)可以翻译为:

我:“你对彭妮做了什么?”

可可:“对不起,咬抓。”(这时我把我手上的咬痕给可可看——它看起来确实像是一道抓痕。)

可见,在《当代人类学》中,因为表示人名的“Penny”与表示便士的“penny”同形(其实仍有首字母大写与小写的不同),所以一个名叫“Penny”的女人就这样被误译成了“一便士硬币”。

在介绍美洲圣劳伦斯湾7000年前的文化时,《当代人類学》说:

他们也发展了北美第一个精心设计的埋葬崇拜,包括红颜料(“红漆”)以及把精致的雕刻品和死者埋在一起。所谓“雕刻品”,原文作“grave goods”,实际上指古墓中的物品,如武器、工具、装饰品等,故可径直译为“随葬品”。“grave”(坟墓)和“grave”(雕刻)是同形异义词。

谈到古代玛雅城市,《当代人类学》有这样一句译文:

泰克尔的玛雅城市包含有300多座主要建筑,其中包括寺庙、舞庭和宫殿(贵族的住宅)。

其中,“舞庭”原文作“ball courts”,指的是“球场”。古代中美洲曾流行一种球类比赛,球呈圆形,用实心乳胶做成,直径25—30厘米,重1.4-2.7公斤。球门圆形,置于球场挡墙上。球场呈长方形,大小不一,大者长近百米,宽数十米;小者长十余米,宽数米。运动员以臀部、肩部、肘部、腿部将球击入球门,但不能用脚,也不能用手。从玛雅文化及其遗址来看,“ball courts”是“球场”而不是“舞庭”。“ball”(球)与“ball”(舞会)是同形异义词。

在介绍从事园艺农业的古鲁拉姆巴人时,《当代人类学》有这样一句译文:

简单的手工工具,如木镢,是由木柄和地上采制的石头做成的,男人们用它来垦地。

原文为:Simple hand tools,such as digging sticks made of wood or ground stone,are us ed by the men to break the soil.

“ground stone”中的“ground”不是“地,地上”,而是“grind”(磨光)的过去分词形式,意为“磨制的,打磨过的”,所以“ground stone”是“打磨过的石头”。《当代人类学》还误解了“or”(或者)的含义,“digging sticks”(掘土棒,尖棍)不是组合工具而是单体工具。

可以翻译为:

简单的手上工具,如木头掘土棒或者磨过的石头做成的尖棍,被男人们用来掘土。

《当代人类学》第二十五章转载有四位人类学家传略。哈维兰介绍说,它们是从《人类学通讯》(Anthropology Newsletter)发表的许多传略中选择出来的。在玛格丽特·奈特的传略中,有这样一句译文:

在与安(An)的交谈中,她谈了她的人类学应用及她追求商学学位的原因。

原文为:In this interview with AN,she discussed the uses to which she has put anthropology and her reasons for pursuing a business degree.

“AN”是“Anthropology Newsletter”的简称,“A”和“N”两个字母均大写,分别代表“Anthropology”和“Newsletter”两个单词。而且,不论是全称的“Anthropology Newsletter”还是简称的“AN”,原文均用斜体,表明是书名而非其他。《当代人类学》把这个简称译为“安”,是把它当成了一个人的名字;而且“安”后括注的“An”也仅大写第一个字母而小写第二个字母,也说明译者确实是在把它当作一个人的名字来处理。这句话可以翻译为:

在接受《人类学通讯》采访时,玛格丽特·奈特讨论了她对人类学的应用以及她攻读工商管理学位的理由。

因为误解同形异义词而形成误译的情况虽然不少见,但《当代人类学》在一本书中误解如此多的同形异义词,却较罕见。

在英汉学术翻译中,在特定的语境下,同形异义词应该不会给译者造成什么大问题。要避免同形异义词的误译,就要求译者对文本进行认真研究。如果译者对文本内容并不熟悉,就应该把翻译过程当作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过程,否则,译本质量就难以保障。同形异义词的误译,只不过是影响翻译质量的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而已。

责任编辑:杨军会

文字校对:郭婷

猜你喜欢
石灰
爷爷当年烧石灰
降低粗选石灰PH值在沙溪铜矿的运用
石灰吟
石灰清洁战
像石灰一样沸腾
稻田施用石灰技术要点
夯土墙体材料改性研究
防水剂对石灰偏高岭土修补砂浆性能的影响
酸性土壤石灰的合理施用
石灰吟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