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高校美育现状及思考

2019-09-10 07:22李亚萍庞琳王晓华
关键词:美育问题

李亚萍 庞琳 王晓华

摘 要: 美育是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美育工作是理工类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在高校中深化美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完善个性发展、增加就业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梳理目前我国理工类高校美育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明确美育目标、优化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发探讨解困之径。

关键词:美育;理工类高校;问题;解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19)-02-0074-05

长期以来,美育是学校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高等教育的美育、理工类高校的美育尤为甚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同步问题进一步凸显。2018年习近平主席两度对美育工作做出重要明确指示,其深层意蕴在于将审美教育与民族复兴的希望融汇。高等教育领域陆续开展了对美育工作的实质性改革,在此形势下,明确美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对高校美育工作的现状进行梳理,对存在的问题予以针对性地探讨和思考,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美育”概念的界定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溯其根源,审美教育的概念“它是1973年由德国诗人席勒首次提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传入我国。因此,近代美育在我国的发展已经一百多年。”[1]席勒将对于自由的追求视为人生的本质和终极意义,在他看来,审美活动亦是自由的,经由审美教育活动去实现人生对于自由的追求,是“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2]。人可以经由审美之径完善人性,实现感性要求的伸张,理性精神的解放,构建全面发展、和谐健全的人生。中国近代躬身教育实践的学者王国维先生1903年在他的《论教育之宗旨》中首先使用了“美育”这个术语,第一次提出了比较科学完整的教育宗旨——培养身心和谐、德智美体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3],并对美育的“非功利” “非物欲性质”的功能属性加以界定,是为中国美育发瞆提矇的开山之论。近代教育改革家蔡元培先生则更为重视美育对于人生境界提升的意义,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4],在蔡先生看来,审美教育的价值在乎陶冶人之情感,荡涤心灵,培养超越狭隘自我的高贵的情操。他尤其强调: “提出美育,因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谆谆其言,为时代埋下了美育蔚然蓬勃之根。今天我们从先贤大师那里秉承的是他们对于美育问题的根本理解。故翻开今日之《哲学大辞典》,其中是这样定义美育的——“美育是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它将美学理论实施于日常审美教育和美的创造之中,体现了美学的目的、任务、功能,属于美学的范畴它同徳育、智育、体育相互并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教育的统一整体。其目的和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的审美理想,培养审美、创造美的能力,推动美和艺术的发展,克服人性的异化,充分发展人的本性,使人由生物的人发展为社会的人,并使社会进入高度文明的社会。”[5]美育超越现实面向理想,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形式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怀,引导人们体察人性,认识自我,摆脱狭隘的自私功利和低级趣味的羁绊,引导人们感受超越客观世界的束缚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自由。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形式,它温润心灵,陶冶情操,成就健全、完满人生的价值获得了今日中国教育界普遍意义上的共识。

二、在高校中深入开展美育教育的紧迫性

进入21世纪,国家出台的系列教育政策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于美育工作的重视。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第6条就美育问题做了特别阐述:“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自此被正式纳入我国的教育方针,成为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7]。 2014年,教育部将“改进美育教学”首次单独列为年度工作要点。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近年来由国家最高层面发布的专门性、权威性的美育政策文件。《意见》对美育工作做了战略性部署——“2015年起全面加強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的总体目标。

宏观政策层面的不断升温,一方面说明国家充分认识到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整体的教育系统中美育工作力度欠缺,加快推进美育教育工作任务紧迫,势在必行。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周令钊等8位老教授回信,强调了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作用,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年青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鼓励他们继续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主席讲话再次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8]

这是中国现代提出美育主张以来,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再一次的倡言美育,是将学校美育工作与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紧密结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认识和发展。

三、对理工科大学生开展美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种形势下,全国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工作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大好契机,尤其是当下的中国肩负着21世纪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实现“中国梦”需要当代的中国大学生在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应当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只有技能与素质兼备的新时代人才,才能真正担负起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扛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工程,人文和艺术修养的欠缺是理工类高校学生的短板,深入开展美育工作对于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助力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增强其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有着其他教育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

1. 美育有助于教育对象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中,逻辑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其中感知能力是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无论是涉及哪些专业,无论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多么严谨的学科,也需要感知能力的配合。爱因斯坦认为“我的许多科学成就,都从音乐中得到启发”,许多重大的科学发明往往是以常人眼中离奇的想象为跳板,广博深厚的审美素养能令科学家的思维时常处于灵动和活跃的状态,为其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和思维能力成型的关键时期,合理丰富的美育教育能够帮助青年人提高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整合的能力,促进感性精神和理性能力的和谐,将知识、能力、道德转化为生活智慧和人生修养。

2. 美育有助于教育对象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

审美是一种个性色彩浓厚的心理过程,美育教育可以健全人性,发现自我,克服应试教育体制用同一标准、统一尺度来塑造的受教育者趋同的兴趣、能力、人格、气质等局限,优化素质教育质量,令青年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水平和发展质量。

鲁迅先生曾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遂人之性情,崇尚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9]美育形式的自由利于我们多角度、多方位地以之与德智体劳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结合,将内心深处美好的感情,外化为真正美的行为,摒弃狭隘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成就高尚的灵魂,这是美育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重大裨益。

3. 美育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就业竞争力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艺术大师之誉如雷贯耳,却鲜有人了解作为医学家、音乐学家、建筑学家、地理学家、军事工程师的达·芬奇,鲜有人关注他在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诸学科所做的科学探索。所谓人才者,鲜有偶然浅薄的成功,必有厚积薄发的绽放。我们日新月异的时代愈来愈渴求跨界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当代教育专业化的趋势,使得知识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也异化成了单向度的。人文素质偏低导致毕业生缺乏综合竞争能力是理工类毕业生难以回避的就业短板。我们不能不承认,美育教育的欠缺是引发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美育是充满人文情怀、培养完善人格、指向全面素养的通识教育,在当前产业升级和建立创新型和谐社会要求日益迫切的大环境下,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当紧密关注当下社会人才观的发展,切实推进美育教育,培养专业合格,通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兼备多种才能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面向市场,对接社会的解困之选。

四、当前理工类高校美育工作的现状

1. 美育在理工类高校教育工作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开展教育改革,培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应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地支配着学校教育,初级教育的升学率,高等教育的就业率成为社会和家长评判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美育工作长期得不到客观科学的认识,被片面化、边缘化、业余化对待。目前理工类高校的普遍问题在于占全校专业的绝大比例的理工科专业培养方案中,美育课程的设置不足量、不系统、不完善,相当部分美育教育内容被安排在第二课堂,而第二课堂的美育实践环节与第一课堂衔接不够,抑或脱节,造成了教育效果的大打折扣。同时部分教师重视硬性指标的课程,美育课程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机械灌输知识,疏于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提升人文素养。更甚者,教育管理层面意识不到位,没有切实把美育工作作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必修课,把美育课程当成专业课程的从属和补充,评价缺乏标准,监管流于形式。种种违背教学原则,背离社会需要的培养现状严重影响了美育工作的展开,理工科高校美育教育质量乏善可陈。

2. 美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前提是合理充足的课程设置。当下理工类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情志水平、心理状态,精神追求与其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同步,滞后的审美能力影响着他们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有的学生考试能够熟练运用复杂的公式,却缺乏基本的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学以致用,创新求变,本当挥斥方遒的芳华,却腹无诗书气自馁。这些现象不能不说与大学美育课程的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

另外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以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取代美育课程设置。2006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 “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 《音乐鉴赏》 《美术鉴赏》 《影视鉴赏》 《戏剧鉴赏》 《舞蹈鉴赏》 《书法鉴赏》 《戏曲鉴赏》。”然目前理工科高校普遍的现状是狭隘简单地把艺术教育作为实施大学美育的主要或唯一途径,美育包括美学、艺术教育、审美实践等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人们对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的提升需要艺术审美、自然审美和社会审美的共同作用。囿于艺术教育的美育,忽视美学理论的学习和审美实践的开展,缺乏应有的人文底蕴和人文内涵。

3. 美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美育教学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物质基础支撑,如舞蹈、体育、音乐场馆的建设,专业设备的购置,多媒体设施的配备,处于办学压力之下的各高校,尤其是非艺术类高校,难有“多余”的资金来支持不能立竿见影的美育教育。同时师资配备不足额、也是理工类高校的薄弱环节。有些高校缺少专业的美育老师,教育部规定必须开设的美育课程常常由外聘教师或者兼职教师代课,或以请专家不定期讲座的形式来应付,选课人数不足或者与专业课冲突都有可能导致美育课程的停摆。资金不足和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都是美育工作深入推进的瓶颈。

五、对美育现状改革的思考

1. 加强对美育的认识,明确美育目标

对于美育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开展高等教育美育工作的前提。审美本身是无功利性的,要想欣赏审美对象的美,必须摒弃对事物占有和利用的兴趣,摆脱功利实用的心态。当下众多理工类高校在对待课程设置的问题上,过分强调功利性、实用性和所谓“专业性”价值,学生也必然以偏颇的眼光来看待美,以实用价值来取舍美育,以美的非功利性来判定其无用。美育的目的是以美育美,通过审美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创造能力,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促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高校美育的管理者和教师应当顺应时代使命,深刻认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改革思路,端正认识,通过美育工作的深入,改变美育工作的边缘化、从属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 构建创新美育课程体系

理工类高校应针对自身培养方案的薄弱环节展开自查和调整,将美育类课程纳入学校的总体教学计划,保证至少开设一门以上的必修课,一门以上选修课,建立以审美理论为核心,以艺术欣赏为支撑的系列课程,辅以定期的系列美育讲座。同时将培养方案中的美育内容与第二课堂的各种实践活动结合,将美育工作落到实处,达到学以致用之功。

在美育课程的选择上,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大学德育、智育和体育都有公共必修课支撑,而美育主要是开设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专业的美学课程没有提出要求。非艺术类学生对审美知识的陌生也是阻碍美育开展的障碍,在理工类高校中开设专业美学课程作为美育的公共必修课或通识教育课,让理工科学生也能从基础理论出发,掌握审美技能,也是推进高校美育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

3. 改革完善美育评价体系

当下理工类高校通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声乐、舞蹈、美术、艺术审美等美育课程所占的学分比重偏低,增加美育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例,是达成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优质足量的美育课程设置应纳入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指标体系,长期坚持推行;同时改变非理论类实践课程单一偏颇的评价方法,类似书法、影评、摄影、设计等课程实践性强,应增设训练实施操作环节,可以以汇报、作品展、成果展等形式代替简单的期末笔试作为考核依据,使终结性评价体现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同时在理工类高校的学校管理层面,强化对美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其作为管理层业绩考核的重要标准加以量化,推动健全完善的美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教育部2018年8月印发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把美育课程与实践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分制管理。要完善评价体系,把美育工作纳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政绩考核指标和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纳入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指标体系。”[10]通知的要求为理工类高校美育机制的改革明确指明了深入的方向。

4. 培育高水准复合型的美育师资队伍

美育学科本身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性,这一特性决定了从事美育工作的教师自身应当是兼备多种才艺、高修养、复合型的角色,而文学、音乐、哲学、历史……恰恰是理工类高校教师素养的薄弱所在。传统教育一贯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具有深厚的审美修养和文化底蕴的老师才能令教学活动的言行举止生发出真正的审美价值。因此在美育的实践教学中,理工类高校的专业教师更应当加深对审美理论的认识,强化对古今中外经典的解读,补读专业的美学理论著作,关注跨专业的美育知识和国际审美趋势,不断提高审美修养;同时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观摩考查、培训进修,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改革师资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准、较强实践组织能力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以高尚的品德服人,渊博的知识化人,表里如一的行动带人即是老师自身对于美最好的诠释。

与此同时,理工类高校应依托校内的艺术类专业教研室,开展美育教学改革研究,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打造艺术和审美类通识课授课团队,提高美育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

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接受美育教育提供实践的机会,高校应当利用各种重大节庆、校庆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演出机会,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艺术节、科技文化节以及各种艺术比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名曲欣赏、名画欣赏、影视评论、名著导读、社团沙龙,艺术讲座等美育实践活动。通过美育实践活动中的互动和交流陶冶青年人的情操,以真育善,以善化美,达至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终极关怀目的。

六、结语

缺失美育的高等教育不成其为完整的教育,清醒认识目前理工类高校美育现状,有助于高等教育工作者认识美育工作的价值,从思想上重视美育,从政策上予以合理支持,转化为教学环节实事求是的投入,系统、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工作,全面提升理工类学子的人文艺术修养,将党中央关于推进美育工作的号召落到实处。

[参考文獻]

[1]  曾繁仁. 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J]. 齐鲁学刊,2003(02):85-88.

[2]  张玉能. 席勒对美学的原创性贡献: 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3): 15-21.

[3]  穆允军. 王国维的近代教育活动及其贡献[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87-90,93.

[4]  蔡元培. 蔡元培美学文选[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5]  冯契. 哲学大辞典[M]. 上海:上海辭书出版社,1992:1235.

[6]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07-10-25(1).

[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人民网,2013-11-16.[2018-12-2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16/c1001-23560979.html.

[8]  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9-11(1).

[9]  鲁迅. 鲁迅全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73.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EB/OL]. 教育部网站,2018-8-31.[2018-12-2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 5987/201808/t20180831_346880.html.

Abstract: Aesthetic education implements the theory of aesthetics and creates beauty. As there is still a weak link in aesthetic education in polytechnic institution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ush further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mprove personality and boosts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job hunting.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clarify the goals, optimize the training programs, reform th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promote faculty development in aesthetic education.

Key words: aesthetic educ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solve the problem

猜你喜欢
美育问题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美育教师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