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宝钰
摘 要:高中物理的学习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不能满足于日益发生变化的学习内容。教师自身必须不断的学习,创新教学,例如可以尝试实施分层次教学,为学生营造适宜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关键词:高中物理;层次;教学
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一直以来都认为是比较困难的,而高中物理教师如何开展教学也就变得比较困难了。一来呢,高中学生刚从初中升上来,未能适应新的知识结构;二来呢,旧的学习方法已不能够适用于高中物理的学习了。三来呢,学生之间的情况各自不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为整体教学综合性考虑,通常会以那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对象,以此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长此以往,基础较弱的学生越来越差,越来越掌握不了教师教授的物理知识,学习活动陷入一個不良循环中。教师如果能够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就可以有效改善这种现象,使得那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以提问的方式详细了解学生在物理基础方面存在的差异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方式上比较单一,基本上就是从学生的作业上和考试成绩上得来的评价,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了解的不够完善。如果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实施分层教学,并以课堂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那就可以发现学生对当堂知识点的学习差异[1]。例如教师在对“加速度”这节知识进行教授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们抛出问题“这道题目中的加速度为多少?”用提问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速度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教师观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不能答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更换题目让学生再次进行解答,并指导他们进行知识点的学习,纠正他们学习上产生的错误,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学习到物理的基础知识,并逐渐的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对于理科性的物理学科来说,要求的逻辑思维强,且学习过程通常比较枯燥乏味,但对学生的学习认真程度有要求比较高。虽然其原理与公式教学活动的开展会比较枯燥,但是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导入教学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物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进入物理学习[2]。例如:在对“力学”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在打篮球时学生手臂与篮球之间就存在相互作用力、生活中开展的瑜伽项目用了身体的重心平衡也涉及到了“力学”。通过鲜明的例子,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将更加感兴趣。
三、分层次开展物理作业设计活动
课后作业对于课堂知识的巩固不可或缺,但是大多数教师都是直接利用课本的练习题统一布置,没有考虑学生之间学习程度的个体差异。为此,教师可以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次开展物理作业设计活动。一是针对基础相对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在完成定额作业后,强化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拓宽学习的宽度和深度;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给予他们相应的指导,让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达到对物理知识的精益求精,使他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物理思维。而是针对对于那些物理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在面对他们的时候要多一分耐心和细心,在物理作业的选择上要分难易两个部分,先完成简单的作业,如果学生对这部分作业完成得相对较好,那么就鼓励他们完成难度相对更高的物理作业,如果他们对较简单的作业仍然有问题,这时候教师就要给予他们及时的引导和帮助,以此来增加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四、分层次开展物理教学考核活动
教师在开展物理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定期的设计一些知识点检测,以此来加深高中阶段学生对相应物理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学会在课后对课堂上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与此同时,通过检测结果,教师可以分析出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继而在进行物理教学活动时,可以有针对性的教学。当然,在进行检测时,也要实施分层式的监测,这样的方式便于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加准确地了解高中阶段学生对相应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在设计物理考试试卷时,可以将试卷的题型设计为基础型的加上附加型的。附加型的为选做,基础型的为必做。两种不同题型的自由选择,学生都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这样教师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展开相应的物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工作。
综上所述,物理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对高中阶段学生的物理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物理课堂教学工作时,可以试用分层次教学来提高高中阶段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秉奎.高中物理课堂实施分层次教学途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164.
[2]林旭昌.高中物理课堂如何实施分层次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4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