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但真正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大规模的翻译还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春夏,中共中央先后成立了两个编译部门,一个是斯大林全集翻译室,设在中央宣传部内;另一个是中央俄文编译局,属中央直属部门。1953年1月29日,经毛泽东同志批示,党中央决定,把这两个部门合并,成立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简称中央编译局,“其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全部著作”(《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1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85页)。中央编译局的成立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研究事业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70年来,中央编译局和全国各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几乎所有重要著作。
一、 编译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已经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重要著作,但比较零散,也不规范。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编译局开始有计划、有系统、合规范地编译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
首先是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和第2版。第1版主要根据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编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编译,1955年出版第1卷,此后陆续出版,到 1975年,原定的39卷全部译成中文出版。尔后,又根据俄文版出版的11卷补卷,从1977年开始翻译,到1985年完成11卷补卷的编译出版工作。至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50卷全部出齐,总计3200余万字。第1版总体很好,但也有不足,如从俄文转译、个别文献误收、正卷补卷体例不统一等。所以,经党中央批准,从1986年开始,又陆续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版主要以国际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即MEGA2)为蓝本,同时参考德、英、俄等其他版本。该版预计出70卷,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9卷,收入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所有公开发表过的著作以及手稿、草稿、提纲等(《资本论》及其手稿除外)。第二部分为第30—46卷,收入《资本论》三卷及其有关的著作和准备材料,包括1857—1858年、1861—1863年以及1863年以后的各种经济学手稿。第三部分为第47—60卷,收入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书信。第四部分从第61卷开始,收入马克思恩格斯的笔记、札记等,内容涵盖哲学、经济学、历史、政治、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目前第2版已编译出版30卷。
其次是编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等文本。为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需要,1966年中央编译局编辑完成4卷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但未公开发行。1972年,经重新修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1版正式出版。改革开放后,为更加全面地反映经典作家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我国学术界编译研究的成果,1995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出版,其中增收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文献、恩格斯晚年有关重大理论问题的文献等。为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的新译文相一致,2012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3版,全部采用最新译文。同时,为更加全面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弥补选集收文较少的不足,同时弥补新版全集出版速度较慢的不足,中央编译局编译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本,于2009年出版,所收文本基本涵盖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经典文献。
二、 编译列宁的著作
首先是编译《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和第2版。第1版以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编辑的《列宁全集》俄文第4版及其补卷为蓝本,共出版39卷。该版翻译工作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到1959年10月1日前完成38卷的翻译出版,实现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目标。后来又翻译了俄文第4版增补的第39卷。这样第1版《列宁全集》编译出版全部完成,总计1500万字。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重大的翻译任务,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编译出版史上都是一个创举。在此基础上,从1975年开始,中央编译局组织全国17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编译出版了《列宁文稿》17卷,主要是翻译未收入《列宁全集》
中文第1版的列宁文献。这为编译《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作了准备。1982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编译《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中央编译局联合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重新校订原有译文,翻译大量新文献,到1990年完成《列宁全集》第2版60卷的编译出版工作;同时编辑了《列宁全集总索引》,其中包括总目录、主题索引和中俄文版页码对照等。中文第2版《列宁全集》是我国自行编辑的收文最全的列宁著作集,收集文献总量达9289件,比中文第1版多21卷,多收列宁文献5009件;比最新的俄文第5版多5卷,文献总量也大大超过了俄文第5版。此后,又根据新发现的列宁文献,编译了《列宁全集补遗》2卷。从2010年开始,中央编译局又组织编译《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增订版,将《列宁全集补遗》2卷中的若干重要文献共计20多万字收入,同时对全部译文进行了重新校订,特别是对列宁所引用的马克思恩格斯文献全部采用最新译文。这样,《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增订版总字数达到3020余万,成为当今世界上收集文献最全、字数最多的列宁著作集。
其次是编辑《列宁选集》《列宁专题文集》等文本。为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列宁著作的需要,1960年,中央编译局从《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中选出205篇,编成《列宁选集》中文第1版,共4卷,约258万字。1972年,对《列宁选集》中文第1版作了调整,重校了译文,编成《列宁选集》中文第2版,收入列宁的主要著作187篇,总计256万字,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1版同时出版。1995年,编辑出版《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该版的特点主要是采用了《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的译文,同时增收了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文献,特别是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文献等。2012年出版的《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修订版,采用了《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增订版的新译文。同时,为帮助人们分门别类地学习列宁的基本思想,中央编译局编译了《列宁专题文集》5卷本,于2009年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本同时出版。
三、 编译斯大林的著作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学习苏联,中央编译局首先编译的是《斯大林全集》中文版。该版第1卷于1953年11月正式出版,到1958年出齐,共13卷,收入1901—1934年的斯大林著作近500篇,340多万字。《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的编译实践,为后来《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的编译工作树立了样板,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斯大林全集》中文版有局限性,即收文不全。为弥补这一缺陷,1962年中央编译局编成《斯大林文选》(上下册),收入《斯大林全集》中文版之外的103篇文獻,即1934—1952年的斯大林重要著作,共46万字。1985年,该《文选》以《斯大林文集》的形式再版。为适应人们学习研究斯大林著作的需要,1979年出版了《斯大林选集》(上下卷),收入了斯大林从1901年至1952年各个时期的重要著作,共56篇,总字数近103万。
四、 相关机构和专家共同参与编译工作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的中文版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上述“三大全集”“三大选集”的出版,为中文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中央编译局与相关机构合作,编译了一系列经典作家的专题文集、文选、读本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军事科学院与中央编译局长期密切合作,在编译经典作家军事著作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1959年中国军事科学院开始组织专门编译队伍,到1962年完成《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选》(3卷)、《列宁斯大林军事文选》(1卷)的编译任务;1977年5月选编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军事文选》;1979年选编出版了5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和各为1卷本的《列宁军事文集》和《斯大林军事文集》。
1972年之后,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还组织翻译了若干民族文字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等,由民族语文出版社用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陆续出版。同时,我国盲文出版社还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等盲文版。
除中央编译局外,其他单位的专家也积极参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如叶圣陶、吕叔湘、王力、熊伟、郑昕、宗白华、洪谦等都不同程度地参加了这一工作。有的还独立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如北京大学江泽涵等翻译了《马克思数学手稿》,于光远等翻译了《自然辩证法》,刘潇然翻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刘丕坤翻译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应当说,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我国几代学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五、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和传播,不仅很好地服务了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助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而且很好地推动了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使我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当之无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和研究的大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还很好地推动了我国现代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典藏体系逐步形成,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文化体系的典藏基础,推动了我国现代话语体系、哲学思维方式、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思想文化、大众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典藏体系和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已经并将继续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由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21世纪的中华文化体系和中国精神将焕发出日益耀眼的时代光辉,为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杨金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
(编辑:肖贵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