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
【摘要】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广东省具備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条件,如何更好的发展广东省旅游业成为了重中之重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及传承、旅游商业空间的发展、如何将广东传统工艺美术应用在旅游商业空间中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旅游、商业空间
【项目课题】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课题,课题名称:广东传统工艺美术与“商文旅综合体”融合建设的战略研究,课题编号:2018WQNCX235
在当前城市经济和生活方式全球化的今天,人们追求精神文化享受的同时使商业空间变的多样化。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环境下,依赖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的旅游对旅游者具有不可重复性,鉴于此,将广东传统工艺美术元素融入在旅游商业空间中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1. 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及传承
广东传统工艺美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品种繁多,涵盖了许多的领域,主要体现在传统工艺美术品、岭南特色建筑、岭南园林等方面。广东传统工艺美术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文化载体,传承了广东民俗文化。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的技艺和品种都濒临着失传和灭绝,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将其得以延续。相继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于此同时传承广东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2. 旅游商业空间的发展
商业空间,简单来讲就是由人、物及空间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是当前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空间,是商品交易、流通的环境。如今的商业空间设计要迎合当下顾客的需要进行设计,不论是从实体空间还是精神空间都应满足顾客的需求。
旅游商业空间则是一种新潮的生活体验方式,可以体验建筑空间的优美、宜人的尺度、自然特色的景观,体会到城市的热闹、繁荣、人文、情怀,形成体验式的消费。旅游商业空间也是展现一个城市形象的窗口,它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风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近年来,旅游商业空间的建设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支撑力量,在拉动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树立区域良好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旅游商业空间的设计不仅可以从它的整体空间布局进行设计,同时也可以从它的主要构成元素上进行思考,如对旅游商业空间中的建筑构建、建筑装饰、建筑色彩、园林小品、主题雕塑等元素进行城市特色文化设计,必将可以打造出具有城市特色的旅游商业空间。
3. 广东传统工艺美术元素如何在旅游商业空间中应用
广东省是国家优秀旅游大省,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条件。而目前广东省旅游业的发展与其自身优势条件极不相称,如何充分利用工艺美术产业的资源,将文化、旅游、商贸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形成新的格局,其中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躯体,商业是血液,便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推动力。
如何将广东传统工艺美术元素融合在旅游商业空间中,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3.1 建筑外部装饰
广东传统工艺美术元素可以在建筑设计的不同方向得到应用,如建筑构件、建筑装饰、建筑色彩、建筑屋顶、墙造型等方面进行设计。可以恰当选择具有广东传统工艺美术元素的雕刻、纹样、绘画、图案、书法等运用特殊的工艺和材料的质感进行艺术加工,集各类元素的特点特长进行恰到好处的结合,使其相互融合贯通,从而达到建筑个性与美感的统一。
3.2 园林小品
园林小品有很多种,例如:主题雕塑、休闲座椅、花架、水池、指示牌、绿化植被、圆灯等景观中基本的设施,在这些园林小品上可以将具有广东传统工艺美术元素的木雕、砖雕、陶塑、彩瓷等工艺融合上去,使园林小品也可以成为造景的主角,同时对他们的装饰可以从颜色、气味等多方位进行设计,从而增加了旅游商业空间的可识别性,营造出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旅游商业空间。
3.3 以佛山岭南天地为例
岭南天地这个项目是借助本土文化来装饰的旅游商业空间,其将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由此提升了该旅游商业空间的文化价值、环境价值和商业价值。在整个岭南文化的大环境下,国际标准门店都自行更改门面样式,与之大环境协调,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当地历史文化元素融合其中并得到延续和发展。只有将历史文化融入旅游商业空间才能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吸引更多的人来这个生活、旅游、消费。
4.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广东省的旅游业,将商业、文化、旅游有机融合在一起是势在必行的,将文化旅游氛围提升,才能更好更快的带动广东旅游。在广东传统工艺美术元素得到很好的传承之外,促进了广东旅游业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孙强.岭南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利用与实施[D].广东:广州大学,2011.8-9.
[2]虎磊.城市旅游商业街开发建设中文化特色创新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2013.19
[3]封瑞牧.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业态研究—以佛山岭南天地为例[J].重庆建筑,2017(1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