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贻琳
摘要:与朱屺瞻野辣的颜色、豪放的笔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意象的审美追求:“朴”、“拙”。朱屺瞻用鲜艳强烈的色彩和豪放不羁的笔墨,来追求一种平淡天真、朴实单纯的意象。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他的作品特点更为独特。
关键词:朱屺瞻;国画;意象单纯;朴拙天真
“意象”最早由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提出。大体而言,“意”是指意念和情感,是画家对事物的主观认识;“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意象就是指画家把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感受,融合作者自己的审美感受,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创作出的艺术形象。简而言之,“意象”就是画家用来表现自己审美理想的物象。 在创造“意象”中,画家对于客观事物并不是简单的照样摹写,而是要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创作观念融入其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追求。郑板桥曾在《题画》中精彩的论述了“胸中之竹”,和“眼中之竹”的关系,也就是“意”和“象”的关系。朱屺瞻说 “画者,表物也,却不可滞于物,要在表意。意既是物,亦是我,借物表意,表我的感受,所谓画贵写意者,即此简单涵义,不须作神秘解。”
简明扼要的说明了“物”“我”的关系。朱屺瞻提出“物我合一”的新“意象”观念,比郑板桥的“胸中之竹”“眼中之竹”论更为熨帖。 清代傅山提出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这个书法中的美学观念,让很多中国画家奉为圭臬。朱屺瞻在《癖斯居画谭》中论述:“中国画最忌‘做作’,故曰巧不如拙,故曰大匠不凿。” “拙近天真,朴近自然”。“年老了,愈爱天真之美,爱其自然不伪,爱其简单朴素。”“简单朴素,
正是大家之风,古典之美” 。朱屺瞻认为:为什么儿童画能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受,是因为“一味率真,故能神全。” 正如孟子所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朱屺瞻笔下画的大部分都是寻常的花草山水,但却给人以朴拙天真的感受。他从儿童画里领悟返璞归真的真谛,他画中变形的葫芦,笨拙的金鱼,一笔勾成的牵牛花,都有着近乎儿童的丰富想象,充满童趣。比如:《松鼠葡萄》松鼠身体圆鼓鼓,尾巴松散,稚气十足。
朱屺瞻的画对形进行了大胆取舍,他笔下的花卉蔬果,大多仅用苍劲笔触以大小圆圈一挥而就,这种“取神舍形”是为了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风动牵牛》牵牛花以蓝紫色,一笔勾成,形象稚拙,却形神兼备。朱屺瞻笔下的意象还敢于“破形”,明显区别于中国画大写意风格的“不似之似”。他笔下意象的“形”是不完整的,有些像篆刻里的“敲边”的破损效果,连他笔下的花和叶子也具有这种破损的效果,创造了一种烂漫天真的形象。朱屺瞻的画不矫揉造作,不哗众取宠。用他自己的话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重毋飘。”如《昂首风前图》两支鸡冠花凌风而开,花杆粗壮,花瓣肥厚,没有常见的鸡冠花那种热闹喧嚣的气质,而是朴素、大方、稚拙,朱屺瞻赋予了寻常花草鸡冠花新的意象。鸡冠花下的巨石,并不是中国古代文人骚客推崇的“皱、漏、瘦、透”怪石之美,而是平缓、刚硬、朴素,处处透露了朱屺瞻朴拙天真的审美追求。又如《秋艳图》(图 3.22),占画面一大半的巨石,
高大、沉重、方正。左方的雁来红,圆润浑厚,拥簇成团。巨石、雁来红和右下部一簇簇肥大的野草,构成了一幅稳重、质朴,却又让人回味悠长的画面。
如《雨中仙子图》,朱屺瞻笔下的“仙子”就是野水仙。野地里的水仙花和家培水仙娇弱而超凡脱俗的孤傲形象大为不同。野地里的水仙郁郁葱葱,枝叶肥大,花冠丰厚。朱屺瞻所用笔墨苍劲,塑造的形象朴拙,并不羸弱,也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冷傲形象。朱屺瞻肆意放笔、以梦为马,野水仙朴拙天真的面貌跃然眼前。 甚至朱屺瞻的山水画也贯彻了这种“朴拙天真”审美趣味。他的山水画整体给人以笔法苍茫、山树华滋、意境深远的感受。题材上,朱屺瞻很少画重峦叠嶂和奇峰危崖,他笔下的峰峦往往是圆浑雄厚,而非尖峭耸立,可见他追求的是一种让观众可居可游的寻常景色。“我最爱的是雁荡山,拔地而起的山势,山间又
杂有农村,画起来别有情致。”
朱屺瞻善于从寻常景物中找寻无限的生机,不喧嚣,也不神秘,充满入世的情结。比如《溪山佳麓图,画的就是矮山的山麓。山势平缓,山麓处有几户人家,处处传递出天人合一、朴拙天真的审美追求。朱屺瞻的技法虽然强烈雄健,格调却是朴拙天真的。他的作品可贵之处旨在创作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朱屺瞻画中的朴拙美不仅仅体现在表达方式的喜好上,也体现在他别具匠心的内容题材上。他创意性的把台灯、闹钟、小摆设引入到画中。这些小物品随处可见,但画的生动却不容易。朱屺瞻善于体会生活,把这些寻常之物描绘的十分生动,充满浓浓的生活情趣。如《案头赏秋》仅以数笔挥就的台灯、憨态可掬的人偶摆件、简单的小闹钟、一盆枯笔写就的菊花,无不透漏出一种蓬勃的朝气,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又如《岁朝清供图》一排排的爆竹、圆滚滚的荸荠、肥硕橙红的柿子,都透着一股带着人间烟火气的情趣。最妙的是上题的一首打油诗:“爆竹一声响,观看电视已天亮,吃糖吃糕真愉快,哈哈大笑过新年”生动的体现了朱屺瞻的豁达、率真、朴实的情怀。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里说 :“可是从来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大艺术作品不是人生的返照”。朱屺瞻绘画中的朴拙美,来自于画家内心对朴素,稚拙的这种“大家之美”的追求。只有画家拥有广阔的胸襟,崇高的心境,才能达到朴拙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汪观清,魏松岩. 亦师亦友朱屺瞻[J]. 档案春秋,2015,(09):52-54.
[2]江中菊. 被遮蔽的華彩——浅析朱屺瞻早期油画[J]. 美与时代(下),2012,(09):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