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红 方清明
[关键词]名词;马来西亚华语;普通话;语义韵
[摘要]与普通话相比,马来西亚华语名词一定程度上存在语义韵變异现象,如抽象名词“论调、气焰、野心”除了具有消极语义韵特征,还具有中性语义韵特征。普通话中“事迹”只具有积极语义韵,而马来西亚华语里“事迹”则包含积极、中性、消极三种语义韵。马来西亚华语指人名词“分子”的积极语义韵比例远远高于普通话。“人士”的消极语义韵为普通话所无。政治类名词“党魁、政客、领袖”也存在语义韵变异情况。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19)02-0049-08
0.引言
马来西亚华语作为重要的区域华语,当下已经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前人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层面都有探讨,但还留有空间,对差异和特色的描写依然是当前海外华语研究的重点。
相当一部分华语研究论著都很注重词语褒贬义的描写,例如郭熙(1989)注意到“爬升”在内地常用做贬义,而在港台为中性词。苏金智(1994)认为“扩张”在大陆是贬义词,在港台是中性词。周清海、萧国政(1999)指出普通话里“呱呱叫”用于“形容极好”,而新加坡华语里还有“意见很大”和“大吵大闹或声音过大,影响他人”两个意思。“遣送、一小撮”在普通话里是贬义的,而在新加坡华语里却是中性的。周烈婷(1999)指出普通话里“作用”在没有修饰语时常表示“积极作用”,而在新加坡华语里却可以表示“负面作用”。陈雪银(2007)探讨了“鼓吹”和“窝心”在普通话和新加坡华语中的词义和语义韵差异。黄妙芸(2010)指出马来西亚华语里“设计”另有“陷害”义,“对付”另有“严厉惩罚或处分或追究”义;“聆听、亲临”在普通话里为褒义词,而在马来西亚华语里为中性词。黄华迎(2014)指出马来西亚华语里“不劳而获”可以有褒义用法,“炮制、倾巢、一小撮”等有中性用法。叶中扬(2016)列举了马来西亚华语特色的缩略名词“表罪”和“霾害”的贬义用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侯雅丽(2015)有意识地统计出820个普通话的语义韵倾向词,并与新马泰华语进行了比较。其结论是790个词语具有相同的语义韵倾向,30个词语具有不同的语义韵倾向。
上述成果无疑有利于我们认识华语词语语义韵变异情况,但客观而言,就某一类词语语义韵进行深人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在前贤基础上,基于语料库数据有意识地聚焦探讨马来西亚华语名词语义韵变异情况,我们选取目前发现的变异较为明显的部分词语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现象进行解释。本文语料主要来源于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东南亚华文媒体语料库”马来西亚华语部分,计有69,006,677字次。
展开论述之前,还有必要对语义韵这一概念进行说明。语义韵(semanticprosody)主要用来指词汇语义、语用层面的韵律现象。卫乃兴(2002)较早将这一概念和研究方法介绍到国内,他认为“一定的词项会习惯性地吸引某一类具有相同语义特点的词项,构成搭配,由于这些具有相同语义特点的词项与关键词项在文本中高频共现,后者就被‘传染’上了有关的语义特点,整个语境内就弥漫了某种语义氛围,这就是语义韵”。王泽鹏、张燕春(2005)指出语义韵是“一种搭配现象,它是指某些词语由于经常同具有某种语义特征的语言单位共现而产生的一种语义色彩。这种语义色彩可能是积极的,可能是消极的,还可能是中性的”。语义韵与褒贬义不尽相同,褒贬义是指附加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附属意义,用来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它是词义的组成部分。因此,褒贬义是词义本身具有的倾向,而语义韵强调搭配显示的倾向,例如传统认为“成果、结果、后果”依次为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但是语料库视角的语义韵研究发现,从概率上讲,“结果”并不是简单的中性词,而是72.5%左右的用例都为消极倾向(姚双云,2007)。还有一种错综语义韵是指“关键词既可以吸引消极词项也可以吸引积极和中性词项,由此形成的一种错综语义氛围”(卫乃兴,2002)。
1.马来西亚华语抽象名词语义韵变异情况考察
抽象名词是一个开放而又特殊的名词下位类别。从意义特征上看,抽象名词所指称的事物看不见、摸不着,相关概念往往虚幻、空灵。张伯江(1994)曾指出“抽象名词并非人们对有形实体认识的结果,而往往是反映了人们关于抽象事物的概括,其内涵的实体意义和性质意义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从语义韵角度来看,抽象名词变异的可能性较大。方清明(2015)对《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里的154个抽象名词的语义韵进行了考察,我们据此比较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里抽象名词语义韵的变异情况。
1.1消极语义韵对应消极、中性语义韵先请看这类词语的词典释义:
[论调]议论的倾向,意见(多含贬义):悲观的~|这种~貌似公允,很容易迷惑人。(《现汉》2014:854)
[气焰]名比喻人的威风气势(多含贬义):~万丈|~嚣张。(《现汉》2014:1027)
[野心]名对领土、权力或名利的大而非分的欲望:~家|~勃勃|狼子~。(《现汉》2014:1027)
这类抽象名词在普通话里为贬义词,多用于消极语义韵,但是在马来西亚华语里不仅有消极语义韵用法,还有中性语义韵用法,例如:
(1)文章主张回教并不允许暴力对抗刊登亵渎回教先知漫画的行为,还呼吁原谅“无知”的人,论调相对温和。
(2)官方论调认为,媒体应该谨慎处理“敏感议题”
(3)这种论调的基本假设,礼尚往来其实是人性逻辑。
(4)那一年甲洞的街道上,年青人的心像迎风摇曳的红旗一般,热情澎湃、气焰高涨。
(5)携带打破全国纪录的气焰,胡健明在随后进行的男子50米蝶泳再展威力。
(6)一名基层领袖最近对《独立新闻在线》说:“州主席(蔡细历)虽然年纪较大,但野心还在;无可否认,他的基层功夫的确做得好,过去多年來积极培训年轻人,以后如果竞选更好的位子,条件更好。”
(7)双方在本季展示野心,大肆购入强援增添实力,向英超诸强展开轮番冲击。
上述例(1)~(3)里“论调”并无贬义,这从“论调相对温和、官方论调、礼尚往来”等相关表述就能看出。这些“论调”语义上是“观点、立场、论述”的意思,因此属中性语义韵。我们在马来西亚华语语料库中检索到“论调”中性语义韵62例,占总数328例的19%。例(4)里“气焰高涨”与“热情澎湃”共现,“气焰”相当于“气势”。例(5)里“气焰”相当于“势头”。统计发现,“气焰”中性语义韵24例,占总数105例的23%。“野心”在例(6)里相当于“雄心”,在例(7)里相当于“计划”,都是中性语义韵。统计发现,“野心”中性语义韵58例,占总数383例的15%。上述三个词语在马来西亚华语里中性语义韵用法的比例都不超过总数的四分之一,依然以消极语义韵用法为主。
1.2积极语义韵对应错综语义韵
这类情况最典型的用例就是“事迹”。我们先看词典释义:
[事迹]名个人或集体过去做过的比较重要的事情。(《现汉》2014:1187)
方清明(2015)指出普通话里“事迹”为积极语义韵的抽象名词,经常的搭配有“感人的事迹、动人的事迹、英雄事迹、模范事迹、先进事迹”等,侯雅丽(2015)指出“事迹”在新马泰华语里体现出中性语义韵倾向。学界对语义韵的分类和定义有不同见解,观察侯雅丽(2015)的分析,按照我们的理解,“事迹”在马来西亚华语里不是中性语义韵倾向,而应该是错综语义韵。例如:
(8)槟州首席部长丹斯里许子根博士在受邀致开幕词时披露,赵文把孙中山演活了,让全世界华人有机会看到这位革命先驱在槟城的事迹。
(9)如果再不书写,这些曾经辉煌的事迹,终究会完全消失不见。
(10)对于这些相关的知识与了解,我总是求知若渴,通过各种方式如登庙造访、搜集事迹、摄影等方式,从而进行自我探索与研究。
(11)文学营的首项重点活动是《老槟城.老生活》座谈会,由杜忠全讲师主讲,内容皆是围绕槟岛的古老事迹,包括槟城乔治市的起源及生活文化。
(12)媒体在他登上州务大臣位置后,并没有进一步挖掘其贪污事迹,显示媒体实乃按照巫统内部势力操控的绳索,选择性地报道政治人物贪污新闻。
(13)鲍威尔最为人记得的事迹,是攻伊前夕在联合国安理会展示伊拉克发展大杀伤力武器的“证据”,他后来称那是他人生的一个“污点”。
(14)1992年,担任联合劝募协会执行长多年的威廉阿拉莫尼涉及挪用公款的事迹败露,令许多捐款人信心动摇。
例(8)(9)分别讲述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先驱事迹”“辉煌的事迹”,这表明“事迹”具有积极语义韵。例(10)(11)里的“搜集事迹”“古老事迹”相当于“搜集往事”“古老往事”的意思,这两例都属于中性语义韵。例(12)里“贪污事迹”相当于“贪污丑闻”,例(13)里“事迹”与“污点”共现呼应,相当于“劣迹”的意思。例(14)里“事迹”是“丑闻或犯罪事实”的意思,这三个例子说明“事迹”具有消极语义韵。我们对马来西亚华语语料库里“事迹”的312条用例进行了穷尽分析,其中积极语义韵191条,中性语义韵52条,消极语义韵56条,语境信息不足无法判断语义韵的13条。上述数据说明,马来西亚华语的“事迹”是一个典型的错综语义韵抽象名词,虽然积极语义韵用例最多,但是中性语义韵和消极语义韵实例并不少,这与普通话里“事迹”一边倒地倾向于积极语义韵形成鲜明的对比。
2.马来西亚华语指人名词语义韵变异情况考察
人的活动常常是认知和语言表达的焦点,这种焦点作用必然反映在词汇上,即“人们对词义单位划分的细致程度看来是有等级的,当这种区分对社会生活、对思想表达、对阅读理解、对交际显得非常必要时,词典会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这种要求。……对’人’一词特指的内容尤为关注,区分得最细”(符淮青,1996)。因此从语义韵角度来看,指人名词也应该有变异的可能。
2.1指人名词“分子”的语义韵变异考察先看“分子”的词典释义:
[分子]名属于一定阶级、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积极~|投机~。(《现汉》2014:385)
从上述释义来看,似乎“分子”的语义韵并不太明显,但是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倾向性的表现。先看普通话的情况,通过对“国家语委语料库”的考察,我们发现“分子”多出现在“恐怖分子、犯罪分子、投机分子、变态分子”等搭配中。抽取语料库里200条含“分子”的例句考察发现,183条表现出消极语义韵,占总数的91.5%,17条表现出积极语义韵,占总数的8.5%。普通话里“分子”的积极语义韵用法多限于“积极分子、先进分子、知识分子、优秀分子、进步分.子、精英分子”等搭配。总之,在普通话里“分子”表现出消极语义韵的概率远高于积极语义韵。
马来西亚华语里“分子”也有大量的消极语义韵用法,如“恐怖分子、投机分子、滋事分子、激进分子”等等。我们考察马来西亚华语语料库里200条含“分子”的例句发现,消极语义韵为154条,占77%,积极语义韵为46条,占23%。马来西亚华语里“分子”的积极语义韵用法是我们考察的重点,例如:
(15)历史证明,只有经过考验的改革分子才能为社会带来正真的改革。
(16)许多人权运动、社会运动分子都出席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反操控新闻黑手联合行动”
(17)你要当被利用来消灭华小的一把刀,还是维护华小的华教分子?
(18)凯瑟琳认为,欧洲国家成功和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她成功打击民族主义,以及确保与有远见的重点分子之间的合作没有离开原定进程。
例(15)中由“为社会带来真正的改革”可以看出“改革分子”的积极语义韵。例(16)中“人权运动、社会运动分子”与“出席”这一动词相搭配,体现出积极语义韵。例(17)“华教分子”与“消灭华小的一把刀”反义对举,体现出积极语义韵。例(18)“有远见的重点分子”的积极语义韵体现在与“欧洲国家的成功和解”的搭配使用上。普通话里的“积极分子、先进分子、精英分子、进步分子”等,在马来西亚华语里也大量使用。上述分析总结为表1。
由表1可以做如下分析:第一,虽然普通话和马来西亚华语里“分子”的语义韵有重合之处,但是比例不同。马来西亚华语“分子”的积极语义韵比例明显高于普通话。第二,马来西亚华语里有些积极语义韵搭配是普通话里没有或者较少使用的。
2.2指人名词“人士”的语义韵变异考察我们先看词典释义:
[人士]名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物:民主~|各界~|党外~|爱国~。(《现汉》2014:1093)
上述释义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人士”的积极语义韵倾向。我们先看普通话里的情况,考察“国家语委语料库”里200条含“人士”的例句发现,积极语义韵为47条,占23.5%,如“进步人士、权威人士、成功人士、优秀人士、杰出人士”等等。中性语义韵为153条,占76.5%,如“宗教人士、新闻人士、知识界人士、北京人士、各界人士”等等。普通话里尚未发现“人士”的消极语义韵用例。
我们考察马来西亚华语语料库,抽取200条语料分析发现,积极语义韵为9条,占4.5%,比例低于普通话里“人士”的积极语义韵,相关搭配有“热心人士、有心人士、善心人士”等。中性语义韵为180条,占90%,比例高于普通话里该词的中性语义韵。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即使都表现出了中性语义韵,“人士”在普通话与马来西亚华语里的使用情况亦有区别,如“华教人士、华团人士、驾车人士、公众人士、爱狗人士、市场人士、乐龄人士”等,普通话里基本没有这些用法。例如:
(19)许多驾车人士投诉,他们无法从主流媒体获取路况资讯,走了许多冤枉路。
(20)先到的爱狗人士都混在一般游客里,没有声张,少数被公安发现的爱狗人士,随即被带走。
(21)但是合作三、四年之后,从政的华教人士已经开始从国阵政府的角度看华教问题。
更为特别的是,我们发现“人士”在马来西亚华语里有消极语义韵用法,在抽取的200条语料中有11条,占5.5%。例如:
(22)他有承认也许他的表达方式有欠圓融,导致不负责任的人士有机可乘,蓄意歪曲。
(23)他指出1953年扣留间法则并不允许警方要被拘捕人士脱光衣服或者拉耳朵蹲站。
(24)他说,公众人士应该关注身边的人事物,甚至身为一名雇主也应该了解员工的背景资料,若是曾犯罪人士,应该多加注意和小心。
(25)每年平均都有1万份大马护照被报失,当中有一些被个别售卖给一些不法人士。
(26)像这种贫穷人士为了一间简陋的廉价屋奔波数十年,州行政议员入住价值四百万元豪华官邸的事情,实不应发生在自我标榜的先进州里。
例(22)~(26)里“人士”分别与“不负责任的、被拘捕、曾犯罪、不法、贫穷”等成分相搭配,由于这些短语具有的消极意义,使得“人士”具有了消极语义韵。类似用法还有“无家可归人士、勾心斗角人士、贪污人士”等等,以上例句在普通话里可能会被看作错误的表述。这些表述也很难用词典释义来解释。因此马来西亚华语里“人士”是语义韵变异较大的一个词语。上述分析总结为表2。
由表2可以做如下分析:第一,在普通话里,“人士”多用于积极语义韵和中性语义韵,其中普通话里“人士”的积极语义韵使用频率高于马来西亚华语,中性语义韵使用频率低于马来西亚华语。第二,马来西亚华语里“人士”有消极语义韵用法,而普通话却没有。
2.3马来西亚华语里“人士”和“分子”的混用情况
在普通話里,“人士”和“分子”是两个具有明显语义韵差别的词语。一般来说,二者不能替换,如“犯罪分子、爱国人士”不能用.“犯罪人士、爱国分子”代替。在马来西亚华语里,“分子”和“人士”却有了混用的情况,例如:
(27)a.他建议加强或修改该局在籍法令,严惩对付所有犯罪人士。
b.他们被授权展开制止犯罪活动的
巡逻工作,以及逮捕犯罪分子的任务。
(28)a.15名环保人士不遗余力,积极推动新加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
b.环保分子和科学家因此呼吁富裕
国家减少废气排放量,缓冲暖化趋势。
(29)a.友协前身是诗巫友谊协会,于1997年7月7日成立,由一批曾参与反殖运动的爱国人士,为延续昔日情谊而成立的联谊性社团。
b.他们鲜少谩骂,但是他们是有力
量的,因为他们把自己当作当时的爱国分子,继续着未完成的民族事业。
例(27)~(29)显示,马来西亚华语里‘人士”和“分子”可以混用,这说明马来西亚华语词汇表达的多样性。正如叶中扬(2016)所述,“表达相同的概念时,马来西亚华语相比于普通话有着更多样的表达方式”类似的情况还有“人权分子人权人士、活跃分子/活跃人士、改革分子/改革人士、特权分子/特权人士、学运分子/学运人士”等等的混用现象。
3.马来西亚华语政治名词语义韵变异情况考察
3.1政治类名词“党魁”的语义韵变异考察我们先看相关词典释义:
[党魁]名政党的首领(多含贬义)。(《现汉》2014:261)
由词典释义可以看出普通话里“党魁”为贬义词,常用搭配为“黑手党党魁、纳粹党魁”等。但是在马来西亚华语里“党魁”多用于中性语义韵。例如:
(30)国阵三个成员党的党魁对巫统只有声声感激和赞赏,没有只字批评或异议。
(31)除了旺阿兹莎在答东埔的选情稍微令在野党不敢掉以轻心,普遍看好其他三名党魁轻易告捷。
(32)出席会议的成员党党魁一直表明支持阿都拉巴达威的领导。
(33)(他)1996年以自由党党魁身份,贏得大选,担任总理至今。
(34)若林敬益要为许子根拉票,他应辞掉党魁身份,才能名正言顺么!
例(30)~(34)中“党魁”仍然是“政党的首领”的意义,但是不含贬义色彩。从例句来看,“党魁”具有了中性语义韵。我们考察了马来西亚华语语料库中200条语料,没有发现消极语义韵的用法。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马来西亚华语里“党魁”一词的语义发生了变异,其贬义色彩消失,呈现出中性语义韵。
3.2政治类名词“政客”的语义韵变异考察我们先看“政客”在词典中的释义:
[政客]名指从事政治投机,玩弄权术、谋取私利的人。(《现汉》2014:1609)
从上述释义来看,普通话的“政客”属于贬义词,语料库中常用的搭配有“无耻政客、政客毒瘤、另有图谋的政客、肆无忌惮的政客、两面三刀的政客”等等。在马来西亚华语里,“政客”也可以用于消极语义韵。例如:
(35)目前,马华公会内部也有一些人不满一个已经下台退位的过气政客,还要强霸党的资源。
(36)我们不止要摒弃贩卖恐惧的无耻政客,也要拒绝憎恨自由的不肖传媒。
例(35)(36)中“政客”与“过气、无耻”相搭配,由于这些词语具有消极意义,使得“政客”具有了消极语义韵。“政客”的这一用法与普通话里相同。我们通过考察马来西亚华语语料库发现,200条有效例句中,消极语义韵为156例,占总数的78%。
除了消极语义韵外,“政客”也能用于中性语义韵,这种用法类似于普通话的“官员”。例如:
(37)如今,在澳洲的公会与政客共同努力下,一些本土企业开始三思将它们敏感数据业务外包的计划。
(38)大选的种种现象,是否就是选民与政客长久以来建立的互动模式。
(39)淡马锡在当地拥有种植园、大型购物中心和银行等各种资产的大量股份,招来当地一些民间团体和政客们的猜疑。
例(37)中“政客”与“澳洲公会”并列,与“共同努力”搭配使用,使“政客”具有了中性语义韵。例(38)“政客”与“选民”并.列,例(39)中“政客们”与“民间团体”并列都使“政客”失去了贬义色彩,体现出了中性语义韵。我们通过考察马来西亚华语语料库发现,200条有效例句中,中性语义韵为42条,占总数的21%。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马来西亚华语里出现了“政客”与积极词语共现的情况。例如:
(40)他是马来西亚人际关系最好的一位政客。
(41)自独立以来,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远快过周边邻国;毫无疑问,这其中有政客们的功劳。
(42)他们只是一群为了捍卫本身权力和利益的政客。
例(40)~(42)中“政客”与“人际关系最好”“功劳”“捍卫”等搭配使用,这些词语具有的积极语义使得“政客”具有了积极语义韵。这类用法在语料库抽取的200条有效语料中只发现了2例,虽然比例不高,但是这起码说明在马来西亚华语里“政客”表现出了积极语义韵。普通话里尚未发现这一用法。
3.3政治类名词“领袖”的语义韵变异考察我们先看“领袖”的词典释义:
[领袖]名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等的最高领导人。(《现汉》2014:261)
普通话里“领袖”侧重指国家或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因此不但用于积极语义韵,而且具有庄重色彩,如“领袖人物、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著名的领袖、敬爱的革命领袖”等等。虽然马来西亚华语里“领袖”一词也可以指国家和党派的最高领导人,但是其搭配并不局限于此,如在马来西亚华语里可以说“学生领袖、华小领袖、球队领袖、黑帮领袖”等,这种搭配范围的过度泛化,使得“领袖”的庄重色彩下降,带来了语义韵的变异,这种变异首先体现在中性语义韵上。例如:
(43)我现在出名了,成了球队领袖,但球队的领袖光得分不行,一个人得分并不能保證球队贏球。
(44)不同学生组织的学生领袖上前发表简短的演说,神情激动:“不要挑战大专生”。
(45)我们看到民政党领袖说应该废除此法令,似乎在执政党里只有巫统赞同这个法令。
例(43)(44)中“领袖”与“球队、学生”相搭配,“领袖”由“政党领导”泛化为“球队领导、学生领导”,使“领袖”失去了庄重色彩,具有了中性语义韵。例(45)中“领袖”仍然指“政党领导”,但是从句子的语义来看,“领袖”具有中性语义韵。我们统计语料库中200条有效例句发现“领袖”的中性语义韵用法为137条,占总数的68.5%。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马来西亚华语里“领袖”的消极语义韵。例如:
(46)警方指他是雪兰莪万挠区的黑帮领袖,于是在2004年4月29日援引《紧急法令》扣留他。
(47)她表示:“贪污是不大可能被提及的主要议题,我们必须承认,人民对那些滥权的领袖是多么地不悦。
例(46)(47)中“领袖”与“黑帮、滥权”等具有消极意义的词语相搭配,使得“领袖”表现出了消极语义韵。我们对马来西亚华语语料库中含有“领袖”的200条有效例句进行分析发现具有消极语义韵的有27条,占总数的13.5%。马来西亚华语里“领袖”的这一用法是普通话里没有的,这也说明“领袖”在马来西亚华语里发生了较大变异。
4.余论
以上我们考察了马来西亚华语名词语义韵的变异现象,具体探讨了抽象名词“论调、气焰、野心、事迹”、指人名词“人士、分子”和政治名词“党魁、政客、领袖”的语义韵变异情况。事实上,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在语义韵方面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名词上,在其他词类中也有所发现。动词“充斥、笼络、热衷、揭发、拉拢、势必、对付、套取、散播、流传、流露”等词语的语义韵在马来西亚华语里也出现了变异,如普通话里“揭发”往往表现出消极语义韵,我们一般说“揭发罪行,揭发丑闻、揭发黑幕”等等,而在马来西亚华语里也可以说“揭发一宗悲情异国同性恋曲、揭发事件”等等。
造成马来西亚华语语义韵变异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调查发现闽南方言中的一些词语还保留着与马来西亚华语相似的用法,如在闽南话中“领袖”一词有“领导”义,可以与消极意义的词语搭配使用。除了闽粤方言的影响外,也不排除语言接触可能会造成马来西亚华语的变异,如台湾地区“国语”中“不法人士、犯罪人士”的用法有可能对马来西亚华语中“人士”一词产生影响。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也会影响语言的使用,如马来西亚的“选举文化”造成“政治名词”的频繁使用,使这些词语的用法产生泛化。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由于地理的阻隔,普通话和马来西亚华语在各自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带来语义韵的变异。我们认为马来西亚华语语义韵变异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层次的,这一问题也是后续研究值得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陈雪银2007“鼓吹、窝心”二词在汉语与新加坡华语中词义分化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符淮青1996“词义成分一模式”分析(表动作行为的词)[J].汉语学习(5).
方清明2015《现汉》抽象名词语义韵标注的定量定性研究——基于语料库和Antcon3.2.4w技术[J].辞书研究(4).
郭熙1989论大陆与台港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异[A].载深圳教育学院深港语言研究所(编),双语双方言[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黄华迎2014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3).
黄妙芸2010从汉语走向国际化看区域华语词汇变异——以马来西亚为例[J].八桂侨刊(4).
侯雅丽2015普通话的语义韵倾向词及其与新马泰华语的比较[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苏金智1994台港和大陆词语差异的原因、模式及其对策[J].語言文字应用(4).
王泽鹏,张燕春2005语义韵律理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徐丽丽2016抽象名词“看法”“想法”“说法”的语义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卫乃兴2002语义韵研究的一般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4).
姚双云2007连词“结果"与“所以”使用差异的计量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
叶中扬2016马来西亚华语名词多样性考察及其意义[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伯江1994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J].中国语文(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2014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
周清海,萧国政1999新加坡华语词的词形、词义和词用选择[J].中国语文(4).
周烈婷1999从几个例子看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的词义差别[J].语言文字应用(1).
Xiao,R.(肖忠华)&T.McEnery2006Collocation,semanticprosody,andnearsynonymy:Across-linguis-ticperspective[J].AppliedLinguistics27/1.
A Study of The V ariation of Semantic Prosody of Nouns in Malaysia Chinese
Li Yuhong' , Fang Qingming2
(I. College of the Humaniti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jilin 130000, China ;
2.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 ,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 Guangdong 510631, China)
Key words: nouns ; Malaysian Chinese; Mandarin; semantic prosody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case of Mandarin, Malaysian Chinese nouns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semantic prosody variation.Abstract nouns such as“lundiao( 论调),qiyan(气焰), yexin( 野心)”display neutral semantic prosody characteristics aswell as negative semantic prosody characteristics. While“shji(事迹)”in Mandarin has a positive prosody,“shiji" in Malay-sian Chinese contains a mixture of positive, neutral and negative prosodies. The Malaysian Chinese noun "fenzi(分子)”,when referring to people,contains a much higher positive prosody than its Mandarin counterpart. The noun “renshi(人士)”has negative prosody in Malaysian Chinese which is absent in Mandarin. The political term“dangkui(党魁), zhengke(政客),lingxiu(领袖)”also exhibit a varation in semantic pros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