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2-0147-01
信息技术是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在提升教学质量,拓展教学空间方面作用明显。本文提出了要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重建方面,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1.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预习
信息技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就是要开展预习活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推行高效预习活动。首先,教师要录制微课,将需要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用视频的形式进行记录,结合导学案,学生就会更为直接高效地进行预习活动。微课与导学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学习目标。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的主要目标,分项目目标等。第二,阅读提示。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之后需要找到的重难点问题等。第三,诊断补偿。设立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可以自我检测自己的阅读与预习结果。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形成独立预习的能力就必须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白了预习的最终目的不是课堂上就不听讲了,而是要根据预习结果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遇到不懂的问题,经过老师的指导,慢慢的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导学
信息技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第二步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导学,所谓导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借助教师的引导来完成学习任务。首先,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道德与法治需要学习的任务。例如:要下载一些和自然环境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这样可以在多媒体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环境危害有直观的了解,进而探索本节课的知识点。如果教师光是自己陈述,那么任务布置的内容没有多媒体图片或者是视频更为直接有效,学生的感受也不会更为真实。其次,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出分层次的学习任务目标。例如:珍惜水资源的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了三方面的任务图片:意识到水的重要性;感知我国水资源的稀缺和不平衡状况;培养自身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良好意识。这样学生就会对自己预习的结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能够从新的任务之中找出学习的新方向。另外,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活用教材进行知识点的点拨。例如:通过网络上的最新社会动向,适时对各种现象做出评价,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用积极的健康的东西占领学生的头脑阵地,对学生品德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向学生宣传和谐、民主、和善、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模拟情境展开应用探索
信息技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第三步,就是要模拟情境展开应用探索。在这个环节之中,教师要模拟生活之中的情境,让同学们能够在生活场景之中活用所学知识,用良好的道德行为标准、法律意识来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情境的创设要有生活场景,例如:“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情境创设还可以模拟一些法律节目,进行知识点的宣传与巩固。例如:模拟《道德观察》《法治在线》等法制节目,并对学生产生的焦点问题进行讨论,随时组织活动进行学习。当然,模拟的情境也要紧扣学习的重难点,最好能够覆盖所有的学习知识点,以情境突破来查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补偿教学。当然,任何情境的创设都离不开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音乐、图片、动画等气氛的烘托,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技术进行辅助支持。
4.多种情况拓展所学知识
信息技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最后一步就是要通过多种活动来拓展所学知识,主要拓展就是在课后实现的。首先,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对教材知识的章节、单元知识等进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再用网络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便于开展课后学习活动。其次,课后学习活的内容要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参加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国旗下演讲教育活动、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等。总之,当前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国道德和法治教学也提供了更强力的支撑,所以在课堂教育中将两者结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拓展学习空间。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索要依循“预习—导学—模拟—拓展”四个方面进行,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培养小学生的整体素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
參考文献
[1]尤登杰.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的分析[J].家庭生活指南,2018(12)
[2]张海燕.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数学课堂[J].新课程(综合版),2019(03)
[3]李长顺.核心素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运用[J].新课程(上),2019(02)
[4]陈换华.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J].新课程(上),2019(02)
>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