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山东聊城地区生活类民间歌谣的流变及其价值

2019-09-10 23:22周欣宁
青年生活 2019年23期
关键词:流传变异

摘要:对山东聊城地区流传的日常生活类民间歌谣进行分析,首先从歌谣的历史变迁与延展性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其次对照沿海地区的同主题的歌谣,分析地理环境对歌谣的重塑加工,关注流传变异过程中人民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社会与文化价值,挖掘其丰富蕴含。

关键词:民间歌谣;山东聊城;流传;变异

山东聊城身处山东半岛的内陆部分,拥有丰富的变迁历史和沿海内陆相交的独特地理位置,民间歌谣极为丰富。该地区民间歌谣,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历史与地理因素的重塑,于变异中逐渐延续了其独特社会文化价值,成为保存当地民间风俗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

一、聊城及周边地区歌谣在历史进程中的变迁

民间歌谣作为记载社会变迁最具生命力的口头文学,记录着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时代与歌谣相辅相生,历史的变迁影响着歌谣,歌谣的灵活性与生命力也使得它能在历史的维度之中继续变异、延展。

(一)历史变迁体现于歌谣流传

与聊城东阿相邻的平阴县有这样一首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人家吃肉咱喝汤,人家坐席咱端盘。有朝一日过好了,天天过年也不烦。”①其后有附记:“此谣流行于解放前”。同样的主题,在今天聊城东昌府区传唱的歌谣中,有着这样的变化:“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②二者相比,这一则歌谣将过年“吃肉”“坐席”的物质丰盛场面通过普遍化的方式削弱了,重点详细记录了过年时每日的习俗,其中“去买肉”、“宰公鸡”等短语也表现出了生活的富足、物质的丰盛,但其重心不在于此,而在于记录过年习俗,强调仪式感。

相邻的地区,同样主题的民谣,但表达的内容却完全不同,历史的变迁影响着歌谣的传唱。民间歌谣关注重心的改变体现出了民众心理需求的变化,进而体现出随着时代的变迁、物质的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和传统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歌谣在历史维度中的延展性

民间歌谣植根于日常生活,特定背景下产生的歌谣往往能够反映出这一时期社会环境的特殊性。特殊的时代背景终会消失,但此类歌谣的生命力并未随其土壤的消失而枯萎,相反,它以其独特的演变方式继续活跃在人们的唇齿之间。

比如,在聊城市莘县流传的这首《泡病号》:“罢了别明,阴了别晴,大小得点病儿,不喝疙瘩喝面叶儿。”③这首歌谣流行在解放前,长工给东家干活,而东家剥削长工,于是人民便用这种“泡病号”的方式与地主斗智斗勇,短短四句歌谣,不仅彰显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也表现出被剥削者的无奈与反抗。这首歌谣产生的土壤是带有时代色彩的,但历史的变迁并没有磨灭它的价值,如今东家地主剥削工人农民的社会场景早已不再,但 “大小得点病儿,不喝疙瘩喝面叶儿”这一句歌谣却流传了下来,经常在小孩生了病家长给孩子买好吃的时候使用,含义是:得病也有好处,要从两面看待事物。

歌谣保留其形式,却在历史进程中悄悄更换了内涵,今日之歌谣同其最初诞生之时所表达的意思不再相同,但充满智慧的民间文学形式却始终彰显着它在历史维度中巨大的延展性。

二、地理环境引发的变异

山东的半岛地形给民歌带来影响,东部沿海地区歌谣中呈现出的事物多富有海洋性,而西部内陆地区则更偏向于黄河流域的歌谣特征。

比如,在“娶了媳妇忘了娘”这一主题下,受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沿海和内地歌谣细节中所呈现的风貌完全不同。威海歌谣《有了媳妇不要妈》中唱到:“有了鱼,不吃虾,有了媳妇不要妈。”④用“鱼”和“虾”来比喻媳妇和妈,具有鲜明的海洋性色彩;再看聊城市阳谷县的歌谣《媳妇说话笑盈盈》⑤则出现了“草帽”、“烧饼梨”“炕洞”等等事物,生动地体现出了鲁西内陆地区的气候与风貌

此外,这一特点在描写自然事物的歌谣中表现地更为突出。长岛县歌谣《机帆船》描写海上的帆船,“走路跑得快,不怕风浪拦”⑥对比聊城临清市歌谣《剪窗花》,“大姐一剪铰头牛,跑到地里去拉耧”,⑦沿海地区歌谣中出现了“风浪”“渔虾”等具有渔业特色的事物,而内陆地区歌谣则更突出了与土地相关的农业生产,窗花的形状也是牛来耕地、云来下雨、春鹅下河,表现出农耕地区人民耕畜兴旺的美好愿望。渔歌与田歌的差别,正是地理因素对山东民间歌谣表现形式的丰富与区分,但都反应了人民生产兴旺的心理期待,表现了对自然地理的适应。

三、山东聊城民间歌谣的独特社会文化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民间习俗成为民谣的重要关注对象。比如,聊城市临清地区的《过年歌》中包含大量的民俗文化这首歌谣以其口头文学方便记忆和传播的特点,将春节时期每一日的习俗呈现出来,流传唱诵,经久不息,对研究聊城当地的春节传统具有很高的价值。其中“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和前文提到的“二十三,糖瓜儿粘”⑧二者相互對照反映了聊城当地的风俗与信仰:灶王爷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上天跟玉皇大帝汇报,因而家家户户在这天给灶王爷敬上“糖瓜儿”之类的食物,让他嘴甜说好话。此类风俗歌谣,蕴含着珍贵的民俗知识,彰显出了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了解某地区的生活方式与个性性格,都是重要的线索。

山东聊城地区的民间歌谣,承载着这一地区的历史,于其变与不变中展现着民间文学的流动性与延展性;同时,它也反应着这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同山东省烟台、威海等临海城市进行对比之下,其中呈现的特征便更为突出。民间歌谣是一个地区的具有着无限生命力的文学与文化符号,分析历史与地理中歌谣的流传与变异,更能发掘其背后珍贵的社会文化价值。

注释:

①③④⑤⑥⑦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山东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8年,第485页,第494页,第595页,第584页,第881页,第886页。

②⑧口述者:孟庆玉,记录者:周欣宁,采集时间地点:2019年5月28日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山东卷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歌谣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8.

[2]武鹰.山东民间歌谣简论[J].齐鲁学刊,1994(5)

[3]许英国.民间歌谣的社会功能初探[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

猜你喜欢
流传变异
世卫:Delta变异株正成为全球主要流行变异株
高祥杰
迎额头崩出的字
硕宝成长语录(二十一)
基因突变与生物变异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漫画
药王孙思邈
变异的蚊子
病毒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