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

2019-09-10 23:22蔡旭
青年生活 2019年23期
关键词:宝贵小男孩小孩

蔡旭

我小时候遇到过一个小孩。

小孩是天生机灵的长相:圆头圆脑,能说会道,眼神晶莹剔透。与人聊起天时,他会盯着人的眼睛,耐心地听。经常和一群同龄的小男孩子们在小区里追逐打闹,说起话来活灵活现,是一个“孩子王”。

我与他住在小区同一个楼栋,认识他很多年,是身为邻里的一个大姐姐的身份,看着他长大的。我在外上学许多年,偶尔回一趟家,还能收到小孩母亲带来的礼物,知道他的近况。所以我一直以为他长大后会是一个在哪儿都成事的男子汉,我以为依然能在多年回家后看到小孩成年后的身影。

可我再也没能再见他。

之后多次很后悔为什么没有在小区的草坪看见他时蹲下和他聊一聊天唠上几句,说不定可以改变他那单纯地、闭塞的、绝境中的念头。其实时代日新月异,现在的网游太多了,不只是当年的赛尔号,他完全可以学一学计算机以后把爱好做职业,谁能说小学数学不及格、天天爱玩游戏的小孩就应该定义成不聪明的差生呢?是他太聪明了,聪明懂事得让人心疼,于是没人去关注他自己的想法,包括父母。这个小孩就这么自杀了,我看着他去上幼儿园、去上小学,然后听到他最新的消息是小小年纪的他绝望地用一根蛋糕绳把自己勒死在家里,他妈妈加班回家后发现他的身体都凉透了。

我原以为,他会和我一起长大,用他聪明的脑袋活蹦乱跳地成长着,他会比谁都出色,在我不知道的角落。那些不会再发生了。小孩永远成了小孩。

今年4月的一个新闻报道说,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因为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受了母亲的批评,因而冲出车门,跳桥自杀。网络上上传了事件的视频,我看见那个小男孩跳桥抬着袖子抹着泪,没有一点犹豫纵身一跃。我想他应该思考过死亡许多遍,用他还没来得及认知更大世界更多可能性的想法,就作出了看似最能解决麻烦的行为——结束生命。我看见那个母亲瞬间跌坐崩溃,觉得这个小男孩完成了对这个母亲、对他在学校里收到的委屈一切的一切复仇。他一定是想着要让谁后悔,可是别人再后悔怎么抵得上他宝贵,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宝贵。我不敢看那个视频第二遍,心里无限的惋惜。他的那个年纪不知道世界广阔,他无法解决问题没有人听他诉说,就唯有想到以自杀这种最决绝的方式离开,而且是带着恨意,没留下告别。

谁在孩童时能真正的无忧无虑?我从不觉得他们这两个小孩是幼稚無知、不假思索地选择离开,相反,是他们头脑中的情感比旁人更盛,将死和解决矛盾联系在一起进行了很多次的预演才有了最后一次悄然而逝。

事情不该是这样的,花儿般的年纪原该是背小书包去上学校,就算学校的遭遇不尽如人意,但是倘若回到家里有庇佑他的港湾,凡有一丝能照亮他的温暖就不会想到去亲吻最冰冷的河水。未亡人的苦楚算得上什么呢?我自认无法真正体会他们选择那一刻时心中绝望的万分之一。

我想人人都知道生命宝贵,尤其是尚处孩童时期的小孩们,无论是心灵还是身体都是脆弱的,需要人们去呵护的。我们会为新闻中的社会事件或是身边的人事扼腕叹息,心痛不已,进一步去思考,父母与孩子之间如何达到一种相当的、互相之间的理解,如何不用互相之间语言的暴力去伤害彼此。小孩有小孩的烦恼,大人有大人生活的艰辛,彼此的快乐和痛苦,也许不能够相互通约。可是,总能够平心静气的坐下来,多一些理解和沟通。让小孩拥有更多被陪伴的时间和空间,让大人以冷静地温柔地方式传达情绪。会不会更好?

原生家庭这个词条一直反反复复地出现在社会问题的各个角落中被探讨。许多人说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伴随其终身的,如果一个小孩从小被否定,被冷落,不被理解,从而长大之后会出现各种性格或是心理上的问题,他们就无法学会爱与被爱。我反而想说,原生家庭更像一个伪命题。我们每个人都从出生起即拥有自己的父母和所在的家庭成长环境,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个人成长中必须经历的磨砺,是进入学校和走入社会之前的第一步。倘若刻意地去强调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阴影和伤害,或者主观性的强调自己童年所经历的不完美,也没有太大的进取意义。因为没有人能在成长阶段“完美”。作为小孩,能够保护自己最好的武器就是:继续坚强地活着。只有活着才能去抵御更大的命运里的挫折,迎接生存于世界上必须承受的生命之重,不断地学习和完善,寻找自己人生的答案。

小孩啊小孩,愿有来生,世界更好,还能重逢。

猜你喜欢
宝贵小男孩小孩
努力是最宝贵的天赋
扶起小男孩
小男孩
时间宝贵 等
云小孩(上)
懒小孩
漫画哲理
谁救了比丘国里的小男孩
绝对小孩
绝对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