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海是“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路,现已查明有136处水下文物遗址,亟需加强档案保护与研究。南海水下文物遗址具有受海洋环境影响较大、难于发现、资料采集困难等特点,其建档保护面临诸多困境,目前需要做好南海水下文物遗址资源普查工作,南海水下文物遗址档案人员培训工作,加强对水下文物遗址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开展南海水下文物遗址档案的保护抢救,做好对南海水下文物遗址的科学研究和档案整合。
关键词:南海;水下文物;海上丝绸之路
水下文物是指遗存于江、河、湖、海等水域之中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水下文化遗址类别通常分为古代沉船遗址、沿海海防遗址、水下古城遗址、古港口遗址、古造船厂遗址、盐业遗址、古村落遗址、古城遗址等。海南省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但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海南省管辖的南海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埋藏着大量以沉船为主的文物遗产,亟需建档保护。
一、南海水下文物遗址建档保护的重要意义
1.南海水下文物遗址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价值。南海已被发现的水下文物遗址有136处,居全国首位。其中,比较重要的水下文物遗址有些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北礁沉船遗址、甘泉岛唐宋遗址、华光礁沉船遗址;有些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南沙洲沉船遗址、珊瑚岛沉船遗址、浪花礁沉船遗址、玉琢礁沉船遗址等。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水下考古力度,已先后在西沙群岛海域发现120多处水下沉船遗址,水下文化遗存文化内涵丰富,有陶瓷器、铜钱、玻璃器、船板、碇石、石质建筑构件等,类别多样;遗存年代范围长,最早可至五代时期,晚则直至清代晚期,对研究我国航海史、海外贸易史、陶瓷外销史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2.南海水下文物遗址是我国民族世代在南海活动的重要见证。水下考古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还原真实的历史。对于南海水下文物遗址的考察,目前已经发现南海水下文物遗址最早的可追溯到五代。尤其是在2007年至2008年开展的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考古发掘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南海水下考古发掘,共挖掘出10000余件瓷器、船板511块,有种类繁多的宋元青瓷、影青、白瓷,精致的造型,精美的图案,令人震撼。根据专家推断,这是一只满载着中国瓷器等货物古代贸易商船,在前往东南亚进行交易途中,遭遇意外沉没。显然,这些“深躺”在南海之中的文物,是我国民族世代在南海活动的重要见证,勾勒出我国璀璨的航海文化。与此同时,在南海水域发现的外国沉船大多为中国的,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是在南海进行经济贸易活动的最早的国家。
3.南海水下文物遗址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南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等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渔民世代进行渔业生产的祖宗海。在大量航海活动中,受台风、海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相当多的船舶及其物品遭遇海难,沉没于浩瀚的南海之中,形成了宝贵的水下文化遗产。根据专家推测,在南海区域大约就有2000条以上的古代沉船,其中大部分为“海上丝绸之路”时期的商船。这些沉没在海洋的遗物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宝贵遗产,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民族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从目前在南海发现的136处水下遗址中,已经发掘出古代文物2万余件包括瓷器、铜器、铁器、船板等,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历朝历代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所以,加强对南海水下文物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保护,保护我国及相关国家的共同记忆,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搭建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南海水下文物遗址的特点
1.受海洋环境影响较大。对于南海水下文物遺址,最理想的保护方法就是原址保护。由于存在于复杂的海洋环境之中,南海水下文物遗址受海洋环境影响较大。从南海已发掘的沉船遗址的保存状况来看,海洋环境对沉船遗址影响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物理影响、生物影响、化学影响等若干方面。例如风浪、海流、潮汐都可能对水下遗存造成破坏,海水中的盐分和化学元素对水下文物产生侵蚀,海水对水下金属类文物带来腐蚀,海洋生物也会污损文物。
2.南海水下遗址难于发现。南海水下遗址位于浩瀚的大海之中,许多处于深水区,不易被发现。当地渔民在海上作业过程中最有可能发现沉船踪迹,因此,很多沉船遗址主要是通过当地渔民发现后,报告给当地政府,从而发现沉船遗址的。所以,海上作业的渔民最有可能先发现沉船并捞到文物。由于渔民大多缺乏文物遗址保护意识,不及时向相关管理部门报告有关信息,导致一些遗址没有被管理部门发现。
3.水下遗址资料采集困难。要保护水下文化遗址,第一步要查清水下文化遗址的基本情况,查明水下文化遗址环境特征和基本特点,建立水下文化遗址档案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数据库。虽然水下文化遗址考察的作业内容与田野考古大致相同,但由于位于水下,在陆上很容易完成的测量、拍照、取样等工作,在水下变得特别艰难,尤其是在南海深水区,相关作业更加艰难,资料和信息采集十分困难。
三、南海水下文物遗址建档面临的困境
1.文物保护意识淡漠。文物是我们祖先创造并世代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其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有责任来保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文物保护意识薄弱不是个别、偶然的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不光存在于普通群众中,而在政府官员群体中也普遍存在,尤其是后者缺乏保护意识,更容易造成文物破坏6[7]。从我国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亦或是普通的人民群众,还是相关的政府官员,文物保护的意识都比较差,这是导致文物保护工作一直处在较低水平的根本原因。
2.水下考古工作发展较晚。我国在1986年9月决定发展水下考古事业。同年1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成立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并承担了水下考古工作,中国的水下考古工作由此起步。2007年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决定开始对全国文物进行第三次普查。水下文物普查工作在这次普查中才大规模开展,这次普查算是进一步摸清了我国沿海和部分内水水域水下文化遗产分布情况;直到2009年,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我国正式成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职责是组织协调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0年,为了加强我国所辖海域内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海洋局签署了框架协议。
3.水下考古相关研究比较滞后。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前,中国的水下考古学还是一片空白。迄今为止,我国有关水下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的相关研究十分薄弱。通过知网搜索文献,发现目前关于水下文物的相关研究极其有限,尤其是与南海水下文物遗址的相关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是相关报纸的介绍,缺乏深度的资料分析。与此同时,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国内科研机构与国外相关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也不多,许多研究滞后于国际同行。
4.水下考古方法和技术较为传统。中国水下考古经过艰难的起步与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设备、技术、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多不足,水下考古方法和技术都较为传统。显然,水下文物存在于特殊的环境之中,其探测、打捞、保护等技术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撑。鉴于传统水下考古方法和技术手段难以满足当前水下文物保护形式发展的需要,探索新技术、新手段来支持水下考古工作,解决水下考古工作中的种种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目前,随着水下探测技术和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已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采用这些先进技术,为解决水下考古工作中问题带来了新动力。
四、加强南海水下文物遗址档案管理的对策建议
1.应用先进技术做好南海水下文物遗址资源普查。目前南海已经确定有136处水下文物遗址,其中,110多处集中在西沙群岛,其余分布在环海南岛、南沙群岛等地。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可通过先进的卫星遥感、深水探测等现代技术,对南海海域进行全面系统的资源普查,争取早日探明所有南海海域的水下文物遗址。
2.加强对水下文物遗址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文物遗址的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其信息记录的质量。而水下文物遗址档案资料比较复杂,涉及到遗址所在水域的海洋环境资料,包括所在水域的气象、水文、地质、地貌、污染源流、生态质量、植被分布和动物情况等;同时,在水下文物古迹发掘过程中,将会产生很多特殊的信息。若缺乏必要的记录,其性质等同于破坏水下文物。因此,必须加强对水下文物遗址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開展南海水下文物遗址档案的保护抢救。目前海南尚未建立起系统的南海水下文物档案管理系统,许多信息处于散乱状态,亟需开展南海水下文物遗址档案的保护抢救。首先,对破损严重的又有很高价值的历史档案文献及文物进行专业修复,第二步要对有价值的历史档案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利用现代技术建立“南海水下文物遗址”数据库和共享平台,为世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大量的详实的数据,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科研人员以及社会各界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第三步要联合“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同研究出南海水下文物遗址档案的保护抢救技术,整合全世界的力量对南海水下文物遗址档案保护抢救。
参考文献:
[1]付鑫鑫,海南水下文化遗产136处全国居首,文汇报,2016年7月26日,第005版
[2]赵叶苹,南海深处,厚积着中国人的行迹。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1月3日,第005版
[3]周慧敏《瞭望新闻周刊》中国南宋远海古沉船探秘,2007年第20期:60-61。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海南省高校科研项目《海南海上丝绸之路档案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Hnky2015-2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淑玉(1969-),女,辽宁绥中人,海南师范大学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海南特色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