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探究阅读

2019-09-10 07:22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19年21期
关键词:拿来主义鲁迅艺术

《拿来主义》的讽刺艺术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经典名篇,虽然写于1934年,解读文章必然要兼顾特定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特点,但今天当我们面对文明的对话,其思想依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接触、了解、接纳,以消弭文明之间的冲突。

“拿来主义”思想贯串于鲁迅一生的言行和著作中,比如他在《〈木刻纪程〉小引》一文中,就具体地指出:“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今天的我们,也应当努力践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思想。

本文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引号表讽刺

如: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其实,这里的“终不知后事如何”,是讽刺国民党政府打着在巴黎举办中国古典主义艺术展览的幌子,实则是将古董送人以取悦、讨好洋人的卑鄙行为。

引号一用,其借口的虚伪性、欺骗性,不言自明。

二、用“所谓”表讽刺

如: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

这里的“闭关主义”是指清廷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所谓”一词一加,作者对清政府错误国策的鄙视之心、藐视之态,展露无遗。

三、用动作细节表讽刺

如:“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此句的“捧”字,表示郑重、敬慕,讽刺了“大师”们崇洋媚外的丑态,无国格尊严。“挂”字表现其寒碜、可怜。因为只有几张画,却要一路地“挂过去”,以少充多,自欺欺人。

四、用反语表讽刺

如: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是显出一点进步了。

这里的“进步”一词是反语,是对当时国民党政府媚外求荣、欺世惑众行为的强烈讽刺,实际的意思应为“退步”“堕落”。

五、用吞住话头表讽刺

如: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并不想举出实例。

这里的“实例”暗指1933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的“棉麦借款协定”运来的剩余小麦、面粉和棉花,把别人送来的“残羹冷炙”当宝贝,真是太可悲了。

文章故意“吞住话头”,正好刺激读者去刨根究底,加倍留心其“实例”。

六、“顺手一枪”表讽刺

如: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这里的“做了女婿换来的”,便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短文阅读。

1.阅读鲁迅先生的《立论》,谈谈你对这篇“精警之作”的主旨的理解。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 he!He,hehehehe!’”

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

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既“拿来”又“送去”

正在进行的“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我们“拿来”了十五个国家的十八个城市的电视节目。人家的艺术,我们可以观摩、思索、借鉴,既开阔了观众眼界,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电视艺术,可谓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这是“拿来”。此外,还有“送去”。据了解,明年,本市将在汉堡举办“上海电影周”,在澳大利亚举办“上海儿童电影周”、上海杂技园,舞剧《大禹》将赴欧、美、加、日等国演出……真是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拿来”和“送去”,这便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会使我们文化更充实、更成熟。切勿一提“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鉴,我们就可大胆地“拿来”,也可大胆地“送去”。

(1)根据语境,具体阐发“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一句的含意。

答:

(2)第二段中所讲的“送去”与鲁迅先生批判的“送去主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

(3)“一提‘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的思想与下列哪一项相同( )

A.孱头 B.混蛋 C.废物 D.清醒的青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鲁 迅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里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它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嬉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绝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3.第一段说“我可记不真切了”,又说“仿佛看见”,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答:

4.第四段開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此段描写有两层含义,请写出来。

答:

5.这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请简要分析。(至少举两例说明)

答:写法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拿来主义鲁迅艺术
纸的艺术
孔乙己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阿迅一族
行走50国深思对西方“拿来主义”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拿来主义》教学案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