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一段“10后小朋友谈死亡教育”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网友一方面对孩子们的表达能力表示赞叹,另一方面也开展了关于死亡教育的讨论。有记者发现,近年来,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等部分高校相继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教授,写遗书、立遗嘱、参观殡仪馆等课外实践也逐渐列入教学内容当中。
无独有偶,3月27日一场“知生死·悟人生”感悟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在金华市殡仪馆举行。在这场集体人生“告别礼”上,几名志愿体验者躺进了“文明棺”,盖上了寿被,闭上眼睛进入“死亡”体验。低缓的音乐环绕着整个大厅,在场的每一位活动参与者、见证者与体验者一起保持缄默、思考生与死的意义。
举办这样一场入棺体验死亡的志愿活动,其目的是让人们真正的了解“向死而生”的意义,不是感受“每活着的一秒就是离死亡更进一步”,而是要人们深思“时光一去不复返”“一寸光阴一寸金”,要大家珍惜时间,明白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凡人终有一死,既然躲不开,就坦然面对。
多维解读
角度一:“死亡教育课”是一门人生必修课
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只有正确地对待死亡,才能更好地对待生命与生活、对待他人与自身。因此,以“死亡”为名的死亡教育,实则是一种生命教育。生命是宝贵的,也应是坚强的;在面对挫折与失意时,更应敬畏生命。接受了死亡教育往往能更加珍惜生命,从而以昂扬向上的姿态迎接人生中的挑战,积极乐观地生活、惜时如金地奔跑。“名为谈死,实则论生”的死亡教育,实在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门人生必修课。
角度二:感知生命可贵,不必“体验死亡”
我们大可不必为感知生命可贵而“入棺体验死亡”,死亡对人们来说本就很忌讳的事,难道让一个人躺在棺材里就能感知生命的可贵吗?其实,我们每个人对生命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领略到的人生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为感知生命可贵而“入棺体验死亡”大可不必。
角度三:懂得“生死”,方能向死而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了祖国而死,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就死得其所,就会千古流芳,永垂不朽。近日在四川发生的特大森林火灾中牺牲的30名烈士诠释了生死的意义,竖起了新时代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教育了我们,人要懂得“生死”,要死得其所。懂得“生死”,方能向死而生。
角度四:“死亡教育”不可无,谈“死”不必色变
死亡是每个生命体的必然归宿,既然死亡是必然的,我们大可不必避讳,也无需对其充满恐惧,不如欣然接受“死亡教育”。在欧美国家,死亡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一样,也是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只有极少数学校在尝试着进行死亡教育,显然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死亡教育本质上是生命教育,正所谓“讲死是为了更好地讲生”。所以,与其避讳不谈,不如科学引导。
“死亡教育”应成为全民教育
◎堂吉伟德
在传统教育中,死是一个很隐晦的词汇,人们总是很忌讳谈论死亡,并有意回避这个问题。活着的人很少思考死亡,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就少了直面死亡的勇气,更多是恐惧心态下的“谈死色变”,自然就不会在活着的时候去体验死亡的感觉,也就不会基于死亡而对生命与生存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只有直面死亡才会对生充满渴望,对“活着”这两个字有触及灵魂的理解。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灾难的考验,事故的磨炼,从生死关口走了一遭的人,对待死亡更加坦然淡定,对活着的机会则无比珍惜,不虚度每一刻光阴,不挥霍每一点时间,善待自己,活在当下。
向生而死,这既是一种辩证方法,更是一种价值认知。乔布斯说过这样一段话:“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死亡的意义其实就是生的价值,对死亡的理解有多深刻,对生的定位才有多精准。反过来讲,对死亡心存恐惧、无知、惊慌,就无法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大彻大悟,珍惜当下而非任意挥霍,也因为心存敬畏,所以才能驱使自己不断向前。
死亡教育其实就是生命教育,并且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命教育为目的的死亡教育在许多发达国家已开展多年并日渐成熟,对于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命观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比如自杀率越来越少,罹患抑郁等疾病群体的比例在减少。国内在这一方面却处于空白,并直接影响到生命教育和人生意义的效果,一些人无视生命意义和价值,既不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也不懂得善待和呵护他人,究其原因就在于生命教育的缺失。
“10后小朋友谈死亡教育”视频之所以引发关注,就在于死亡教育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尽管生命教育已实施多年,死亡教育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模式创新,除了一些学校开设死亡教育课程外,诸如躺在棺材内体验死亡,或者接受死亡模拟试验,写遗书、立遗嘱、参观殡仪馆等课外实践也方兴未艾。
不过这样的尝试和努力显然远远不够,受根深蒂固传统思想的影响,死亡教育不仅要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娃娃抓起,还应当从提高全民的生命意识出发,将死亡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以贯之,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在体验死亡的过程中善待生命,书写美丽人生。
(摘自“东方网”2019年4月11日)
青年观点
★贾合祥:生命是奇迹,死也是一次奇迹再造。人是宇宙万物之一,生死乃自然规律,死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生死观,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胡建兵:參加活动躺进棺里的人真能感受到死亡吗,殡仪馆搞这样的活动只是为了博人眼球而已。这样的“行为艺术”有违公序良俗,挑战公众的审美底线和社会道德的底线。
★许朝军:“死亡教育”正当其时,它能引导受教育对象正确对待生命、珍惜生命、珍爱人生。现实中屡屡上演的自杀悲剧和致命惨剧,背后无不渗透出对死亡和生命的轻薄和儿戏,更暴露出“死亡教育”的缺失和短板。
★杨玉龙: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死亡教育不仅要走进家庭,尤为重要的是,要使之成为一种学校教育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