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保庆
摘 要:高考试题因其典型性而彰显导向性。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第38题在命题立意、考查特点与解题思路等方面均蕴含重要信息。赏析试题的细微迹象,启示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与复习备考中要加强学科概念解读、拓展知识学习深度,提升高阶思维品质、培养学科关键能力,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全面提升专业素养。
关键词:高考政治;试题赏析;备考启示
认真分析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政治试题,可以看出当前高考政治考查中注重“价值引领、素养导向”的测评理念,这一点从第38题的命题立意和考查特点中可见一斑。
一、真题再现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货物贸易进口国、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口国,货物和服务年进口值均占全球1/10左右。
2018年11月,中国进一步降低石材、陶瓷、机电等1585个税目商品的最惠国税率,关税总水平由2017年的9.8%降至7.5%,平均降幅达23%。同月,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来自170多个国家、地区的3600多家企业参展,现场展示了法国葡萄酒、阿根廷红虾、美国智能车载空气净化器……进博会吸引了40多万名境内外采购商,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其中1/4以上为智能及高端设备。
中国扩大进口“大蛋糕”的清单上,既包括数控机床、智能终端、精密医疗设备、新型汽车、先进民用飞机等高技术产品,也包括个人电子产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等日用消费品。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
二、试题赏析
“欲为其事,必究其意。”每一道高考试题在其命题立意、试题特点与解题思路等方面均蕴含着非常重要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把握程度将直接关系到考生作答的准确性、逻辑性和全面性。具体到该典例则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1.命题立意
(1)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彰显中国自信
2018年以来,世界经济表现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肆虐全球;而在此背景下中国坚定不移地弘扬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开放包容的“改革开放精神”,主动降低关税,举办进口博览会,这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自身的要求,也是彰显中国自信与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国担当。习近平主席近年来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些战略性远见与举措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赞誉,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和世界经济舆论界讨论的焦点话题,而这一热点也必然会在中学生群体中引发广泛热议。因此,通过该题的考查,可以引领学生感悟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表现,激发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
(2)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增强政治认同
培养政治认同素养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最根本、最核心的任务。中学生政治认同素养主要体现在从认知、情感与行动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国家政治制度与基本政策等方面。而本题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考生结合自身知识积累与社会认知,通过情境材料提供的具象性文本数据,认识到当前我国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进口政策”对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助力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政治认同。同时,让考生通过思考试题规定的学科任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对“进口与出口”“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等概念关系予以辨析思考,提高透过经济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辩证思维力、知识迁移力等关键能力和科学精神素养。
2.试题特点
第一,情境材料“具象化”的呈现方式。综观2017—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第38题的情境材料,不论是“消费品供求结构性矛盾下企业的选择”“分析马拉松热不断升温的驱动因素”,还是“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其试题材料都延续了“具象化”的呈现特点,并未出现令人感觉艰涩隐晦的文本,而是更多采用实证性的权威数据进行具体化的文字表述。这一特点既符合考生由形象直观到理性思辨的认知规律和素养水平测量的试题命制要求,也有助于体现考生在高考试题材料阅读方面的公平性,可能会成为一種基本遵循延续在未来的命题要求中。
第二,高阶思维“可视化”的展现过程。提升高阶思维品质不仅是新课改背景下深度学习的重要特质,更是核心素养导向下学业评价的必然要求。高阶思维“可视化”也就是要求考生必须具备辩证思维力、自主建构力、知识迁移力等思维品质,将思路推导过程由逻辑起点到问题落脚点予以清晰而完整地展现出来的过程。本题属于典型的“A对B的影响或意义”的设问格式,A代表逻辑思维分析的起点或核心,B(本题中指“国内经济”)则代表着逻辑思维展开的方向与推导的空间,这个空间看似很大,但却有严格限制,限制条件是由B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决定的。而能否做到高阶思维“可视化”正是本题测评不同学生核心素养水平区分度的重要依据所在。本题的逻辑思维推导过程的“可视化”如图所示:
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第38题思维推导图
3.解题思路
从高考对学科任务的考查指向来看,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原理预测与选择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经济学相关知识对当前我国进一步扩大进口政策带来的影响做出预测,并在结果中作出选择,这背后其实都潜藏着命题者对学生行为表现的预期。而解答该类型的学科任务,首先,要依据学科知识确定“逻辑起点”。实际上,扩大进口的核心是“关税”问题,实质就是通过关税这一经济杠杆来影响国内生产与消费。其次,在解题过程中,需要考生在审题的短时间内结合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背景,迅速对“进口与出口”“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等概念的内涵进行辨别、比较,方能确定思考的方向,提高作答的针对性。当前,在我国对外出口遭遇不利因素的形势下,如何理解扩大进口对于提高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正是本题所要考查学生的关键所在。对于第二对概念中的“国内经济”则主要应从国内供给侧、需求侧、新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与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解决来思考,考生对该概念内涵的理解是否全面将直接影响作答的思维视野;对于第三对概念的理解也至关重要,如果考生能正确理解扩大进口的不利影响,那么对其积极影响的分析将会更加深刻,例如面临国外优质商品与服务的涌入,在竞争加剧情况下,国内企业在困境下的选择也正好是该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最后环节,考生需要做的就是结合所归纳提炼的材料信息,把审题环节所建立的答题逻辑呈现出来,该步骤也是对考生包含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提炼能力、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在内的思维品质的综合考查。
三、备考启示
“窥一斑而知全貌”,高考试题因其典型性而彰显导向性,通过对本例题的全面分析,启示我们在今后课堂教学与复习备考中要关注以下几点:
1.加强学科概念解读,拓展知识学习深度
强调基础是近年来高考政治命题的一贯原则,而重视基础首先强调的就是对学科概念的扎实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所涉及的学科概念一般可分为“学科基本概念”和“时政学术概念”两类。学科基本概念即教材和考纲所规定的概念,它是学生进入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通用性知识和素养,是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读社会现象的基础与前提。例如,对于本题中的“国内经济”“市场供给”“产业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概念的内涵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予以准确把握。时政学术概念则需要教师从承载学科观点的基本事实(主要包括国内外时政热点与基于社会实践形成的前沿动态)中加以甄别、选取。比如对本题中的“进口关税”“新动能”“动能转换”“进口贸易博览会”等时政学术概念就需要教师在备考中借助播放网络微视频、阅读主流报刊等多种方式予以适度解读,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此外,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关系”的论述,学业质量水平三是参加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1],这要求我们在备考教学中也必须拓展知识学习的深度。例如在对于本题的探讨中,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供求分析框架、产业升级理论、新发展理念等角度去思考,而且需要引导素养水平层次更高的学生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对接国际标准、反制贸易保护主义等更广阔、更深入的视域去拓展理解。
2.提升高阶思维品质,培养学科关键能力
思维品质是指学习主体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思维框架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创新的一种认知品质。当前,积极创新活动型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与自主辨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品质,形成关键能力,是我们应对新时期教学转型与素养测评的重要发力点。朱明光先生曾撰文指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成就学科核心素养之路要“凸显观点,关注过程”,并进一步强调,“所谓过程,即达成观点的过程。其意义不在于走什么程式,而在于有什么表现,不在于是什么答案,而在于有什么行為,不同于学科逻辑的演绎过程,是学习主体亲历亲为的思维和操作”[2]。从近年来全国卷的考查趋势看,试题越来越重视体现高阶思维品质的自主思辨过程。例如,对于本例题的分析中,就需要考生熟练运用经济学中“供求分析框架”“社会再生产理论”“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协调关系”等基本思维框架来分析与解决问题;考生必须理解扩大进口战略不仅体现出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而且更利于自身的发展,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而这也正是学生正确推理与作答所必须建立的逻辑思路。为此,要求我们在后续备考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这些共性的学科思维熟练掌握,形成学科关键能力,全面提升学科素养,而这也恰恰是学习本课程的真正目的所在。
3.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全面提升专业素养
新时代高考试题测评的新特点不仅在学业质量水平检测方面对考生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和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所强调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功能,就必须深入理解与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进策略的系统概括,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它能够有效改变以往政治课“高”“远”“冷”的弊端,有效提升课程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为此,我们在教学与备考中已不能仅仅满足于考点知识的落实,而应该适应改革的最新趋势,主动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推进“八个相统一”要求在教学中的实施,努力探索体现学科本质的教学策略。具体而言,一线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科价值的引领与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采用以议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究式教学、调研项目式学习或小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辨析与深度学习。此外,教师要明白议题中心教学中的“议题”除具有学科性、综合性、生本性、情境性等特点以外,还应具有“未完成性”,而这种“未完成性”所要达到的深度学习力与认知高度将直接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这需要一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做好备课前“功夫”,精心设置序列化的“问题链”,将学生的视域引向更为辽阔的空间,使其能在课后甚至更长远的时间里持续思考与关注,以真正体现为学生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的课程育人理念。
参考文献:
[1]韩震,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51.
[2]朱明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教,怎么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