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国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乡村产业作为解决乡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抓手,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基础,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成为当前乡村发展必须重视的课题。
准确把握乡村产业振兴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兴旺发展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经济源头,也是引领乡村振兴的动力关键,更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产业振兴,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高水平的产品、市场和要素的贡献。
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农村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能够推动农村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最终提升农业农村产业的驱动力、根植力和发展力。
带动增收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所在。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产业兴旺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充满活力是乡村产业振兴的衡量指标。一个充满活力的农业产业,能够构建起完善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让市场力量引领结构调整,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建立起发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面增强产业核心优势。
成都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些实践做法
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强动能,加快构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努力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2018年全市农业增加值541.7亿元,同比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35元,同比增长9.0%。
农业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生产功能,是农业的基本功能,产业兴旺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应以满足当地消费需求为主,突出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强调农产品的地域特色。成都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把都市现代农业纳入城乡一体的城市总体产业规划,聚焦优势产业,科学划定“三区”,积极推动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有效满足了城乡居民对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需求。
乡村产业形态不断丰富。坚持把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作为新时代成都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形态,大力实施“农业+”系列行动,高标准实施特色镇、乡村绿道建设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积极推动乡村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以乡村旅游、创意农业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壮大,以郫都战旗村、崇州竹艺村等为代表的“最美乡村”享誉全国。
产业组织方式加快转变。遵循“企业—产业—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圈”演进规律,按照“人城产”发展逻辑,加快建设天府优质粮油融合发展功能区等“7+7”现代农业功能区和重点园区,规划总面积达到1865平方公里。强化功能区(园区)科技创新驱动,创建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一期工程将于年底正式建成。
农业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要素资源配置的效率是绿色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优质高端要素资源与本土资源融合裂变,将催生强大的发展动能。成都致力于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制定出台“产业新政50条”“人才新政12条”“土地新政14条”“乡村振兴32条”等一系列新政策。积极探索形成“农业共营制”等新型经营方式,率先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制度、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制度,创新推出“农贷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现代农业经营机制不断完善。
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产业融合性不够高。全市农业产业融合趋势总体速度较慢,对乡村绿色生态资源价值挖掘不够,乡村旅游还有提质空间。二是农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现代农业功能区经济性还较弱,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实力还不够强。三是要素制约难题尚未完全破解。特别是“大棚房”整治后,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如何依法依规解决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难题,农业农村人才引进与其他产业相比还有差距。
下一步工作的几点思考
乡村产业振兴必须依靠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科技兴农。成都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聚焦高质量发展,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市场更加开放、要素加快集聚,全面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
要以现代农业功能区和园区建设为载体,推动产业加速集聚。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以“天府源”为引领的现代农业品牌体系,积极发展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二是加快建设“7+7”现代农业功能区及重点园区,促进上下游产业集约集群,带动形成5大千亿产业集群。三是全面推行“管委会+專业公司”功能区建管改革新模式,促进农业组织方式转变。
要以特色镇和川西林盘建设为重点,推动产业跨界融合。一是坚持“全域旅游”理念,以特色镇和川西林盘为新载体,注重植入旅游、康养等产业元素,大力培育新型农业形态,加快塑造生产生活生态消费新场景。二是打破原有行政区划,积极探索“特色镇+林盘+农业园区/景区”等建设模式,实现特色镇(街区)、川西林盘在产业发展领域的有机融合衔接。三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商业化逻辑,建立高效多元市场化运营机制,促进市场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要以重大项目促建为核心,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一是牢固树立“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理念,实施重大项目攻坚,完善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库,突出抓好中国天府农博园等省市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加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积极构建项目招引、落地、协调等全过程促建服务机制。三是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加快筹建成都农产品出口加工产业园,积极办好成都农博会等各类展会活动。
要以科技创新驱动为抓手,提升市场竞争力。一是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优化形成“一区、三园、N基地”建设布局,加快打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二是不断强化创新核心区与产业孵化园、创新集成示范基地的联动合作,积极与中国农科院共建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加快构建形成政用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三是加快培育一批实力强大的创新型农业龙头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
要以构建“三大平台”为突破,完善要素投入机制。一是以“农贷通”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突破点,建设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创新、开放、互联互通的“线上+线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二是以成都农交所为突破口,建设农村土地交易平台,努力实现以农村土地要素为主的农村各类产权有序规范流转。三是深入开展“农村专业人才引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千村万名后备干部孵化”三大行动,建设乡村人才培育集聚平台,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