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绿色发展,带给我们的是每个人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民生。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时代。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明确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公园城市”理念,是成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起点,也是成都遵循绿色发展理念的路径。成都要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公园城市是重要抓手。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提出:“我们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我们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公园城市理念规划建设城市,努力构建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和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新模式,坚持以“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为遵循,坚持奉公服务人民、联园涵养生态、塑城美化生活、兴市推动转型,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提供了新路径,在世界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成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努力在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探索路径、积累经验。2018年7月,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召开,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提出了“三步走”的建设目标:即到2020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公园城市特点初步显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自此,公园城市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深深打下了烙印。同时,公园城市也将成为一代又一代成都人不懈奋斗的目标。
公园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成都的时代课题,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成都实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公园城市探索的是一条在城市建设上,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公园城市是新时代的一种现代化的城市形态,是对传统城市规划理念的升华。它代表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相宜,代表着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的相融,代表着“人”“城”“境”“业”这四个元素的高度和谐统一。
公园城市的建设,是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始终的实践,它既有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创新”,也有开辟永续发展新空间的“协调”,还是“绿色”发展新路径的探索,更是构筑“开放”发展新优势,形成“共享”发展新格局的探索。
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公园城市处处都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公园城市,就是以“人”为核心推进城市建设,我们把过去城市发展的工业逻辑重新回归到人本逻辑,从以前为了更便利发展的“生产导向”转为高品质的“生活导向”。
也许未来,这种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以大尺度生态廊道区隔城市组群,以高标准生态绿道串联城市公园,科学布局可进入可参与的休闲游憩和绿色开敞空间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板,最终成为世界城市发展领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公园城市,是城市形态的和谐大美。它的美学价值,让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现代的城市跃然眼前。这座城市以绿道为脉络、以山川为景胜、以农田为景观、以城镇为景区,实现全域公园化,绘就锦绣天府新画卷,涵养着自然生态格局之美;这座城市坚持“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顺应城市、自然、人文等相互融合、有机更新的聚居形态,形成相对完整的绿色空间系统,描绘着大尺度公园城市肌理之美;这座城市围绕“师法自然、传承文脉、科技支撑、国际品质”开展风貌营造,充分展现城市独特的产业、历史、文化,营造蜀风雅韵的城市风貌之美。
公园城市不仅仅是美,它还有着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城市绿态,拥有着其特有的生态价值:看山,我们有依托“两山”区域,建设世界品质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富集区,林秀俊美的山地风光。看花,在按照集中化、特色化、多样化,推进城市增花添彩后,成都将“常年见绿、四季有花”,届时,不用等到“好雨知时节”,也能时时呈现“花重锦官城”的锦绣盛景。看林,公园边界被溶解了,融合自然景观后,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是沃野千里、茂林修竹的林盘景致。看水,在实施“蓉城碧水”保卫攻坚战,保护水生态系统,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构建河流湖泊湿地系统等一系列行动后,宜居水岸,水润天府的河湖景色将再次重现。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盛世美景,将进一步提升成都市民的幸福指数。
4500余年前的宝墩文化开启了成都悠久的城市文明史。战国时期张仪“因地相宜、立基高亢”修筑成都城,书写了2300余年城名未改、城址未迁的城市发展传奇。公园城市,将延续成都的千年文脉,彰显人文价值,构建传承创新、古今一体、别样精彩的城市文态。人文价值的彰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统筹历史文物保护和城市更新,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留住反映和留存城市风貌与文化特色的“乡愁”,体现人文温度与历史厚度,传承歷史延续城市文脉。二是核心价值引领发展天府文化。以城市公园体系和开敞空间为城市文化载体,发展“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营造多元文化场景,促进社会包容,塑造公共意识、增强社会认同。
公园城市,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它是以生产方式变革为“核”, 破除旧动能培育新动能,最终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公园城市彰显的经济价值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生产方式。首先,它将创新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引擎,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拥有创新驱动的绿色产业体系。其次,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将资源高效利用作为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将资源利用能效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清洁高效的绿色资源体系。再次,它把乡村作为体现公园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基底和最大载体,强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创新了乡村振兴的产业模式。最后,它顺应个性化、体验化、品质化的消费趋势,集聚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与“三城三都”建设相结合,通过打造新业态、培育新场景、创造新消费,培育高品质消费场景和新经济产业场景。
公园城市,是一场全民盛宴,市民既是公园城市的创造者,也是公园城市的享有者。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优雅的生活方式将成为公园城市生活价值的代名词。通过加强绿色宣传,建立引导市民參与的激励机制,增强市民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主体意识。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优化绿色公共服务供给,让市民在生态中享受生活、在公园中享有服务,形成健康、自然、和谐、关爱的居住文化,促进人文交流和群体融合,提升城市美丽宜居品质。为了让成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打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始终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实施“三治一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实施锦城蓝天行动。
公园城市还有一个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文化名城最时尚的创意表达、造福后代最宝贵的绿色产品——天府绿道。2018年5月启动的天府绿道规划建设,打造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为主体骨架的三级绿道体系和慢行系统。这条世界最长绿道约1.7万公里,建成后将再现《蜀川胜概图》天府胜景。
天府绿道是推动城市发展之变、生活之变、治理之变的驱动性工程,是推动成都走向绿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引领性项目。天府绿道建设的战略目标,是紧扣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战略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为本底、以产业为支撑、以田园为基调、以文化为特色,形成“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三级绿道布局”,构建绿色生态、功能、交通、产业、生活“五大绿色体系”,打造生态保障、慢行交通、城乡统筹、休闲游览、文化创意、体育运动、景观农业、应急避难“八大绿道功能”,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蜀川画卷,努力建设美丽城市、创造美好生活。
天府绿道建设,浓缩了公园城市建设的所有初心和使命:在创意设计上就推陈出新,以服务城市总体战略为引领,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坚持先策划后设计,持续与时代对标、向世界学习;在功能复合筑景成势,紧密结合功能分区定位、城市形态塑造、特色文化展示、区域发展链接有序安排建设时序,大力推行“绿道+”模式;在形态呈现结网成链,以绿道重构城景共融城市界面,变“车道区隔”为“绿道融合”,变“城市围墙”为“绿道环绕”;在价值实现上宜人兴城,深度挖掘加快转化绿道价值,持续放大绿道增值效应,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构建展示天府文化的“绿道故事卷轴”,提升成都国际消费中心能级,让更多市民享受“绿色福利”。
公园城市的这张画卷已经展开,这张集聚全球智慧、凝结社会共识、汇聚各方力量的画卷上的精彩,还需我们共同绘就。正如范锐平书记在首届公园城市论坛上致辞时说的那样:“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公园城市理念创新了营城模式,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相信,公园城市理念必将把人类城市文明推向新的阶段、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