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的路径研究

2019-09-09 16:01丁一
对外传播 2019年8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一带

丁一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①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争取和扩大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重要契机。一方面,为我国开展对外传播、提升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有益平台;另一方面,能够推动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因此,在对外传播中,要将“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建设放在关键位置,积极寻求国际共识,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本文在全面分析“一带一路”实施中面临的国际舆论形势、中国建构国际话语权的实践及效果、以及面临的话语挑战基础上,探索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路径,为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提供参考。

一、建构“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的现状

21世纪以来,中国在外交领域加强了对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视程度,取得了积极的实效。作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外交话语表达的重要部分,“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建构我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利用主场外交发出中国声音,提高话语存在和话语效力

在重要的平台和场合进行话语表达,提高话语效力,是建构国际话语权的基础。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借助主场外交的平台积极宣传中国理念、讲述中国主张,扩大话语表达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在面临国际上的具体实践问题和挑战时,中国也能够主动积极表明观点立场,担当大国责任,有效避免了失语的状态,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二)结合媒体平台改善话语体系,增强话语感召力和影响力

提升话语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抓住改善话语的媒体平台、重视改善话语的重要时机,用生动、亲切、鲜活的语言围绕中外交往历史上的佳话、取得的积极成就、以及体现人文主题的故事佳作进行表达,对于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众的友好交流、增强双方的传统友谊、共筑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具有促进作用。例如,2019年3月20日,在对意大利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意大利《晚邮报》发表题为《东西交往传佳话 中意友谊续新篇》的署名文章,指出早在两千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就让远隔万里的中国和古罗马联系在一起。进入当代,中意关系不断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要发挥两国“一带一路”合作的历史、文化、区位等优势,在多个维度打造新时期的“一带一路”。②

(三)依托创设国际组织和机构,提高制度性话语权的覆盖面

从国际话语权视角来看,积极创设国际组织和机构,能够有效扩大我国制度性话语的影响力。在现有国际机制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转变和完善,增加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性话语权。通过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强化了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对接机制,将共建“一带一路”同国际发展议程、各国发展战略、区域一体化进行有效对接、协同增效、合作协调,结合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多元化的形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二、提升“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的国际话语权的建构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国际世界的秩序和机制的建构依然由西方国家所主导,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进行话语表达、故事讲述、理念传播等方面,依旧面临困境,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际舆论表达存在偏差

“一带一路”倡议在部分国家遭遇曲解,不利于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究其原因,主要是西方主流舆论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以及相关利益的冲突等。此外,由于对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情民意了解程度有限,部分媒体在一些议题上保留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式,“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和传播还是容易出现片面化、歪曲化的解读,造成国际话语方面舆论表达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时,“一带一路”面临的最大风险并非来自沿线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是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对此发生的态度变化,致使“一带一路”相关话语尚未转化成国际的普遍共识,导致一些国家改变或放弃与中国的合作,损害中国的相关利益。

(二)国际话语表达主体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在“一带一路”国际话语表达的主体方面较为单一。官方话语占据了“一带一路”国际话语表达的很大部分,这就导致了“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成为官方政策宣示和推广的载体。媒体话语的表达不够多元生动,造成了“一带一路”国际话语传播力的减弱;学术领域的话语不够充分,使得“一带一路”国际话语缺乏综合的理论支撑;公众话语的传播平台较为单一,影响了“一带一路”国际话语在各国民间的有效传播。这些情况削弱了“一带一路”国际话语在国际上的认同度、感召力和说服力。

(三)国别区域话语研究有待深入

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精准传播,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历史文化、国情背景、政治体制、宗教信仰、价值理念等情况,深度分析并研判其发展基本现状、矛盾动因、发展动向,为提高传播效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只有用“本土化”的话语表述,选取贴近沿线各国受众思维方式的故事主题、文章用词、表达方式,才能在对外传播中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然而,我国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开展国别区域话语研究的智库机构、学术组织相对较少,具体深化国别研究、政策沟通、制度衔接和技术交流的内容有待健全。

三、提升“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的路径思考

面对在国际上面临的话语困境,中国在提升国际话语权方面还需要在战略构想、思想理念、方法手段、内容创新等方面探索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整体战略布局,多维设计“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战略

要想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的区域合作,在保证中国理念得以有效传播的基础上,推进与沿线各国的友好、平等协商,需要通过开展多边合作的方式进行整体战略布局。这不仅是国际环境的要求,也是对中国建构特定区域国际话语权的考验。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顶层规划设计。

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一带一路”话语主体。加强政府在官方场合的表达,通过积极引导大众媒体、学术组织、社会民间组织在“一带一路”倡议相关重点议题上进行主题策划、积极表达。结合各方话语的内容和影响力推进“一带一路”国际话语在国际组织、国家、区域的认同,寻求共识。

另一方面,要丰富“一带一路”话语内容的内涵。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实践,充分汲取来自于古丝绸之路经济文化活动带来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主动创新、丰富、挖掘其中的价值内涵,结合国际形势和新时代的特征,为“一带一路”话语内容注入深厚的价值表达。

(二)完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逐步推动“一带一路”国际话语创新

完善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运用恰当表述实现传播的实效性,需要对国际话语的内容、表述、表达、规则进行创新探索。

第一,要对“一带一路”国际话语的内容进行创新。在传播过程中,要重点加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表达,体现“丝路文化”、“丝路精神”等彰显“一带一路”历史文化底蕴特质的国际话语,突出文化价值取向和理念蕴意,增进与公众的友谊,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第二,要对“一带一路”国际话语的表述进行创新。在表述过程中,要遵循“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将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融入其中,避免使用“战略”、“地缘政治”、“海外利益”、“中国主导”等带有政治色彩的话语表达,要结合国际话语的表达方式,注重价值理念的融入和创新,如注重国际化、中国化的元素理念,运用“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互联互通”、“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等话语。

第三,要对“一带一路”国际话语的表达进行创新。在国家层面的话语表述上,突出权威性。通过高端外访中的演讲、多边会议中的发言、接受外国媒体的专访等途径,直接传递具有影响力的声音。在地方层面的话语表述上,要结合“一带一路”国内核心省份区域的现状和优势,凝练具有鲜明特色、独特价值的传播内容。在话语建构中,促进“中央统一性表达”与“地方多元化表达”相配合;在话语叙述上,促进“宏大立体叙事”与“鲜活个体叙事”相协调。

第四,要对“一带一路”国际话语的规则进行创新。以西方媒体对华报道来说,基本形成了三大话语框架,即“意识形态框架”、“利益竞夺框架”和“人道主义框架”。③因此,需要在熟悉国际框架的背景下,围绕不同领域国际对话的制度性内容,建立具有中国话语理念表达的多层次、多视角的“一带一路”国际话语规则,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传播提供基本遵循,赢得国际社会最大程度的共识。

(三)推动国际传播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话语传播

在对外传播中,要构建以官方话语平台、媒介话语平台、学术话语平台、公众话语平台为基础的“一带一路”话语传播平台。通过政府、媒体、智库、社会机构、各类国际会议、国际对话等拓展国际话语权载体。其中,国际话语传播的关键在于媒介传播。因此,媒介传播作为提升“一带一路”国际话语传播的平台,需要进行路径整合,优化创新。

在议题设置方面,要重点提升“一带一路”话语传播的国际议程设置能力。围绕传播效果的目標,在国际外交特别是主场外交主动表达“一带一路”议题、阐明中国理念、占领话语高地、积极引导国际舆论。此外,加强与各国媒体之间的联系,共同设置议题、进行联动传播。

在传播内容方面,首先要对国际新闻报道视角、报道基调和报道形态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推进典型人物叙述和小人物叙事相结合,本国话语表达和国际话语表达相融合,历史传统故事和现代文明故事相配合,丰富传播话语的多元表达。

在传播手段方面,要强化新媒体外宣思维,结合不同媒介载体,推进“一带一路”国际话语的互动传播。一方面,可以通过手机电视、多语种网站、APP新闻终端等新媒体,构建多语汇集、多元形态、视听交互、优势互补的“一带一路”国际话语传播格局。另一方面,可通过在Facebook、Twitter等国际网络社交平台发布相关内容,进行“一带一路”国际话语立体生动的传播。

在传播受众方面,要实施“一带一路”国际话语传播本土化战略,有针对性地向对象国家和地区受众进行传播。加强与“一带一路”本国媒体的合作,设置贴近公众历史文化、关注习惯的传播方式和内容,更好地获得认同;同时通过聘请、雇用等手段吸收本土专业化传播人才,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话语传播队伍,使传播内容更具亲和力。

(四)重视相关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意见领袖作用

国际话语权建构要重视专门人才的培养,为话语生产提供智力支持。要加强对几类人才的培养:一是翻译人才。即加大高校对相关语言人才的培养力度,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积累翻译人才队伍。二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具备新闻传播理论、跨文化交流能力、了解国际形势、掌握融媒体等技术表达方式的国际传播人才。三是法律人才。国际话语权涉及国际组织、国际法规、国际惯例等多种制度层面问题,亟需建立专业化法律素养的人才队伍。

专业智库是话语权人才培育的基石。一方面,要发挥民间智库的作用,主动设置议题,进行话题引领,研究内容要紧密围绕国际关注的热点事件。另一方面,要注重复合型研究学者的培养,特别要具备学术研究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素质。可设立“一带一路学”,从话语符号、范式、主题、路径等多个维度引领全球“一带一路”研究。④

要想提升“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话语权,还需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知华、亲华意见领袖的培养和资助,建立和发展良好关系,凝聚共识,统一价值,增进国际社会和沿线各国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相关国际话语的共识。

此外,为了避免国际话语的不恰当表达引起国际社会的防范心理,需要在遵循话语相关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加大对其效果的评估,把握好国际话语权各个要素内在的联系,推进其与综合国力、媒介传播、大众需求等方面的有益结合。

总之,从国际话语权建构的机遇与挑战来看,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背景下,我们有责任提升国家话语能力,树立开放、包容、负责的国家形象,不断提高国家话语权,巩固现有的国际地位,更好地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注释」

①《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902/c40606-30266110.html

②《习近平在意大利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央广网,http://news.cnr.cn/native/ gd/20190321/t20190321_524550232.shtml

③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2-93页。

④王文:《不妨考虑设立“一带一路学”》,《人民日报》2017年1月23日第5版。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一带
画与理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雷人话语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雷人话语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