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歌
电影剪辑上,有种制造悬念的特别手法:在画面尚未播出时,先放出未来情节的配音,诸如撞击声、炮火声、暗器声或开门声,声音一旦响起,立马就能抓住观众的耳朵,让人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下面的剧情中。其实,文学作品也可以用这样“先声夺人”的手法来展现。
写作时使用拟声词,首先要对拟音对象的特征有精准的把握和模拟。
“窗户上像有什么东西碰了一下,接着又像有人从楼上的窗子里撒了一把沙子,簌簌地往下落,后来这下落声扩散开来,规整得有板有眼,变成了潺潺的水声,琤琤淙淙地响起来,像音乐一般,散成无数小点……”——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赏析:这段话的翻译极美,“簌簌”“潺潺”“琤琤淙淙”一系列拟声词的应用,将雨点轻盈地敲打在房顶,缓缓流淌的声音变换,写得准确、生动而富有音乐韵律。
除了模拟声音,作为虚词使用,拟声词还可以直接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或状语,提高行文效率。
“峨眉也回到西屋,关上门,淅淅沥沥哭得像六月连阴雨。”——刘绍棠《峨眉》
赏析:“淅淅沥沥”原意是落小雨的声音,这里直接放在句子中做状语,既修饰了谓语“哭”的面貌,还模拟出后文比喻句的声音动态,笔法简约而新奇。
拟声词的另一重要作用,是烘托气氛,特别是用在宏大场面的描写上,能增强震撼力和临场感。
“从烧焦的灰蓝色赤杨树墩子后面,从沙丘后面,射来急促、密集的枪弹、炮弹,火光烛天,声震长空。咕咕咕……咕咕咕……砰!啪!轰轰轰!偶尔还夹杂着个别炮兵连的齐射声,于是震天动地的轰鸣声又滚滚而来,响彻方圆几俄里的地方:轰轰轰轰轰……轰轰轰轰轰……轰轰轰轰轰……嗒嗒嗒嗒嗒!德国人的机枪疯狂地扫射着。”——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赏析:本文中,肖洛霍夫仿佛化身为一名技艺高超的拟音师,跃然书页之上吹彈鼓噪,大量交叠排布的拟声词,将读者带入炮火轰天、子弹横飞的战争现场,让文字生出摄人心魄的震撼力。
英国诗人蒲柏说,声音听起来应当像意念的回音。活用拟声词为你的描写配音,声情并茂地打开画面,你一定能写出动人又动情的故事来。
张秋伟摘自《课堂内外(初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