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历程

2019-09-09 02:22王果
决策探索 2019年16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共同富裕贫困人口

王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这种承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群众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自1986年扶贫开发以来,通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几千万贫困人口稳步脱贫,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2014年将每年的10月17日作为“扶贫日”,强化扶贫理念与实践基础。精准扶贫是新时代我国扶贫战略思想,也是提高扶贫开发效果的必然选择。精准扶贫政策是党中央为促进共同富裕、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政策创新和政策举措。通过对我国反贫困的历史的梳理和研究,有助于加强对精准扶贫思想的认识,从而助推我国反贫困事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阐释

习近平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根据时代要求,提出了精准扶贫伟大战略思想。精准扶贫是新时代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精准扶贫思想充分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以消灭贫困、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为核心,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观,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焦民生福祉,解决困难群众生存困难,是共产党人的责任与使命。坚持党的领导,汇集人民团结力量,实现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主体地位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以来,经过6年不断努力奋战,不仅使中国几千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也在世界反贫困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国的脱贫攻坚正在为世界反贫困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一伟大理论和实践的胜利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要道路的科学性、正确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精准扶贫思想一方面是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是针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和社会实践的现实状况而提出的。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原则和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施精准扶贫,支持和帮助困难群众,为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的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精准扶贫就是要帮助每个贫困户和每个贫困人口探索适合自己致富的途径、方法,这正是共同富裕理论原则的延伸和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2020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惠及中华儿女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到每个人的小康社会,那么脱贫攻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只有贫困人口全部步入小康社会,我们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算完成,精准扶贫是中国扶贫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后的新举措,这一思想符合中国实际和中国国情。

二、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历史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大致历经五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年至1977年)的贫困治理是以社会救济为主的时期;从改革开放初期,也就是1978年到1985年的贫困治理是以经济体制改革或者制度改革为主的推动扶贫时期;从1986年到1993年这一阶段是我国贫困治理是在逐步走向规范化、专门化、制度化时期;从1994年到2012年我国的贫困治理是以开发式扶贫为主的时期;2013年至今是精准扶贫、扶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借鉴苏联的做法,对因贫困实在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群体实行补贴,提供暂时的补偿和救助,以达到能够生存的目的。或者说这一时期的扶贫思想就是对贫困人口进行补助和救济,可称之为社会救济扶贫。这一阶段我国广大农村人口更是处于普遍贫困状态。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序幕随着小岗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拉开,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直接或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根据当时我国的贫困标准,从1978年到1985年,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25亿,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比例从30.7%降低到14.8%,这一时期主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助推扶贫工作。为提高扶贫工作的效果,解决扶贫工作靶向精准问题,1986年开始,国家在农村贫困治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逐步建立起来了以公共治理为主的开发式、规范式、制度式扶贫。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不断提高,到1993年年底,农村贫困人口由1986年的1.3亿下降到8000万,贫困发生率从15.5%下降到8.72%,随着扶贫效果的进一步显现,农村人口对国家关于农村政策的认同度逐步提高。针对农村社会致贫原因多样化,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扶贫工作的实践,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成绩的经验的基础上,1994年3月,国家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扶贫开发的纲领性文件,即《国家八七扶貧攻坚计划》(1994年—2000年),这一文件的核心内容是,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提出了扶贫开发的具体措施。这一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扶贫工作进入开发式扶贫阶段,从1994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8000万降低到3000万,贫困发生率也由8.72%降低到3%,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2001年国家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把瞄准机制从县级缩小到乡村。2006年中央取消征收多年的农村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到2010年年底,按照2008年国家贫困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688万,贫困发生率为2.8%,但是按照2010年国家贫困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1.6亿,贫困发生率为17.2%,到2012年年底,按照2010年国家贫困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9800多万,贫困发生率为10.2%,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优异的成绩,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贫困标准随社会发展而变动,贫困人口是个动态的过程。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思想的产生背景和实践成就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扶贫工作尤其是农村贫困治理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扶贫工作正式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越是“最后一公里”越是任务艰巨,也越能考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我们党发现这一阶段还存在瞄准贫困户的帮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扶贫攻坚工作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大水漫灌”不精准现象。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精准扶贫要在共同富裕原则的指导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为新时代农村贫困治理指明了方向。紧接着,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同时积极推进“五个一批”工程。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规定,要求切实解决在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中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据人民网和新华社报道,2017年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3046万,贫困发生率为3.1%,平均每3秒有一个贫困人口跨越贫困线。精准扶贫理念提出后,我国在脱贫攻坚的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反贫困提供了中国智慧。

四、通过对我国扶贫思想的梳理,深刻认识精准扶贫的实质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政策的梳理发现,我国的扶贫政策和农村贫困治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扶贫理论和实践以及党和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制定都体现了这一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贫困治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普遍贫困状况到1978年农村非贫困人口为3%,再到2017年年底农村贫困人口为3%,我们实现了两个3%的对调,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制定贫困治理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人民性,而且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在贫困治理方面实践的正确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目标是解决温饱到现在的缩小贫富差距,再到未来的实现共同富裕,这个过程不仅有量的积累,还有质的飞跃,体现了党和政府在贫困治理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回顾中国扶贫思想提出的历史进程,回顾中国扶贫事业取得的优异成绩和丰硕成果,中国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这对中华民族、对中国人民、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統科研课题“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2018-0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南阳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共同富裕贫困人口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