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利 马勇 逯红亮
摘 要:调查老年性白内障伴牙列缺损患者健康行为现状,为完善临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提供参考。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牙列缺损诊断检查,并调查健康相关行为情况。采用非条件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行为与白内障合并牙列缺损的关系。老年性白内障伴牙列缺损患者的不健康行为普遍存在,临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应考虑该类人群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吸烟及饮食习惯因素。
关键词:老年人;白内障;牙列缺损;健康行为
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13-0190-02
0 前言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而眼睛、口腔健康是健康状况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年性白内障是全球范围内导致老年人群视力缺损和致盲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病程发展视力受损甚至失明都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我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老年人的牙列缺损、缺失和修复状况十分严峻[1],因牙体缺损导致正常牙体形态、咬合及邻接关系破坏,进而影响咀嚼功能、面容形象,甚至引起牙髓牙周组织疾病和全身健康受损,并严重损害老人的生活质量[2]。因此,白内障和牙列缺损仍然是老年人群的主要的健康危害因素。目前,在临床实际中老年性白内障伴牙列缺损患者的健康行为的现况尚不掌握。本研究拟调查老年性白内障伴牙列缺损患者健康行为水平,为改进临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8年6月至12月在宝鸡市某医院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并进行牙列缺损诊断检查。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内容主要有社会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等;专科检查包括眼科检查、牙列检查;健康相关行为主要包括吸烟、饮酒、刷牙频次、静态行为等因素。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护士人员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1.3 检查方法
(1)眼科检查。由1名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主治及以上职称眼科医生,对于患者散瞳后进行晶状体一般检查和裂隙灯检查。(2)口腔检查。在人工光源下,由1名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口腔医生采用WHO口腔健康调查的基本方法进行口腔检查,结合视诊和探诊,检查牙列缺损状况。
1.4 统计分析
采用率和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的分布特征,并用卡方检验或校正卡方检验进行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等计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利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36例,其中男性60人(44.12%),女性76人(55.88%)。年龄最小60岁,最大89岁;中位数为74岁(QL=65岁,QU=78)。居住地为城市者占44.85%(61/136),居住地为农村者占55.15%(75/136)。136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中检出皮质性白内障占66.91%(91/136)、核性白内障占28.68%(39/136),囊膜下白内障占4.41%(6/136);136例白内障患者中合并牙列缺损患者117例(86.03%),检出牙体缺失总数656颗,人均失牙数为4.8颗,其中以缺失牙数为3~8颗的人数占比最多,占比为44.12%(60/136);余留牙≥20颗的人数为95人(69.85%);前牙区、前磨牙区、磨牙区牙体缺失数分别为120颗(18.29%)、170颗(25.91%)、366颗(55.79%)。
年龄>75岁组的白内障合并牙列缺损构成比大于年龄≤74岁者(χ2=8.49,P=0.004);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白内障合并牙列缺损构成比大于初中及以上组(χ2=5.43,P=0.02);农村患者的白内障合并牙列缺损构成比大于城市居住者(χ2=4.23,P=0.04)。
2.2 健康行为因素
在研究对象中,吸烟率为40.44%(55/136),吸烟者中白内障合并牙列缺损的构成比高于不吸烟者性(χ2=5.32,P=0.02);一周内被动吸烟率为53.46%(83/136),被动吸烟者与无被动吸烟者之间白内障合并牙列缺损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P=0.48);饮酒率為20.75%(132/136),饮酒者与不饮酒者之间白内障合并牙列缺损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74)。研究对象中每周水果频率方面,≥3次者白内障合并牙列缺损构成比小于<3次者(χ2=5.41,P=0.02);每周体育锻炼≥3次与<3次组之间白内障合并牙列缺损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P=0.50);每天刷牙组与不是每天刷牙组之间白内障合并牙列缺损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连续校正=0.24,P=0.62);老年白内障患者与老年白内障合并牙列缺损者的静态行为时间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P=0.26),见表1。
2.3 多因素分析
年龄≤74岁、居住地为城市、不吸烟是白内障合并牙列缺损的保护因素(OR年龄:0.26(0.13~0.51),OR居住地:0.70(0.50 ~0.98),OR吸烟:0.32(0.16~0.62)),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每周水果食用频率<3次则是白内障合并牙列缺损的危险因素(OR文化程度:2.75(1.56~4.85),OR水果食用频率:2.05(1.18~3.55)),见表2。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速,老年性白内障防治压力依然很大。白内障是我国第一位的致盲眼病,而且白内障的既往诊断率远低于现患率,加之老人中牙列牙列缺损患病率高、修复率低,上颌中切牙及下颌第一恒磨牙是牙体缺损、牙列缺失和牙列缺损等情况的高发部位,并与患者年龄成正比关系。本研究发现白内障患者中合并牙列缺损患者较多,且磨牙区牙体缺失数最多。这可能与社会经济水平提高,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比重增加,患龋率也增高引起牙列缺损。从牙位分区看,磨牙区是牙体缺失最常发生的区域,其中第一磨牙缺失发生率最高,现有研究结果一致。不仅因磨牙区牙齿的咬合面窝沟复杂的解剖特点,而且进食咀嚼过程中受力较大、使用频繁使得磨牙区缺牙率高的原因。老年人因身体机能退化由于骨质疏松而易于失牙。
老年性白内障伴压裂缺损患者的健康行为影响较多。研究报道城乡、性别、年龄、职业、地区、酗酒和白内障密切相关,吸烟、饮酒、大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可分别使发生白内障的危险性升高;同样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夜磨牙、紧咬牙、口干症、骨质疏松、消化不良、哮喘病、高血压、失眠是牙列缺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老年性白内障伴牙列缺损患者中不良健康行为率较高,年龄较小、居住地为城市、不吸烟是白内障合并牙列缺损的保护因素,文化程度较低、水果食用量少则是白内障合并牙列缺损的危险因素,制定老年人群针对性健康干预措施时应考虑前述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防盲治盲、口腔健康干预工作成效显著。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我国白内障手术量近年来持续增加,且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多种牙列修复改善患者口腔健康、提高患者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基层医务人员应在临床工作中应开展老年人群白内障和牙列缺损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引导老年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早期筛查率,及时治疗,从而提高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书宇,董华.上海市嘉定区65~74岁老年人群牙列缺损及修复现状调查[J].上海口腔医学,2018,27(5):522-525.
[2] 王旭,徐小乔,吴昊,等.西安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牙齿缺失状况及GOHAI分析[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8,16(2):107-110.